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掀起嬰兒保衛戰:為鼓勵生育每胎補助2萬每月發津貼

2020-12-21 安徽門戶網站

2014年9月,臺灣花蓮卓楓小學唯一的小一新生古蕊籃在教室中。

2014年9月4日,臺北市立洲美小學開學日,郭馥嫻是唯一的小一新生,創下臺北市罕見的「一對一」超級家教式的教學景象。

這是洲美小學最後的開學日。一年後,洲美小學停辦。

在澎湖、在嘉義、在花蓮……多所小學因僅有1人入學甚至招不到人而出現在媒體報導中,有校長央求媒體不要採訪,以免「嚇跑小孩」。

2015年重陽節前夕,臺灣「國發會」公布統計數據,島內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達286萬,預計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臺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將僅用時7年,時間比日本快1.6倍、比美國快2.9倍、比英國快 7.3倍,創下另類「全球第一」。

沒有限制,可以敞開生,人們的生育意願卻持續走低,從2016年開始,臺灣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人口紅利」將逐步耗盡。警訊連連,臺灣已經打響「嬰兒保衛戰」。

柔性勸導:

從「一個不算少」到「三個更熱鬧」

「以前不是這樣的。六七十年前,在我外婆、祖母那一代,臺灣一個家庭有八九個小孩是尋常事,到我父母這一代,生五六個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臺灣中國時報駐京特派員王銘義說。

那是臺灣人口快速增長的年代。1949年,臺灣人口為739萬餘人。受二戰後嬰兒潮及死亡率下降、國民黨軍隊敗退來臺影響,1958年,臺灣地區人口突破1000萬人。

迅速膨脹的人口給臺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島內有識之士開始呼籲節制生育、控制人口。但受當時「增產報國」的政治氣氛影響,這期間臺灣當局未全面公開提倡節育措施,僅由有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到眷村、鄉間宣導婦幼衛生,倡導避孕。1956年臺灣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顯示二戰後10年間人口平均出生率為 44‰,引發島內輿論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憂慮。1959年,「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發表「讓我們面對日益迫切的臺灣人口問題」一文,闡述推行家庭計劃及節制生育的必要性,引發各界熱烈討論。1964年,當局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

1967年,臺灣提出「五三」口號,希望民眾婚後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前全部生完。從1971年起,每年11月為家庭計劃擴大宣導月,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等口號;倡導理想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女25歲。

此後,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成功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受到國際社會好評,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上世紀80年代以後,臺灣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為0.6%。

為挽回下滑的生育率,臺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人口政策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口號,鼓勵婦女生育。後來,又提出「兩個孩子很幸福,3個孩子更熱鬧」的口號。

但是,臺灣的生育率並沒有止跌回升,近年來更是屢創新低。從1996年至2010年,臺灣年出生人口數從32萬多人降低到了16萬多人,生育率多次在全球「吊車尾」。

持續走低:

「養不起」導致「不願生」

「臺灣的所謂『家庭計劃』以柔性勸導為主,並非強制。臺灣生育率下降,除了政策引導,也與臺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有關。」王銘義說。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臺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臺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傳統大家庭體系逐步瓦解,婦女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婦女就業率大幅提升,與這一「社會進步」現象相伴而來的,是晚婚甚至不婚族增多,生育意願持續走低。「超少子女化」現象的日益嚴重,造成教育供需失調、本地勞動力供給不足、消費市場萎縮、社會福利負擔加重等諸多問題。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年輕醫師不願加入婦產科和兒科,婦產科名醫也被迫轉行。曾經有媒體報導,60多歲的高醫生20多年前是臺灣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當時他的診所一個月要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隨著臺灣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落千丈。憑著醫生執照,他開始從事驗屍和開具死亡證明的工作。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高醫生說:「時勢所逼,有什麼辦法?」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臺灣大中小學都面臨關門的窘境。2014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指考」發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新高,11所學校有近300名缺額。有關部門預計,到2022年,約有1/3的大學院校會倒閉。

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孩子?「是真的養不起。」臺北上班族王哲南育有二子,被大家視為勇氣可嘉,而個中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年,要請保姆、要給孩子交各種各樣的學費,還要攢錢買房子,經濟壓力好大。就是在我的老家雲林,現在大部分人也是生一個。」王哲南說。為了多掙點錢,他主動要求派駐大陸,付出的代價是與家人分離。

