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作為一種創新技術,正在逐步融入市場,進一步影響經濟發展。這種新技術帶來的動能和變革,再一次要求我們去重視它,審視它。
區塊鏈在驅動當前商業創新的同時,迎來了市場應用的「春天」,但也留下了很多困惑和難點。在當下,除了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來理解區塊鏈,從行業問題深入剖析區塊鏈,以及從市場的成熟度來判斷區塊鏈的發展走向,對未來區塊鏈應用場景的實踐和效果追蹤也顯得尤為重要。
楊煒祖先生在金融科技及網際網路平臺領域擁有超過17年的技術研發、項目運營及企業管理經驗,多次參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等大型金融機構技術平臺及網際網路平臺的構建。
4月26日,《中國儲運》記者與楊煒祖先生對話,請他談談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面對倉儲、交易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標準化程度低且信用機制長期相對缺乏,風險管理極高的情況,區塊鏈技術如何賦能大宗產業,撼動大宗商品供應鏈那古老而又堅固的鏈條,改變傳統線下交易方式並加速其平臺化,使其曾有的信用危機得到解決。
是否有良好的信用機制是大宗產業發展的一大考驗
中國儲運:在您看來,大宗領域存在著哪些主要問題制約了大宗產業的發展?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楊煒祖:總結起來,大宗產業主要面臨著缺乏信用機制以及業務開展過程中的風險管理難度大兩大行業痛點。
大宗產業因為單筆交易金額大更加需要一套很強、很完善的信用機制,但很可惜這個行業沒有,反而被一些不法企業和個人惡意地利用,所以導致了一系列惡性事件的集中暴發。
目前當務之急是如何把大宗產業的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堵上信用缺失這個黑洞。
大宗產業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流通過程中的利潤微薄,同時對本金要求又非常高,在海外大宗領域基本是用金融機構的錢進行交易以及業務流轉。但是在國內因為交易流通環節存在大量繁雜的問題,產生了虛假貿易、商業欺詐等諸多不規範的交易行為,造成了這方面信用的缺乏,金融機構不太敢介入這一領域。這不僅使許多民營企業陷入了融資成本高、融資難等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宗產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大宗產業的風險管理難度大,一方面要面對採購、執行、銷售過程中價格的波動,另一方面經濟波動以及行情大起大落都會給管理增加難度。因此,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員既需要全面的業務能力,同時也要有較強地風險管控能力,包括期貨、對衝以及長期、短期合同的對接等一系列專業的細節。
中國儲運:2012年上海鋼貿危機集中爆發,2014年青島港事件爆發,在2015年前後,包括大宗倉儲企業在內的大宗產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這些集中暴發的事件給金融機構與大宗企業的合作留下了陰影,對此,金融服務機構能否重拾對於大宗領域業務的信心?您的看法是什麼?
楊煒祖:首先需要理解的一點是,大宗產業的行業特點之一是它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所以急需金融機構的介入,我們的經驗是,其實金融機構也很想介入到大宗這一領域。
大宗產業主要以原材料為主,是比較標準化和透明化的產業,這是其天然的屬性,金融機構涉足大宗領域業務是基於兩個方面:一是信用,另一個是風險。原材料作為大宗產業的硬通貨,最終的變現容易,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對抗風險並不難。
但是2014年前後,因為大宗質押監管過程中單證和數據造假問題的出現,把很多金融機構嚇跑了,到今天還是有很多金融機構有這方面的顧慮。如果有技術能夠確保這些單證數據的真實有效性,解決銀行的顧慮,金融機構這個看似難解的「心結」是能夠被解開的。
大宗產業是區塊鏈切入的最佳應用場景之一
中國儲運:據了解,加佳科技在2015年成立後,公司以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為核心技術,結合創新商業模式,為全產業鏈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目前,區塊鏈更多被應用到健康醫療、金融、政務等多元化場景中,為什麼加佳選擇了大宗產業作為自身區塊鏈的落地應用場景?
楊煒祖:相對於其他新興產業,大宗是相對傳統的領域,所以在「區塊鏈+大宗產業鏈」這個組合中,區塊鏈有更多凸顯價值的空間。
我認為對於大宗行業而言,最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是建立起信用機制。前面我提到大宗行業沒有一套有效完備的信用技術,行業的交易真實性和最關鍵的資金安全得不到保障。區塊鏈作為技術手段之所以能構建可信聯盟體系,是因為它天然具有不可篡改的特徵,是公認的信用機器,通過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的可信存儲,解決電子數據易偽造、易篡改、難溯源、難校驗的問題。
在我看來,區塊鏈作為技術手段是可以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備的信用機制的,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術手段。
加佳進入到大宗產業市場的契機更多的是基於對行業痛點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挖掘與洞悉。我認為隨著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加入,科技創新將不斷的賦能產業變革,這對大宗行業來說是一個發展良機。
中國儲運:據您所講,區塊鏈扮演的是一種天然的「技術粘劑」,同時它也是天然的信任機器,把區塊鏈引進到大宗商品產業鏈就可以構建一套信用體系,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楊煒祖:這還不夠全面。要發揮區塊鏈的價值,發揮其鏈上的能力,還需要全方位地進行產業鏈下的數位化改造,只有完成了產業鏈下的數位化改造,區塊鏈才有實施的舞臺。這一點從前段時間區塊鏈被納入「新基建」也可以看出來。
我認為要做好區塊鏈,首先要有物聯網作為基礎,如果一票貨都看不住,一票貨的數據信息都不能實時地採集、跟蹤,後端就沒有區塊鏈發揮價值的地方,在啟動區塊鏈、做好區塊鏈之前,要率先啟動物聯網技術確保貨物真實存在,貨物移動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被感知,否則區塊鏈就發揮不了價值。
加速大宗產業的線上化,是實現區塊鏈輔助建立一套信用體系的前提,如果業務場景關鍵的環節沒有做到線上化,那區塊鏈便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說,物聯網和區塊鏈在大宗領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具備了物聯網這個前提條件,區塊鏈才能發揮價值。
與此同時,在業務平臺化的場景下還需要大數據的分析技術。物聯網的功能是把線下的業務、資產,以及貨物通過各種傳感器技術實現線上化,但單一的數據還不能發揮其價值,對產業的分析和對產業的總結最終需要轉換成一種數據模型,或是算法模型,這時大數據便發揮了作用,兩者只有相輔相成,在區塊鏈場景下最終才能實現數據的流轉和互通,使產品價值和信用價值得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