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行者的腳步越走越遠,有些人甚至飛到北極附近的一些寒極地區,去感受那裡的氣候和生活。氣候惡劣的北極地區並不適合人類生存。但在北極有這麼一個土著民族,他們在死亡線上掙扎、生存繁衍至今,這個民族就是「愛斯基摩人」,又稱「因紐特人」。他們是地道的黃種人,矮個、黃皮膚、黑頭髮的容貌特徵跟蒙古人很相似,基因上則更接近西藏人。
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條環境極其惡劣,由於極地有極夜現象,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甚至半年的黑暗,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僅憑一些簡陋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物種鯨魚拼搏,甚至赤手空拳去和兇猛的北極熊較量。因為一旦捕不到獵物,全家人乃至全村人就會餓死。為了生存,他們成為地球上最強悍、最勇敢的民族。
「因紐特人」在他們的語言中是「人類」的意思,他們不大喜歡被叫「愛斯基摩人」,因為這是一個嘲笑性的名稱,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確吃生肉,甚至更喜歡那些保存了一段時間,並稍微有些腐敗的動物。這其實也是對極寒的一種適應,在外打獵的時候,隨時生火的可能性不大。他們主要捕獵海象、鯨、馴鹿、白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衣服則是就地取材,採用動物的皮毛,馴鹿皮、熊皮、虎皮都是做衣服靴子的主要材料。他們通常上身只穿一件厚棉襖,腳上有時穿好幾雙鞋子,一雙套著一雙。有的地區,婦女穿的褲子和靴子連成一體。兒童的衣服多是從頭到腳連成一體,只在臀部部位開一個洞,平時這部分自然閉合,不用擔心凍壞孩子。
那麼愛斯基摩人,他們住在哪裡呢?夏天的氣溫是可以野外生存的,那冰雪凜冽的冬天怎麼辦呢?北極地區樹木極少、到處是冰雪,用什麼來建房子呢?生活在北極圈裡的愛斯基摩人,憑著用冰壘成的房屋,熬過嚴寒的冬天。北極圈有取之不盡的冰,用之不竭的水。當冬天到來之前,愛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們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塊塊規則的類似「磚」的長方體,用水作為「泥」。材料準備好後,在選擇好的地方,潑上一些水,壘上一些冰快,再潑一些水,再壘一些冰塊;前邊不斷地壘著,後邊不斷地凍結著,壘完的房屋就成為一個凍結成整體的「冰屋」。這種房屋很結實,堪稱藝術傑作。
由於冰屋結實不透風,能夠把寒風拒之屋外。冰也是熱的不良導體,能很好地隔熱,屋裡的熱量幾乎不能通過冰牆傳導到屋外。凍結成一體的冰屋,沒有窗子,門口掛著獸皮門帘,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屋內外空氣的對流。如此,冰屋內的溫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幾度到十幾度,這相對於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穿上皮衣,在這樣的冰屋裡完全可以安全過冬了。當然,冰屋裡也不允許生火取暖,因為冰在0℃以上就會融解成水。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愛斯基摩人已經與外界融合,逐漸脫離了自己傳統的遊獵生活。在一些由原始的愛斯基摩村落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處可見汽車、樓房,他們在工作之餘,也會聽聽音樂、看看電視,而他們的居住條件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冰屋」早已被有暖氣設施的房屋所取代。愛斯基摩人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從非常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進入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變化之大堪稱奇蹟。
「冰屋」,也許終將進入博物館,成為這個民族的特有記憶。活著就是一種勇氣!我們為愛斯基摩人為了生存,與極端惡劣條件鬥爭所展示的勇敢喝彩!愛斯基摩人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鬥爭史,更是一部人與自然相生相剋的相處史。我們縱然為「冰屋」的漸次消失感到惋惜,卻也為愛斯基摩人成為現代文明大家庭的一員而高興。你們認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