臺灣一項針對上班族生育計劃的調查顯示,四成上班族根本沒有生小孩的計劃。不生孩子的原因,排名首位的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比例高達65%;其次是「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三是「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小孩」。這項調查顯示,在臺北養育一個孩子平均需要537萬元(新臺幣,下同),其中教育是最大的支出。雖說臺灣的小學、初中實行義務教育,但對於上班族來說,各種託管班、才藝班、補習班的費用一個月也需三五萬元。此外,為照顧小孩,媽媽甚至爸爸都會請育嬰假,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上班族擔心請育嬰假後無法回到原公司或被調職。

臺灣媒體評論認為:年輕人之所以「生不起」,主因是臺灣10多年來的薪資普遍沒有增長,加上通貨膨脹因素,多數人領到的薪水,實際的購買力還在年年降低。年輕人結不起婚、買不起房子,過得好辛苦,更別提養小孩了。小兩口在社會上奮力打拼,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等在經濟上略有成就,卻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政策催生:

助你好孕 成效有限

經濟壓力壓垮「生」意,臺灣人口快速邁向負增長。拐杖多過嬰兒車,專家警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臺灣全面性勞動力短缺與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進而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2010年,因臺灣嬰兒出生數僅16萬多,創10年來新低,政府將「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陣催生,每參加婚禮必問「準備生幾個」,臺灣各地政府也各出奇招催婚、催生。

「為愛而生」「一『生』幸福」「結婚,我願意!生子,我樂意」「幸福很簡單,寶貝一,二,三」……臺灣各地舉辦的鼓勵生育標語評選活動,首獎獎金高達100萬元。

近年來,臺灣各地都出臺了獎勵生育的政策。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每胎補助2萬元,雙胞胎補助4萬元。臺灣衛生部門更投入近10億元補助不孕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技術。

應對「少子化」問題,需要創造有利青年生育、養育的社會環境。2014年8月,臺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在人口政策論壇上介紹了臺北市「助你好孕」專案推行情況。該專案提供生育獎勵金每胎2萬元,2011年以來已發放超過18.6億元,此外還對5歲以下孩童每月發放2500元育兒津貼。截至2014年7月底,該專案整體執行經費累計達105億元,收效明顯,臺北市連續3年的出生率位居全臺各縣市之首。

丁庭宇提出,還應推動公有託嬰幼教,為「新手爸媽」減輕壓力,包括小學擴大課後照顧,建立至少一區一個託嬰中心,同時鼓勵企業提供託兒設施等。此外,要推動教育優質化,提升下一代的競爭力;鬆綁法規,將閒置學校用地改建為社福、育幼、公營住宅等。

2013、2014年的諧音是「愛你一生一世」。臺灣各地政府紛紛宣導這是結婚的好時機,並積極舉辦集體結婚或未婚聯誼,導致這兩年的結婚對數特別多,出生率也隨之提高。據臺灣「內政部」統計,2014年總計有超過21萬新生嬰兒,比政府設定的每年18萬出生人口警戒線增加了3萬多人。不過,短暫的衝高還是難以挽救臺灣人口的下降趨勢,據臺灣「國發會」預估,臺灣人口會在2021年達到2356萬人高峰,2022年恐出現負增長,比原預估時間提前了4 年。

