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來廈門多日,颱風遲遲不來終日熱汗淋漓,肝火鬱悶,牢騷瘋漲。於是像個怨婦數落鼓浪嶼景點太一般,曾厝安太商業,環島路太做作,沙坡尾太社區。
聽見如此」墮落」的語無倫次,知道實為疫情肆虐危機四伏所困。推薦走前去吃一碗漳州四果湯,也許能體會鷺島夏天的顏值與颱風不相為謀,各行其道,從而精神升華,轉為情話廈門。
之所以推薦去吃四果湯,一是我認為四果湯包治百病,二是廈門人最近的人生主題為一一這絕望的高熱中挺住,活著,吃四果湯。
其實四果湯是廈門夏天的一種冰品,是名副其實的消暑王炸,多以漳州泉州人開的店正宗。純手工,料多味足,冰冰甜甜,一個透心涼了得,爽!
酷夏喜涼,但冰品不能多吃,這是養生道理。於多年糾結中,後來抬眼四望,發現廈門大街小巷都在賣一種紅紅綠綠涼涼的「四果湯」,試吃了一碗,覺得冰潤爽口,肺腑通透,雖冰不寒,入口甘甜,於是一見鍾情,相見恨晚。
因為它既可以顧嘴,又可以養胃,關鍵是顏值頗高,還是平素求之不得的健康材料。如此,我對它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
開始是去那些拐彎抹角的老店尋尋覓覓,排隊等待;然後就是在網上「餓了麼」下單,由「蜂鳥」直接送貨上門;再然後忍不住自己做了,雖然做出來的完全不正宗,原料也不全,一些關鍵環節也是矇混過關。
也許做出來的只能叫「四果水」,但我終於知道了過去對冷飲和冰激凌的過於狂熱完全是一種認知的膚淺和生活的誤區。
「四果湯」最早發源於閩南,是廈門、漳州和泉州一帶人夏季消暑的重要飲品,具有祛暑降溫、清涼解毒的作用。傳統的「四果湯」由空心蓮子、薏米、銀耳和一種叫阿達子的澱粉果凍組成,當然現在已經不止這幾種配料了。
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看見「四果湯」,都是滿滿的紅、綠、黃、紫等各種豔豔的色彩,用一句廣告語叫作「好吃,看得見」,那是因為裡面添加了紅豆、綠豆、西瓜、菠蘿、火龍果、花生、燒仙草、葡萄乾、芋圓等,而且,你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放其他食材。
如你廚藝一般,又想自己做「四果湯」,可按圖索驥:先把蓮子、銀耳、紅豆、綠豆、薏米蒸熟,然後煮一碗冰糖水放進冰箱,再買些芋圓和水果切成小塊,和蒸好的那些豆、米放進冷卻的冰糖水中,再放點冰塊和蜂蜜即可。
不過這種寡淡的四果湯完全不能和店鋪裡賣的四果湯相提並論,味道差很多,最好不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人家怎麼樣也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種飲食文化。
真正的「四果湯」如閩南美人,萬種風情,甜蜜剔透,雖然是一碗消暑的飲品,但涼得暖暖的,甜得柔柔的,看著美美的,真像夏天裡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