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財富雜誌
外賣、社區團購都救不了武漢餐飲人,而面對未知的困難時期,是及時關店止損,還是努力自救,讓所有人陷入兩難。
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
作者:金璵璠 | 編輯:魏佳
「武漢人的快樂回來了!」
4月8日,時隔76天,武漢迎來「重啟」。零點剛過,家住武漢江漢區的陳姚馬上在外賣平臺上點了一單夜宵,她告訴燃財經,厭倦了自己做飯,最想念的是過早的熱乾麵和宵夜的小龍蝦。
焦灼等待的還有武漢餐飲人。零點江漢關鐘聲響起的那一刻,武漢餐飲人的朋友圈就好像過年一樣熱鬧,彼此問候著「過年好」。
問候過後,各謀出路。城市解封了,武漢餐飲人卻叫苦不迭。燃財經採訪了武漢10位餐飲老闆,他們共同面臨的第一道坎是付租金。
「我們所有門店都收到了商場復工的通知,這就意味著要交房租了,但是我們根本沒有錢交。」詹姆仕芝士排骨武漢地區加盟商周政告訴燃財經。
2-3月份,餐廳雖然無法營業,但大部分物業減免了租金,資金壓力不大,解封後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燃財經採訪的餐企老闆都收到了物業方今年第二個季度的催租函件。
他們給燃財經算了一筆帳:武漢餐飲行業的租金水平是240-280元/平,200-300平米的店鋪一個季度的房租是15-25萬,如果是擁有20家連鎖的餐飲品牌,那就要在熬過了2個月的關店期後,一口氣交出400萬左右的房租。而餐飲行業的通常做法是,年前就把現金流花在了交付供應商貨款和春節備貨上。
另一道坎來自收入端。從近幾日武漢餐飲業的恢復情況來看,短暫的報復性消費只存在於熱乾麵、小龍蝦等和「城市印記」相關的品類。
對於大多數餐飲人而言,堂食短期內難以恢復,外賣收入杯水車薪,這些餐飲老闆從一個月前就開始「花式自救」:外賣作為保留項目之外,開始僱傭「團長」重點布局社區團購,個別餐飲品牌試水直播帶貨,或向上遊走了半步,做起了以半成品為主的新零售業務,不過普遍收效甚微。
有餐飲老闆表示,營業額只恢復到了平時20-30%的水平,是及時止損還是努力自救,陷入兩難。從武漢解封幾天來的情況看,他們對市場的預期更加悲觀:開業等於虧損,復工會加速餐企的死亡。解封後,武漢餐飲人面臨著多重考驗。
01
外賣難自救
事實上,從3月30日開始,武漢各大商圈和商業綜合體已陸續復工,在堂食嚴格管控的情況下,外賣成了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餐企老闆普遍反映,後疫情時代,「報復性點外賣」沒有出現,平臺佣金又恢復到原有水平,外賣界已經殺成了血海。
趙卿公司旗下的火鍋店從3月1日就上線了外賣,每天的收入在維持7名員工的工資外,只剩5%-6%的利潤。
情況從3月20日開始變得更糟,用趙卿的話說,伴隨餐飲行業全面復工復產,無法堂食的情況下,所有餐企孤注一擲做外賣,本就不大的外賣市場變得「僧多粥少」。
4月9日,據美團外賣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中午12時,武漢已有近六成餐飲商家恢復外賣業務。
「以前做外賣,是為了做廣告,可以貼錢去做,但現在外賣是唯一出路,要靠外賣掙錢。」趙卿說。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伴隨武漢「解封」的,還有外賣平臺的佣金費率。趙卿的火鍋店此前5%-6%的利潤,也是基於外賣平臺二三月份在武漢地區的佣金減免政策,從4月6日開始,美團、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的提點恢復到原有水平。以趙卿的火鍋店為例,籤約美團獨家的佣金比例是18%,非獨家的比例是22%-26%。
與此同時,非餐飲界選手也進場了。武漢快餐連鎖品牌米國煲仔飯創始人李柏稼告訴燃財經,部分KTV、足療的連鎖品牌,如純K、水之夢,在武漢地區也開始外賣盒飯了。這讓外賣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據趙卿回憶,和他在同一商場的快餐品牌為了加大單量,在外賣平臺上做起了「滿39減14」的優惠活動,再減去平臺20%左右的抽傭,幾乎無利可圖。