「人口降下來後,要再鼓勵生育,很麻煩。」臺灣一位官員說。打贏「人口保衛戰」,除了經濟上的因素,還須整個社會觀念、社會環境的轉變。臺灣催生之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鼓勵生育 臺灣規劃第3胎2歲前月補助3000元計劃
    為了搶救節節下滑的出生率,臺「內政部」將補助民眾第三胎子女保母費用,零到二歲每月3000元新臺幣,最遲明年就可上路。記者陳正興/攝影 華夏經緯網9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經建會」推估2023年臺灣將呈現人口負成長,為鼓勵生育,「內政部」正規劃第三胎補助政策,未來不論年收入多少,第三胎子女0至2歲,「政府」準備提供每月3000元(新臺幣,下同)的送託保母補助費用
  • 臺灣鼓勵生育,海端鄉每胎獎勵3.2萬新臺幣
    臺灣近年出生率不足,人口老化嚴重,當地政府推出措施鼓勵生育。臺東縣海端鄉公所周三(9日)公布,自明年開始,為每胎多補貼2萬元(新臺幣),加上縣政府補貼,每胎一次過至少共獲3.2萬元補助。劉周二(8日)在質詢時,向臺灣蘇貞昌提問,蘇表示,今年此方面的經費達450億元,較2016年經費增加3倍。
  • 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 臺灣:打響「嬰兒保衛戰」
    沒有限制,可以敞開生,人們的生育意願卻持續走低,從2016年開始,臺灣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人口紅利」將逐步耗盡。警訊連連,臺灣已經打響「嬰兒保衛戰」。拐杖多過嬰兒車,專家警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臺灣全面性勞動力短缺與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進而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2010年,因臺灣嬰兒出生數僅16萬多,創10年來新低,政府將「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陣催生,每參加婚禮必問「準備生幾個」,臺灣各地政府也各出奇招催婚、催生。  「為愛而生」「一『生』幸福」「結婚,我願意!
  • 臺灣企業推津貼鼓勵員工生育 1胎最高可領6.6萬
    老闆大手筆發獎金,這兩年光是仁寶公司就「催生」了629位新生兒,左為示意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為鼓勵生育,官方及企業推出的各種育兒補貼一覽。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4日電 臺灣不少企業推出各種育兒補貼,鼓勵員工多生育。
  • 臺灣為鼓勵生育實行託育補助新制 輿論憂難顯實效
    中新社臺北8月1日電 為鼓勵民眾生育,臺灣當局8月1日實行託育補助新政策。
  • 臺灣政策鼓勵多生生育 3胎最高可月領2.3萬津貼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為臺灣解決少子化危機,未來將發放育兒津貼,一名子女家庭每月二千元(新臺幣,下同),兩名子女家庭三千元,三名子女家庭五千元;財政評估可從零歲補助到六歲,但為公平起見,實施日起可溯自六歲以下兒童。  此外,「內政部」已規劃「保母管理與託育費用補助計畫」,將按月補助兩歲以下幼兒的家庭保母託育費用,目前依照排富條件不同而有每月三千、四千、六千等三種方案。
  • 臺灣當局推行鼓勵生育政策 倡導一家生三個孩子
    ,臺灣當局正在推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倡導一家生三個孩子。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行政部門統計,臺灣平均每位婦女生一點二個小孩。該部門並推測,二0二二年臺灣人口將轉為負增長;二0五一年臺灣老年人口將高達百分之三十九。相關官員表示,將營造有利年輕人願意生育的環境。  據報導,新竹縣市、臺南縣市、苗慄縣、雲林縣、嘉義縣等都發放婦女生育補助津貼。
  • 臺灣年生育率全球第二低 當局發放補助鼓勵生育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自2003年起成為超低生育率之地,去年生育率為全球第二低,危及長遠發展。該報民調顯示,受訪民眾45%沒小孩,沒小孩且不想生約16%;雖然當局鼓勵生育,但高達87%受訪者不會因現行生育補助而生小孩,超過8成不會因託育補助而生育。零散措施 僅杯水車薪針對此一少子化危機引發的現象,學者分析,當局「催生」,缺乏總體戰略,零散措施對養育小孩杯水車薪。
  • 為提高生育率 臺灣基隆市獎勵每胎新臺幣1萬
    為提高生育率 臺灣基隆市獎勵每胎新臺幣1萬2011-11-14 09:36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中新網11月1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基隆市長張通榮10日表示,為鼓勵生育,市府2012年度總預算編列2100萬元(新臺幣,下同)生育獎勵金預算。
  • 日本為了鼓勵生育,砸20億開發相親系統!
    無相財經出品前段時間,有專家鼓勵中國開放三胎。消息一出,很多網友都進行了群嘲。生孩子,政府給錢嗎?生得起,養得起嗎?是啊,高房價,高生育成本都是現實的問題。不是政策不到位,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年輕人的經濟問題不解決,社會保障不到位,放開8胎、9胎,都沒用。而在另一邊,有個國家比我們還著急,那就是日本。
  • 晶報社論|鼓勵生育 釋放推動社會發展的「孩動力」
