中國徐州網-徐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守軍 尚慶迎 魏朝星 圖片提供 周興華)微山湖碧波蕩漾,漁帆點點;呂梁山連綿逶迤,鬱鬱蔥蔥;黃河故道風景如畫,百裡飄香……
俯瞰徐州,銅山猶如一條綠色絲帶,將古城緊緊環繞。
北村村的湖光山色、潘樓村的水韻悠然、紫山村的精緻典雅……今天的徐州銅山鄉村,猶如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美麗畫卷。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銅山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當作第一仗來打,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捨我其誰,130萬人民匯聚起建設美好家園的磅礴力量,2000平方公裡土地上,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
用頂層設計描繪美好藍圖
恢宏開啟的鄉村振興偉大徵程,呼應國家發展和人民期盼,是一道使廣大鄉村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時代命題。
徐州市委市政府對全市鄉村振興作出全面部署,對銅山提出幹在先、走在前、做示範的要求,作為全市鄉村振興先導試驗區,銅山把開展村莊環境整治當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重點舉措和推進全域旅遊建設的強力支撐來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銅山擺脫「掃掃地、刷刷牆、種種樹」的村莊整治老路子,確立順應時代要求新標杆:通過綜合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推進農村展現新面貌、居民展現新氣象、生產展現新質態,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同步提升。
密集出臺《銅山區鄉村振興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意見》《全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工作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實施方案》和《銅山區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相關文件。
實施「百千萬」工程。百,就是打造100個先行示範村,做到可推廣可複製,鎮鎮有典型、有模範,而且聚點成片、連點成線、盆景變風景,形成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線一風光、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同時通過村莊整治,引導形成產業發展新業態,西李、北村、漢王等地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特色旅遊,把生態變成搖錢樹,把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變成聚寶盆。千,就是全面推進千村整治,到2019年8月全區1272個自然村,除了啟動搬遷的外,進行全面整治、全面提升,不留死角、不留空白,整體換新顏。萬,就是努力推進萬戶集中居住,對居住質量差、整治成本高、居民不滿意、中心城市各項建設涉及面積大的村莊,實施集中居住搬遷。目前,全區集中居住的方案初步敲定,「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明確,就是要加快形成1個鎮區和幾個集中區相結合的「1+N」居住布局。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優先完成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四類重點對象的危房改造,加快推進「空心村」及全村農戶住房改善意願強烈的村莊改造。
用激勵機制構築青山綠水
沒有高標準,就沒有好效果。銅山按照「十有」「六無」的標準,根據村莊條件分兩類推進。
條件較好村,按照有富民產業、有標準道路、有綠化亮化、有供排水系統、有服務場所、有廁所革命、有河長路長、有保潔體系、有信息網絡、有清潔能源 「十有」示範村標準整治;條件一般村,按照無公共空間被侵佔、無雜草叢生、無亂堆亂放、無黑臭水溝、無亂搭亂建、無裸露土壤「六無」標準整治,並明確了整治內容、考核細則和工作方案,突出了公共空間、重點區域、生活垃圾、廁所革命、汙水和道路等六大治理重點。
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高標準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政策、資金支持。錢從何來?銅山建立向上爭、區內整、社會融的資金投入機制。一是積極爭取中央、省市財政支持和專項資金,用好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鈎和耕地佔補平衡政策,靠實實在在的業績,爭取上級支持。二是整合全區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和涉農資金,按照統籌安排、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做好資金的統籌使用,避免撒芝麻鹽。三是鼓勵各地創新思路、多措並舉籌集資金,積極與國開行、農發行尋求合作,與重點開發企業謀求合作,共同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和集中居住區建設。