周政的詹姆仕芝士排骨自4月7日上線外賣平臺,首日訂單數為零。「餐飲靠外賣養活是不可能的。」他告訴燃財經,外賣平臺的抽傭費率一直在漲,他實在無力再額外花錢參與美團、餓了麼的「競價排名」,只能「甘居人後」。據他介紹,某烤魚類連鎖餐飲品牌,和他在同一個商場的門店,上線外賣平臺兩天,只賣出去了一條魚。
這種情況或許還將繼續。從業12年的趙卿判斷,武漢餐飲行業或許要再熬半年時間才能慢慢恢復堂食。外賣是場持久戰,趙卿兩手打算,一手技術升級,一手壓縮成本。
他進口了三臺外賣包裝機,用於機器化打包餐品,另外升級了火鍋菜品的冷鏈配送服務。
同時,趙卿也在想辦法壓縮各項支出。他旗下有3個品牌,目前還剩10家門店(疫情期間關了3家)。所有門店均在外賣平臺上線,但線下只營業一家,所有門店的菜品由這一家製作。如遇到正常三公裡配送範圍以外的情況,就由員工配送。人員成本方面,因營業時間縮短,經過與員工協商,這一家門店的員工工資按50%發放。
外賣做好的也有,只不過是少數。
趙卿告訴燃財經,從解封後兩日的情況來看,早點、小吃、面類恢復不錯,因其價格便宜,同時也不依賴堂食體驗。
李柏稼表示,米國從4月3日開始上線外賣平臺,佣金費率在17%左右,最初效果一般,不過從4月8日起,銷售額提升了20%-30%。
至於大餐飲,燃財經採訪的譚鴨血火鍋、原始部落餐廳、胖哥倆肉蟹煲、娘惹群廚等品牌,均表示「靠外賣無法自救」,其中,原始部落餐廳創始人邵建兵表示,復工期間,開業門店的外賣收入只恢復到了40%,目前處於虧損狀態,即將面臨關門的邊緣。
「其實行業內一部分人樂觀派都在期待著報復性消費。」經營著多家西餐廳的李松告訴燃財經,但伴隨解封、復工,看到武漢大部分商場開業後的景象,行業就不再盲目期待報復性消費,而是自謀出路了。
02
社區團購值得一試?
社區團購,因為抽傭稍低,順理成章成為了餐飲人「外賣的替換方案」。
多位餐飲老闆對燃財經表示,與外賣平臺的抽傭比例相比,社區團購團長的抽成更加划算,一般在6%-10%,但試水後發現,這種看似足夠下沉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品類。
周政是從4月6日開始做社區團購的,他找到兩個做團長的朋友,針對單點突破,不過效果有限。原因是他餐廳的詹姆仕芝士排骨單價高(兩個套餐價分別是159元、179元,現在的團購價是79元、89元),需求少,提成低,不是團長喜歡的品類,而一天20、40的單量只能算是個人團購。
拼單中的「社區團購」
團長,類似於小區裡的大V,這一職業受平臺僱傭,基於社區鄰裡關係,負責在平臺上建群運營、推薦產品、銷售及分發貨品。在餐企都爭先「下單」的情況下,團長更有話語權,他們更願意推薦需求量大的產品,比如米麵糧油,熱乾麵、牛肉粉、餛飩等。「隨便一賣,抽成就能上千。」周政說。
蔡漢文熱乾麵在武漢有三十餘家門店,熱乾麵第四代傳人、蔡漢文餐飲總經理蔡大森對燃財經表示,長時間的封鎖讓一部分習慣了在家吃早飯,也改變了消費習慣,蔡漢文熱乾麵也在積極適應,目前正在拓展社區團購渠道。「復工之後,堂食短時間內不會恢復,熱乾麵外賣和外帶的數量能否達到以往的光景也很難說。」蔡大森對行業持悲觀態度。
武漢餐飲連鎖品牌易記酸辣粉,目前同樣主要依靠顧客自提和社區團購兩種方式,後者佔比較高。創始人易文勝告訴燃財經,社區團購是由公司派車配送到社區,再由團長對接,品牌會給團長6%-10%的提成。
從4月9日開始,周政開始接散單了,9日當天送了20多個小區,7個小時在武漢三鎮開車跑了200公裡。周政開玩笑說自己,天天武漢一日遊。
周政單日裡程數 來源 / 受訪者供圖
開始嘗試社區團購的還有一些大型餐飲企業的供應商。據周政介紹,8日的解封是指離漢通道打開,對外交通逐步恢復,而武漢市內繼續實行嚴格的封控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很難外出消費大餐飲。「我們的客戶面臨的情況比2-3月份更難。」餐企原料供應商漢口北金稻禾食品老闆張欣表示,疫情期間,一些客戶靠給醫院送餐維持生計,但到了3月份,公司業績幾乎是斷崖式下滑,降到了過去的10%,甚至5%。「行業裡不成文的規定是,與大客戶合作是有帳期的,一般是30-45天。下遊客戶如果死了,我們的資金就沒辦法回籠。」她說。
