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育局舉辦「家校攜手共同成長——杭州市家校共育座談會」,邀請了多位家長代表、教師代表、校長代表,以及教育專家、媒體代表,齊聚江南實驗學校,一起探討、交流家校共育,如何減輕學生、家長負擔。
這場座談會之前,杭州市教育局收集了不少信息,具體涉及這6個具體現象:
1.家長群太多:釘釘一個群,微信一個群,班級一個群,年級一個群,甚至還有小隊一個群。
2.作業負擔重,要家長批改:表現為各科教師作業布置太多(包括書面、非書面);有的教師在群裡上傳作業電子稿,要求家長自行列印、批改並籤名拍照上傳。
3.打卡負擔重:教師要求各種布置的任務都要拍照上傳留痕,家長無暇顧及。
4.志願者任務重:教師要求家長以志願者的方式,家長打掃衛生、安全崗;假日活動小隊,要由家長組織、帶隊。
5.競爭負擔重:考試、作業情況在家長群裡公開點名,組織各種競賽,如一年級即舉行八分鐘口算競賽、拼音競賽、跳繩比賽(一年級就要求每分鐘跳160下),給學生、家長帶來較大心理壓力。
6.班級管理家長參與過度:原本是教師的職責,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催其他家長繳學費、讓家長提醒其他家長打卡、讓家長代寫學校活動報導等,家長代勞後教師會給孩子一定的獎勵。
座談會一開始,杭州市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就說要直面痛點:「今天邀請大家來,不要有負擔,有什麼痛點,暢所欲言。」
孩子像打仗一樣趕培訓班
一位二胎爸爸先發言:
現在很多孩子培訓班太多,周一到周五都有。家裡有人來接的,那麼接到轉送培訓班。更多時候是培訓班直接到校門口,把人接走,孩子們像打仗一樣趕場。
假日小隊活動是痛點。像我們家中有兩個孩子,沒有老人幫忙,對於這個活動就頭疼。昨晚我還和愛人商量,今天這個座談會要不要提。這個活動確實很好,鍛鍊孩子們的能力,但是很多時候需要拍照、編輯成文,還要做小報,如果能把這些形式都拋卻,那麼假日小隊的實踐活動,對孩子還是挺有幫助的。
孩子的假日小隊居然是請外面公司代勞
另一位爸爸也說到假日小隊問題:
家裡大孩子已經五年級,身邊有不少小隊的作業不是孩子們自己做的,甚至也不是家長代勞的,而是請外面的公司來做的。我聽說有的小隊一共10人,每人出200塊,2000塊上網找人做的。這樣對孩子來說,還有什麼意義?不僅是好的意義沒有,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壞影響。
班級很多同學都在超前學習
一位媽媽從自己報班的經歷講起,焦慮情緒是如何產生的,還分享了她和六年級兒子的兩段對話,這其中就涉及了一些痛點:
有一天兒子周五就把周末的所有作業做完了,我問他為什麼這周作業布置這麼少,他說媽媽你錯了,不是作業布置得少,而是我的效率高。聽他這麼一說,我恍然大悟,原本我是要誇他的,但是關注的角度卻不對。
前段時間,發現兒子的同學已經有人在學初一的數學了,進度更快的,初三內容都接觸了。我問兒子是不是我們太落後了,兒子說他們這是超前。
這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我沒有調查,並不知道。
書包太重了
一位媽媽說:
孩子的書包太重,輔導教材能不能集中到一本,給書包減減負。有些學校有書包櫃,這我知道,但孩子有時難免忘記帶一些書,家長多次強調後,他為了不忘記帶東西,就把所有書都背回來。你也不能說他做錯了,只希望必備的教材、教輔,能不能再瘦瘦身。
家長發言結束後,老師和校長們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要打卡?杭州有老師這樣說
一位小學老師解釋了為什麼需要打卡:
我教三年級,現在不少課文挺長的,最近我們班學到以前六年級的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長,有要背誦的段落。老師在學校檢查不完,因為一個孩子要背兩三分鐘,如果全班孩子都輪著背誦一遍,時間顧不過來。所以請孩子們回家背誦,打卡,這樣老師可以一對一查看,孩子也不會因為濫竽充數,而矇混過關。
不要一味否定各種APP家長批改作業,開什麼玩笑?!