為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銅山拿出5億元政策引導扶持資金,激勵各地早幹早得、多幹多得、快幹快得、幹好再得。對創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標準示範村給予300-400萬元獎補,對第二批、第三批創建成功的示範村分別給予100-300萬元獎補;對「六無」標準的整治達標村給予10-20萬元的獎補。同時,加強資金使用監管,最大化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用精緻設計凸顯田園美景
千村一面,不是美麗鄉村。銅山加強區域統籌,成立相關專業人員、鄉土專家和群眾代表參加的規劃設計隊伍,共同討論方案,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形態等,分類打造「都市郊區型」「鄉村旅遊型」「產業帶動型」「整治提升型」四類村莊,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群眾意願,保護好自然肌理、生態環境、歷史傳承、文化習俗和建築風格,有條件地進行挖掘、創意和提升,借山造勢、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凸顯青山綠水,展望詩畫田園,印刻美好鄉愁。劃定繞城近郊區域、黃河故道沿線、微山湖沿岸、呂梁山片區四大片區,凸顯鄉村特色風貌,使農村更像農村,使田野更秀美、山川更壯麗。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三堡街道潘樓村「半畝塘」親水休閒公園正是這樣的詩意畫面:河水清清,灰瓦白牆倒映,烏篷小舟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蕩……
「出門就是風景,心裡別提多恣了!」塘邊居住的69歲的村民張興順感嘆道。
此次人居環境整治中,三堡街道和潘樓村共投入1600多萬元,實施了弱電下埋、汙水管網鋪設、人行道改造、外牆立面改造、綠化提升、廣場打造、大型停車場建設、宣傳文化氛圍營造等工程,同時根據水系發達的特點著意突出水鄉特色,精心設計以「水」為主題的景點景觀,充分展現潘樓民俗風情、傳統工藝、特色美食、大院文化等,彰顯特色風貌,留住美麗鄉愁,盡顯「蘇北小江南」美麗身姿。
「這兩天,我帶著孩子圍著村子轉,挨個景點看一遍,心情特舒暢,感覺咱潘樓越來越好了。清早鍛鍊、晚上遛彎都有了好地方。」村民馮厚英說,現在村裡水、電、路、娛樂的條件都好了,管道煤氣也通到了村頭,生活越來越方便了,一點不比城裡差。
人居環境整治大大提升了柳泉鎮北村村的旅遊環境質量,旅遊產業風生水起。村黨支部書記劉廣鐸高興地說:「今年國慶黃金周人氣爆棚,一船難求,一桌難求,每天遊客超5000人!現在我們正積極籌建大型遊樂場、美食水街、山居民宿、百花園等景觀設施,裝點湖岸夜景,爭取3年內建成4A級旅遊度假區、5A級鄉村旅遊景區,讓所有村民吃上旅遊飯。」
北村村民劉暢是鄉村旅遊的受益者,他有兩個竹排一條大船,加上葡萄採摘,國慶7天假期收入2萬多元,他說,今年的收入比去年翻兩番還多,忙得腳不沾地,累並快樂著。
漢王鎮紫山、南望村整治中突出新時代新思想、紅色文化等內容的注入,人文特色鮮明,村民笑臉牆吸引每一個路過的人駐足觀看,發出會心的微笑……
潘樓、北村、漢王老百姓發自心裡的笑容,成為銅山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的鮮活註腳。
用辛苦指數換來百姓幸福指數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
為保證人居環境整治有序推進,銅山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書記抓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機制,將其納入「三農」工作目標考核、區級機關爭先創優考核、全區重點經濟工作考核和創新獎評選等,各級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方案制定、親自抓部署實施、親自抓督查落實,將工作任務項目化、項目節點化,對進展情況常評比、季觀摩,年度考核。同時,建立起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截至9月底,各鎮村共投入人力30多萬人次,大型機械、車輛7830餘臺次,資金3.6億餘元。全區共清理各類亂搭亂建5萬餘平方米,清理佔用公共空間12381處,整理出土地4280畝,私佔亂植、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基本消除。截至8月底,首批12個示範村已經完成建設任務,近期第二批44個示範村也將整治到位,年底前確保100個示範村整治結束。目前,各地正以示範村為模板,學習考察、科學規劃、定點定位,村莊環境整治大會戰全面打響。
人居環境治理農民是參與主體也是受益主體。關鍵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村民心中形成良好生產生活習慣。銅山抓住環境治理契機,以鄉村文化振興和文明生活方式養成等「十大工程」為載體,學習借鑑馬莊經驗,複製推廣潘樓模式,各個示範村都建有村史館、黨建長廊、圖書館、文化廣場等,彰顯了村莊內涵,培樹了文明鄉風。
呼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銅山廣大黨員幹部正順應新時代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鼓點,激發出巨大的熱情,凝聚起無窮的力量。
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正在銅山大地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