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眾所周知,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顆被海洋所包圍的星球。
這是因為地球上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給覆蓋了。
此時,好球的人就會發問,既然被水覆蓋著,為什麼給地球最初的命名是地球而不是水球呢?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為什麼陸地不會沉入海底?為什麼月亮不會掉下來?為什麼會有河谷平原?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好奇,不妨看看《大地的故事》這本書。
02
本書作者是科普巨匠亨利·法布爾所著經典名作, 是一本寫給青少年的趣味科普佳作。
全書分25 章,講述了我們居住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動又嚴謹:
大到地球的宏觀環境,小到一塊陸地、一條山脈、一處河流,海洋,極地,地心,山丘。
作者皆系統、詳致地講述了相關知識。
其實關於這些,我們小時候也死記硬背過:
火山就是一座冒著煙的山,海洋就是一大片的水域,地面產生震動的現象就叫作地震,而冰山就是由冰雪堆成的山谷。
但是僅僅知道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簡單了解一下這些強大的自然力量是怎樣運作的,以及它們在生物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本書通俗易懂又趣味性強,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是一部難得的科普佳作,同時也向大家展示了大自然偉大的創造力。
03
關於地球為何不稱為水球?
據專家所說:真正的水球讓地球望塵莫及!
這其實就能夠體現出大家對於地球和水球的認知是出現了錯誤的,並不是說一顆星球上70%甚至80%的面積都是海洋的時候,那麼這顆星球就應該被稱之為水球。
很多科學家曾經就給出過水星球的模型,認為一顆水星球根本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由大海所組成的,而是漫無邊際的海洋,同時還是深海。
比如我們地球上的海洋最深的地方很可能只在幾千米,但是水星球的海洋深度卻達到了幾千公裡,這聽上去就知道是地球望塵莫及的差距了!
在書中,關於地球,作者給我們帶來的知識點是: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
年幼時,相信你也會有這樣的一個認知:
覺得地球就是被藍色的穹頂所包圍的一片向四周無線延伸的廣闊土地,只不過中間被山脈切割了。
但是真正的地球,卻是一個在太空中漂浮的體積巨大的球體,它的周長約為4萬千米,半徑約為6366千米。
至於我們看到的那個藍色的穹頂,不過是地球表面的空氣通過折射形成的藍色光線。
04
我國古書上說:「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
海水的漲落髮生在白天叫潮,發生在夜間叫汐,所以也叫潮汐。
到過海邊的人都知道,落潮時,可以穿過海灘,看看退潮之後留在海灘上的來自深海的寶藏,比如小魚和其他小生物、漂亮的貝殼、雜亂的海草和光滑的白色小石子。
不過千萬別在海邊徘徊太久,因為海水很快就會再次漲起來,白色海浪會不斷湧上來,同時發出恐怖的聲音。
海水一漲上來,就會迅速覆蓋小石子、巖石、沙子以及退潮時留下的每個東西,直到拍打在妨礙它進一步前行的暗礁上。
漲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兩次,那麼為什麼會產生潮汐,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漲潮和落潮呢?
潮汐是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引起的,因為月亮離地球近,所以起的作用比太陽還要大。
地球對著月亮的那一面,海水受到引力作用會上漲,出現高潮。地球背著月亮的那一面兒,也會形成高潮。
海水流向出現高潮的地區,會使另外一些海面出現低潮地區。
這就是潮汐形成的原因。
除了上面這些,書中還有很多相關的地理知識。
作者運用獨特的寫法,將內容講的生動活潑,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看起來更加妙趣橫生。
如果你也喜歡,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