    事實上,許多低出生率國家使出了鼓勵生育的各種招數,可以劃分為三類:即財政支持(即對有孩子的家庭發放現金、食品券,或減免稅收)、日託和教育支持(即教育補貼)、懷孕和生產期福利(比如有薪產假)。比如,在日本,最新的措施是,提高新婚夫婦住房補助,只要結婚,就獎勵60萬日元補貼,生孩子補貼更多;為了「催生」,丹麥法律規定,孕婦的產假從預產期開始可達50周,同時,孩子父親可有34周的「父母假」;德國用直接的家庭補貼金改善家庭的收入狀況,承擔了家庭撫養孩子成本的一半。對我們來說,「鼓勵生育」也開始成為一個熱詞。
  • 臺灣明年起實施育兒津貼 鼓勵民眾生育
    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行政院副院長」陳衝22日表示,為鼓勵民眾安心成家,減輕生養子女負擔,臺當局已陸續推動各項措施,從2012年1月起,更將進一步提供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0至2歲育兒津貼等措施。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620餘人 臺灣人口是多是少?
    中新社北京七月六日電 題:臺灣人口是多還是少?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六月下旬,臺灣《經濟日報》刊發社論——《忽視人口老化未來將是災難》,再次提起臺灣社會、輿論長期關注的人口結構議題。  臺灣社會如何影響日漸老化的人口結構變化,鼓勵生育或順勢減少本已較大的人口基數?  《經濟日報》憂心忡忡地指出,人口零成長提前到來,一連串效應將緊隨而來:學齡人數驟降、高齡社會提早到來、工作年齡人口比率降低,對社會經濟會有重大影響。  關於鼓勵臺灣青年結婚或生育的措施已討論多次。
  • 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 生三胎有補貼是真的嗎?
    自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後,三胎的消息又上了熱搜,但更多的人表示不接受,表示已經生不起了,那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聽說生三胎有補貼是真的嗎?一、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只是專家建議,官方並未發布相關通知。1.儘管目前開放三胎是不現實的,但隨後開放三胎的確是指日可待。
  • 為了鼓勵生育,韓國的標語讓人佩服!
    低生育是全球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根據經驗,生育率保持在2.1個才能維持人類的繁衍。韓國的生育率,已經到了1.21,甚至低於日本,進入全球「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韓國六七十年代時期,平均每個家庭生四五個孩子,政府限制生育。當時年輕的李明博太太生了四個孩子,生第三個的時候,因為政策限制,孩子保險都上不了。當成為總統的李明博,鼓勵生育的時候,他說:「要是早知道韓國如今嚴重的低生育率問題,當年我再多生幾個」。
  • 鼓勵生育,應強制男性休育兒假
    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底,各國在進行大數據盤點時發現:一些低生育率國家的生育率,又降低了!如韓國2月底宣布:人口出生率再創歷史新低,嬰兒出生數比前一年下降了7.3%。韓國2019年總和生育率呈現歷史最低水平,每名女性平均生育0.92名子女,比2018年的平均數0.98進一步降低。關於生育率,有一個參照係數——2.1。
  • 中華日報:臺灣要突破少子化困局 救生育應先拼經濟
    資料圖:臺灣老人重陽節登高望遠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文章摘編如下:  臺當局日前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為臺民眾「催生」,試圖把臺灣的生育率由1.1人提升到1.6人,但這項目標能否達到,各界並不抱樂觀看法。
  • 梁建章:中國出生人口四連降毫無懸念 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迫在眉睫
    韓國2020年新出生人口數為27萬餘人(275815人),同期死亡人口數為30萬餘人(307764人),死亡人口數超過新生人口數,韓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我國臺灣地區2020年新生兒出生數16萬5249人,創歷年最低,死亡數則為17萬3156人,首度出現負增長。為了扭轉低生育率趨勢,日本和韓國相繼加大了鼓勵生育的力度。
  • 臺衛生主管部門為提高出生率擬補助試管嬰兒
    2月23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衛生主管部門擬補助人工生殖費用,生殖醫學會的醫師紛紛支持,認為臺目前每年2000多個試管寶寶出生,在政策鼓勵下,將會提高不孕夫妻的治療意願。  臺「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武國璋指出,臺灣每年約8000到1萬人次的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每次試管嬰兒費用至少約10萬元(新臺幣,下同),如果當局補助一半的費用,等於投資4、5億元,就能讓想生卻生不出孩子的人,貢獻生育人數。
  • 梁建章:中國出生人口四連降毫無懸念 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迫在眉睫
    韓國2020年新出生人口數為27萬餘人(275815人),同期死亡人口數為30萬餘人(307764人),死亡人口數超過新生人口數,韓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我國臺灣地區2020年新生兒出生數16萬5249人,創歷年最低,死亡數則為17萬3156人,首度出現負增長。為了扭轉低生育率趨勢,日本和韓國相繼加大了鼓勵生育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