一位校長說:
這六條裡,一二三五條都涉及了各種APP,這是時代在發展進步,一味否定是沒用的,我們要做的是純化與簡化。
比如家長群裡,老師是管理員,就先設定好群規,做好管理。像有的老師說,群裡發通知不用回復,這就很好。
以前也有打卡,像英語回家讀15分鐘,讀好家長籤字,只不過當時沒有這些軟體而已。
我反對家長批改作業,這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學生做完作業不檢查,家長來檢查,開什麼玩笑?!家長批改好作業,孩子自己不會檢查訂正了,老師也沒法掌握真實的作業情況,無法反思教學。
杭州家長有句話問伢兒:「你作業有沒有做好?」其實這個「好」字,不是質量完成怎麼樣,而是說「有沒有做完」,家長要看的,也就是孩子作業有沒有在做完,而不是要保證他都做好。
我還反對在班裡或群裡公開點名批評孩子。二三十年前,我的老校長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當時班裡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傳統意義的學霸,一個成績較差,初中畢業後,一個進了杭二中,一個進了職高。但是過了幾年,兩人在美國一所大學的校園裡遇見了,他倆成了研究生同學。
請家長相信「輕負可以高質」
另一位校長說:
請家長相信「輕負可以高質」,比如學校的課堂設計,每節課留10分鐘做課堂作業,一定比上課講滿40分鐘把作業留到課後的效果好;習題設計也有講究,是高質的保障;規範管理是輕負高質的重要支撐,不是讓家長批改作業,而是找到孩子真正的薄弱點。
小朋友不「浪費」時間怎麼成長?
還有一位校長說:
座談會的主題是「共育」,得家長和學校有「共識」,才能共育。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講,達成「共識」有困難。原因有幾個:
一是高度信任。沒有信任,基礎不牢,很難做好教育。
二是教育是需要「浪費」的,但是有焦慮情緒的家長卻不想有「浪費」,因為覺得沒用。
但教育就是件高度「浪費」的事,小朋友不「浪費」時間怎麼成長?比如假日小隊活動,就是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把時間「浪費」掉,就是在這些「浪費」掉的時間裡,大家才有自己的感悟,才有收穫,才能成長。
我覺得現在從學校角度講,有幾個痛點,從宏觀角度來說,學校無法滿足家長多元、個性化的需求,是一個痛點;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較高也是痛點。
家校合作為什麼會焦慮?
一位教育研究院的專家說:
家校合作現在有個背景是焦慮。我舉個例子,有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朗讀或背誦課文。結果有家長就來找老師,說能不能把作業改一下,直接是背誦。其實這是學校根據孩子的能力布置的分層作業,能力好的背誦,能力弱的朗讀,但是這樣的作業到家長這一關,卻變了。
現在,家校共育裡有個矛盾:期待家長配合的要求和家長有限的教育資源。比如說,作業要輔助,活動要配合等,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資源來配合做這些。假如明天我孩子學校有個活動,我可以調休,但很多家長的工作卻不能調休,這怎麼辦?
教育局:要出一份教育負面清單
聽了家長、校長和老師的發言後,杭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態:
「家校溝通出現一些問題,不是說局裡出臺文件,規定哪幾條不能做,就可以解決。我認為學校和老師都要轉變教育觀念,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育的發展規律辦事,要相信成績好壞與負擔多少沒有必然聯繫,並非成績好就一定要負擔重。」
「下個階段,我們要研究、梳理一下教育負面清單,有些底線我們絕對不能碰。比如幾位校長共同說起的,堅決反對家長批改作業,因為作業是老師檢查孩子學習質量的教學手段;家長去學校搞衛生,也是要杜絕的;讓家長代勞學校活動,老師因此給相關孩子一定的獎勵,這種行為也要嚴肅杜絕。
「學校還要積極探索家校聯繫的好辦法、好途徑,更好地理解家長,及時溝通,換位思考,做好教育,形成良好的杭州教育生態。」
首席記者 張娜 編輯 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