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蘭
遇見這個詞,總是充滿驚喜和意外,也總是讓人念念不忘。在風花雪月的大理,遇見風,遇見花,遇見雪,遇見月一點都不奇怪,遇到十二賢士一同在大理出現,就不容易了。在2020庚子年的7月,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在大理海東的羅荃半島上開講了,這是一個專門講大理故事的故事會,十二位雲南的名人,曉雪、吳傳玖、鍾開天、鄭明、尹少亭、楊修品、蔡毅、吳然、張勵民、黃懿陸、董保延、譚中貴一一講述了自己和大理之間發生的故事。都說兩個人的麗江,一家人的大理,大理總會讓人想到家的溫暖和妥帖,喜洲的粑粑、大理的梅子酒、乳扇,木瓜煮魚也總是讓人念念不忘,唇齒生津。這人傑地靈的大理,當然不僅僅只有好吃的,點蒼山的雪和洱海的月,相互輝映,相互成全,把大理裝點,一個又一個絢爛的故事,都和大理有關了。
以前曾經看到過金庸先生的一篇文章,從來沒到過大理的金庸在他的小說裡寫大理。當他第一次到大理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大理給他的感覺太熟悉了,他覺得自己某一世就是大理人。在他的武俠傳奇裡,大理就是故鄉,大理就是有故事的地方。說到這奇緣,也讓我想起了一件和大理的往事或者叫奇事吧。
有一年,我去南澗,本來大理古城不再我的旅途範圍之內的,從南澗返程時,同車的朋友臨時提議到古城住宿,一向對方向無感的我,稀裡糊塗的駕車就去了,快到大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快十點了,突然看到路邊一塊指示牌,上面寫著三個字:感通寺。這三個字像把錘子「哐」一下,砸開了鎖住的記憶,和感通寺有關的過去,一瀉千裡,瞬間將自己掩埋。我想起曾經寫過感通寺裡的一株龍女花,這是一個神話傳說故事,之前,我並沒有去過感通寺,也沒有見過龍女花,就是那麼一撇,我瞬間明白了,此行,就是為了讓這個緣得以圓滿的。
到了酒店,還沒安頓好,心急火燎的趕緊問了當地的一個朋友關於龍女花的事情:感通寺離這裡多遠?答:不遠,幾分鐘而已。啊啊啊,就幾分鐘?這不是離我很近嗎?再問:感通寺還有龍女花嗎?答:沒有,但離感通寺不遠的大雲堂萬佛寺有。這下,我眼睛都瞪直了,原來,女龍花不只是傳說,她真的存在,真的存在啊。
朋友接著道:妖精你來晚了,龍女花的花期有三個月,現在開過了,我每年都會去拍哦。要看花,明年請早,感通寺嚴格來說,也不是歷史上的那個感通寺了,是後來重建的,位置也不是最早的那個位置了。
那我去看看樹總是可以的吧,那我去看看現在的紅牆碧瓦也不枉我曾經專門飽蘸筆墨,寫過感通寺吧。
第二天醒來,起床,就聽旁邊的曉意姑娘「嗖」一下快速從床上坐起,動作快得嚇我一跳,這丫頭平時懶散慣了,今天怎麼這麼動作快。到了感通寺順著臺階一路向前,無意中來到擔當大師的靈塔前,驚異不已,沒想到我會是在去尋找龍女花的路上與他相逢。一代名流,埋骨於此。我只知道大理蒼山聖應峰上的感通寺聞名遐邇,寺中的寫韻樓曾有雲南歷史上不少文化名人駐足,被譽為「名士高僧共一樓」。我不知道高僧擔當和尚,不但生前在感通寺修行,死後也葬在感通寺後。據墓表記述,擔當大師圓寂之日,「晨起端坐辭眾,書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擲筆而去。」
好一句「舌頭已斷誰敢坐」,在擔當和尚靈塔前拜別後,來到了寂照庵,卻找不到大雲堂的萬佛寺,問了好幾人,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尋到一條山間便道,想著這裡怕是不可能有路通到萬佛寺,沒想到的是,一個轉彎後真的是柳暗花明啊,一條小路帶著我轉進了萬佛寺。
紅磚碧瓦,威武莊嚴的大殿前,一棵龍女樹挺拔的站在蒼穹下,天,藍得純粹,藍得透明,藍得滴下水來。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樹下,不見龍女花,只見一片一片綠得透出墨跡的葉子舒展在天空下,樹基下,有三個紅字:龍女樹。還掛上了名木古樹的牌子,幾根鋼管支撐著樹幹,樹下還有三個瓷器的觀音像,香燭等物,看來,到這裡拜拜神樹的人也不少。
