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天。」——湖南邵東蔭家堂與佘湖山風景名勝區相挾的一方秋色斑斕、山清水秀的田園美景,那一天與我們不期而遇,並不經意間就闖入了我們的鏡頭……
「十一」長假即將如約而至。也許你已將心許與「詩和遠方」,遠離日常的繁冗,舒一口氣,尋一方山水佳境,得一段清閒之意。
對於每一個喜歡山水的人而言,都有一個夢:庭院、阡陌、小橋、流水,不要遊人忒多的一眾山,但山上必有自己想參訪的廟宇禪觀……庭院最好藏有最東方的精緻和故事,田園最好葆有能觸碰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故園之戀。
白露前夕,秋意漸濃,也正是尋秋覓景的好時節。「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天。」——湖南邵東蔭家堂與佘湖山風景名勝區相挾的一方秋色斑斕、山清水秀的田園美景,那一天與我們不期而遇,並不經意間就闖入了我們的鏡頭……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山,是千古名山佘湖山,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方圓十數公裡群山拱疊,使之形如彩鳳靜臥,故又名「鳳凰山」。
但真正令其聞名遐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山頂「雲霖寺」裡供奉的道教「真人」申泰芝的那段不解之緣,——玄宗親筆御書「雲霖祠庭」牌匾賜之。申泰芝(686-755)為唐朝道士,字廣祥,自幼天資不凡,好學深思,精通醫術道法,在佘湖山修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八月中秋,唐玄宗夢神人告邵州雲山有道人煉丹得仙,召至長安,言論契合,賜號大國師,封為「神惠妙寂靈濟真人」。天寶七年(748年),泰芝辭歸,玄宗親賜靈修真人,並御書「雲霖祠庭」匾額以賜之。據此可知,「雲霖寺」本名「雲霖祠庭」,是一座道觀,應是後來接納佛教,才形成前殿供奉申泰芝等三位真人,後殿供奉南海觀音菩薩的道教、佛教並存的格局。
水,是湘江一級幹流蒸水。蒸水自佘湖山腳蜿蜒東流,在此境九曲十八彎,彎出平疇阡陌良田若干賡續綿延湖湘子息千萬,更彎出了「南方喬家大院」蔭家堂——千古邵商精氣魂之唏噓仰止,更添夢回故園鄉愁正好安放……
蔭家堂,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187年,坐北朝南,縱深四進,橫列十一排。主體建築為磚瓦結構,屋牆全部用青磚砌成,有正屋108間,雜屋40間,天井44個,圓木柱156根。是一座體量龐大,布局嚴謹的湘西南民居建築,現存木雕、石刻、彩繪等建築裝飾十分豐富。
遊人至此,驚嘆於該建築的精巧之外,更津津樂道於一個故事,一個「邵商」的故事。
相傳乾隆年間,寶慶大旱,蒸水幾乎斷流。本鄉一糧商購得數十船大米,陳於宜春橋餘慶堂址前的蒸水口,準備運往湖北。一連數月,晴空萬裡,烈日當頭,眼見蒸水日漸枯竭,可天公無絲毫降雨跡象。糧商心急如焚,被同道中人申承述的祖父藍田公看在眼裡。久旱讓糧商幾次想放棄這次販運,可數十船的大米除了申家誰能承受呢?藍田公當然明白糧商的心思,但他沒有點破,不願落下個乘人之危的不義之名。眼見天氣毫無變化,坐立不安的糧商最終決定脫手,將數十船大米賤價典賣於藍田公。就在藍田公與糧商籤訂合同買下全部大米後沒幾天,天氣驟變,降下喜雨,藍田公連夜領人將擱淺的米船運往湖北,而湖北因饑荒恰好需要大量的大米。
一宗意外的生意,讓申家家業大振。
但隨著時光的更替,和曾經眾多的名門望族一樣,申家也難逃衰敗的命運。在後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但多為紈絝子弟,安於享樂,更有遊手好閒之輩變賣家當,恣意揮霍,最終結束了蔭家堂的百年興旺。今人有戲謔於蔭家堂的衰敗源於朝門兩個石刻門當的反砌,或者戲臺兩側牆頭不該鑄有 「西式擺鐘」,隱含不祥之兆。但如今的蔭家堂,已經成為一處國保單位,一處景點。其輝煌以及黯淡的光陰故事,留待有心之人去慢慢評說……
作者:劉佑祥 滿星Min
責任編輯:安平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