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復工復產、雲課雲會…… 極不平凡的2020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改變了人們不少生活方式。
過去的這一年裡,天氣領域也同樣不平靜。在我們遼寧,暴雪、高溫乾旱、颱風連擊、持續寒潮等極端天氣頻發,也是讓人記憶猶新。遼寧省氣象局梳理出2020年遼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看看您親歷過幾個?
2019/2020年暖冬,既暖又溼
2019/2020 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全省平均氣溫-5.7℃,比常年同期偏高1.6℃,為1951年以來我省第五強的暖冬年。全省平均降水量為35.8 毫米,比常年偏多1倍,為2009年以來最多。
2月強降雪,近十年最強
2月14日至16日,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0.9毫米,是常年2月平均降水量的1.8倍,為2009年以來最強降雪。中東部地區出現暴雪,其中,桓仁、寬甸出現特大暴雪,本溪、丹東北部地區及新賓出現大暴雪,最大降雪量出現在桓仁,為36.2毫米。
4月下旬倒春寒,氣溫同期最低
4月20日至23日,我省出現大範圍強降溫。全省平均氣溫為5.9℃,比常年同期偏低5.7℃,平均最高氣溫為10.4℃,比常年同期偏低6.9℃,均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全省平均最低氣溫為1.9℃,比常年同期偏低4.3℃,為198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持續低溫導致農業育秧期秧苗出現明顯病害、果樹出現花期凍害、早播玉米出苗緩慢,農作物適播期延遲。
夏季前期降水異常少
西部和中北部乾旱重
6月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6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1%,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其中,瀋陽、錦州、阜新、朝陽、盤錦和葫蘆島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9成,均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持續少雨,致使我省西部和中北部地區出現較重氣象乾旱,重旱以上面積達7.4萬平方公裡,為2017年以來連續第四年出現夏旱。
8月中旬旱澇急轉
強降水區域高度重疊
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全省共出現10次大範圍的強降水過程,平均3~4天一次強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為31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根據區域自動氣象站統計,我省有1094站累積降水量超過2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我省東部和南部地區:遼東地區平均降水量429毫米,比常年偏多1.5倍,遼南地區平均降水量329毫米,比常年偏多1.3倍,均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
半月內颱風三連擊,史上首次
8月27日颱風「巴威」、9月3日颱風「美莎克」和9月7日颱風「海神」半個月內接連影響我省,為歷史首次。其中,颱風「巴威」從生成到登陸,長達6天,並在海上長時間維持強颱風級。受三次颱風影響,我省強風雨區域高度重疊,東部和南部地區接連出現強降水過程,局地出現最大瞬時風力10級大風。其中,國家氣象站瓦房店(451毫米)和莊河(526毫米)累積降水量創1951年以來同期新極值。
7月下旬高溫,持續時間長
7月20日至26日,全省平均最高氣溫32.3℃,比常年同期偏高3.6℃,僅次於1994年32.5℃,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高。遼西、遼北地區14個氣象站連續5天以上日最高氣溫超過33℃,其中,鐵嶺、朝陽和北票連續5天日最高氣溫超過35℃。全省極端最高氣溫為39.0℃,7月24日出現在朝陽。
短時強降水,超歷史極值
8月31日中午到夜間,我省中東部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個別鄉鎮特大暴雨,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為29.5毫米,最大降水量264.9毫米,出現在大連普蘭店區雙塔珍珠河;最大小時降水量113.1毫米出現在大連莊河市步雲山鄉,超過莊河市歷史極值(全省歷史第4位)。
史上最晚區域性暴雨
11月17日至20日,我省強雨雪、大風、寒潮多種災害性天氣並發,東南部暴雨與朝陽西北部暴雪同時出現。全省平均降水量48.4毫米,為常年11月平均降水量(16.4毫米)的3倍,過程降水量居歷史同期首位,全省42個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日降水量極值,為我省歷史上發生時間最晚的區域性暴雨過程。全省出現8~11級瞬時大風和寒潮,各地氣溫下降10~12℃,其中東部山區降溫達14~16℃。
跨年遇寒潮,低溫持續時間長
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3日,受寒潮影響,我省出現大範圍且持續時間長的低溫天氣。全省平均氣溫-13.3℃,比常年同期偏低4.4℃,為2012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平均最低氣溫-17.6℃,比常年同期偏低3.8℃,為201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中北部地區日最低氣溫連續低於-20℃的天數達3~7天。(通訊員 馬東雷)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新聞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