圍著這棵心心念念的花樹,轉了幾圈後,我坐在樹下,閉上眼,《龍女花》小說裡的加羅和綠珠仿佛在我面前飛舞,一下子恍惚起來,雲在飄,樹在動,不知道今夕何夕?不知今年何年?我是感通寺的那棵站了五百年的木蘭嗎?不知道我是花兒還是花兒是我?我,混亂了……。
當我再次睜開眼時,早就淚流滿面了。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安排。或許我和蒼山的確是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這一次,本來只是路過,意外的尋到了龍女花,似乎冥冥之中,早就註定了。去南澗只是個因,最終的果卻是這蒼山腳下的龍女花。
下山的時候,曉意姑娘突然說:雅蘭,你可知道,我昨晚睡不著就一直看你的《龍女花》,等看完後更睡不著了。今天早上我好擔心我一覺醒來後,我旁邊的床上躺著的是一朵花,你一醒,我就趕緊爬起來看看可有變化。呵呵,怪不得這丫頭一向懶散,今天會迅速起來呢。
我當時就在想,機緣巧合下我寫龍女花,我和大理一定是有著緣分的,就像這次的羅荃半島之行,不但聆聽了十二賢士的大理故事,自己也再次續上了和大理那未了的緣分。
羅荃半島在海東,海東也是大理風景最美的地方。羅荃半島風景區三面臨海,從空中俯瞰,就像一條巨蟒的頭潛入洱海,正在飲水呢,山上綠樹成蔭,花草繁茂,在山頂上觀蒼山,蒼山一覽無餘,洱海碧波蕩漾。蒼山山頂上,常常堆滿了厚重的雲彩,天不夠晴朗的時候,那雲就成了厚厚的牆,直接堆砌在山頭上,要推開重重的濃雲,蒼山才能顯露出來。煙波浩渺的洱海上,有遊輪犁開一條白色的水線,岸邊,有一對對新人在拍婚紗照,白紗或者紅裙,都是海邊最美的風景。
景區的道路,都是圍著羅荃塔環行,羅荃是位法師,法力高強。整個景區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據說這裡曾經是羅荃的修行之地,羅荃無疾而終後,也葬在了這裡。羅荃法師的傳說在洱海周圍都有流傳,版本不一。民間對他可是津津樂道呢。晚上,羅荃塔通塔透亮,金光閃閃的,遠遠的就能看見,早成了一個地標建築了。
旅遊區內芳草如茵,鮮花盛開。一個露天大水池,岸邊的棕櫚樹,一葉小舟,一對新人,遠處是洱海,天海相接,只要有部手機,都能在這裡拍出夏威夷海灘的大片感覺來,這也成了新人們最佳的海景拍攝地,吸引著一對又一對的憧憬著美好愛情的男女,在這裡留下他們最美的倩影。
巨大的玻璃幕牆,天在地上,地在天上,天空之鏡,把點蒼山的雪,洱海的雲全部裝到了裡面,站在天空之鏡,天之高遠,地之遼闊,只想在此時此刻,衝著洱海,喊出一句:我來了。貌似,這裡,撐開了一個縫隙,成了離天最近的地方,適合牽著那個能一生一世一起走的人,喊出最真的誓言。面對著鏡子裡的另一個自己,怎麼能不舞一曲呢,來吧,一起跳舞吧,把天把地都跳醉,跳到日落月升,跳到天長地久,跳到山長水遠。
海水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有些些驚濤拍岸,岸邊的兩棵似松又不是松的植物吸引住我的目光,碧綠的葉,像松針,但又不是松針,一枯一榮,生死相依的感覺,好奇極了,不知道是什麼樹,能這樣子站在洱海邊,我也不知道它們站了多少年了,只是覺得枯死的那株一直佇立不倒,活著的那一株不離不棄,莫名的生出感動來。友人說那不是樹,是劍麻抽出的蕊。這個真相,讓我大吃一驚,劍麻竟然能長成樹的摸樣,莫不是在這裡,萃取了日月精華,天地靈氣?低矮的劍麻,都成了樹?
灰色遮蔽了的天空,忽然間現出了一道虹,這座橫跨在洱海上的橋,讓所有人都驚喜不已,彩虹在都市,已經成為難得一見的奇觀了,這次在大理洱海邊,能遇見彩虹,這樣的祥瑞吉兆,讓此行變得完美與浪漫,立在海邊,任風捲起我的長髮,忽然淚目,人生一世,無非三餐四季,若能在這裡,有人陪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陪你看日落月升,何其幸也,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