據張欣介紹,已經有三個大型客戶通知他們要延遲2個月結算貨款了,某網紅奶茶品牌(武漢地區)就通知張欣,帳期從原來的2個月延長到至少4個月。
餐飲行業停滯,張欣的公司就會出現大量庫存積壓的情況,客戶不要,社區居民有需求,於是張欣嘗試往下遊走,直接向社區配送食材、醬料及半成品。
從2月9日至今,張欣服務的小區從最初的兩個到現在的20多個,她坦言,顧客的消費能力從最初的兩三百的客單價,到現在幾十塊錢湊一單。從張欣公司業務佔比看,社區團購佔到3成,服務餐企佔到6成,不過以銷售額計,全部銷售額還不及原來的一成。
張欣已經考慮調整方向,一方面綁定服務做社區團購的餐企,另一方面,發展外地學校、企業等團膳公司的客戶。
「我預估在10月份之前,餐飲業依然是非常艱難的,我們不能一塊等死。」她對燃財經表示。
03
員工餐、新零售、直播帶貨
餐飲人花式自救
張欣並不算是行業裡的悲觀派,從燃財經採訪的10位餐飲老闆中,樂觀派的判斷是,「無法堂食」的情況可能要到7月份,悲觀者則認為將持續至今年年底,不過共識是,外賣、社區團購都救不了武漢餐飲人,而面對未知的困難時期,是及時關店止損,還是努力自救,讓所有人陷入兩難。
「我所接觸的客戶,有1/5的人都在做社區團購和針對辦公人群的團餐。」張欣說。
以張欣公司的社區團購業務為例,首先通過小程序推薦「每日一道菜」,小區居民想買的人參與接龍,第二天公司進行配送。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企業團餐。
考慮到復工企業有團餐的需求,餐飲人趙卿公司旗下的一個中餐品牌,專門新增了25元-40元之間三個不同價位的便當產品。最新消息是,已有兩家復工企業預訂了員工餐。
在特殊時期,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員工餐。據周政介紹,門店所在的商場有數百名員工,因為生意慘澹,商場的樓管讓每家餐飲商戶,每天在群裡推出一道低折扣的員工餐菜品。「景象基本上是,今天你點我的,明天我點他的,商場裡大多數商戶只能互相點員工餐。」他說。
「這次疫情,唯一不受疫情影響的是物流和新零售。」趙卿公司決定向上遊走半步,開啟新零售業務。
他計劃把離社區較近的街邊門店,改造成一半餐飲堂食、一半餐飲超市,餐飲超市售賣與食材供應鏈廠家合作的半成品,再在店裡開一個檔,通過線上直播教學,教顧客如何製作這些半成品。
即便解封後外賣略有起色,李柏稼仍在不斷試新,除了社區團購,還開始在線下線上渠道售賣煲仔飯的原材料,大米、臘腸、湯料包等,並嘗試直播帶貨。「現在必須多條腿走路,即便解封了,整個行業的狀態能恢復到原來的兩到三成就很不錯了,我的目標就是把員工工資掙出來,能保證公司運轉下去就滿足了。」他表示。
「現在所有餐飲都是兩難的境地,開業難,不開業也難,完全不開業也不行,即便企業能等,員工也不能等。但是不要一聲號令,把所有店都開了,那只能是自取滅亡。」李柏稼建議,尤其是連鎖品牌要逐步開店,比如第一步只開一家,這一家能活下來,再決定開第二家,在門店選擇上,街邊店的優勢大於商場店。
據趙卿介紹,某全國連鎖的成都小吃連鎖品牌於3月份開業了70%的門店,經營了1個月時間,又關了40%。該品牌負責人告訴他,關店,只虧房租;開店,還虧人工,開店還不如關店。
趙卿給燃財經算了一筆帳,按照公司目前的收縮規模,如果業績能達到年前銷售額的70%,公司的現金流就能支撐到7月份,這個數字是基於可以恢復堂食,如果持續「不可堂食」,那業績只能恢復到20%-30%的水平。
李松則認為,不允許堂食的情況可能會持續2-3個月,帶來的倒閉潮也是板上釘釘的事,行業面臨的大洗牌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經驗不足的,抗風險能力不強的餐飲企業,會遭到迎頭痛擊,整個行業在解封以後都會進入真正的困難時期。」他說。
張欣告訴燃財經,這個艱難期將持續到10月份,而武漢整個餐飲行業都要面臨1-2年的恢復期,熬過的企業將會迎來一個蓬勃向上的新環境。
在解封前一天(4月7日),燃財經聯繫趙卿時,他正在和團隊開會,準備積極備貨,期待著8日當天可能出現的爆單。次日,再次聯繫,他微信上只回復了幾個字:「比前些天還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