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高山流水共題詩——賞評劉慶霖、王海娜詩詞(上)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李谷一的《知音》這首經典老歌之所以打動了聽眾的心,就在於人人內心渴望知音的共同情結。「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每當我們回眸古代的知音夫妻,更是羨煞無比。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李清照與趙明誠、陸遊與唐琬、顧太清與奕繪、錢謙益與柳如是......他們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當今詩壇上,亦有不少「知音夫妻」琴瑟和鳴,「夫唱婦隨」,演繹著當代詩人的愛情故事,劉慶霖與王海娜就是這樣一對「知音夫妻」。他們或同題、或唱和、或互贈,情真意篤。現選取他們的六組同題詩做一比較賞評,擬分兩期推出,上集主要推出三組寫景詩詞,下集著重推出三組詠物詩,以饗讀者:
賞睡蓮(新韻)
劉慶霖
坐賞半塘金彩蓮,倏忽花睡碧雲間。
卻憐池裡輕舟過,搖醒含苞夢一船。
和慶霖《賞睡蓮》
王海娜
漾漾清波碧葉圍,小橋過後覺香微。
花為無事只貪睡,千百蜻蜓銜夢飛。
英子簡評
相同點
這一組同題詩均是緊扣池塘「睡蓮」之睡態引出夢境,用語輕靈可愛,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餘韻悠長。
劉詩採用新韻,寫的是「花之夢」。起筆敘事,「坐賞」一詞凸顯出詩人對睡蓮的喜愛之情,「金彩蓮」狀睡蓮之顏色,表現其美。次句擬人形象,借喻得體,以「睡」這一人格化手法狀寫睡蓮的姿態,並以「碧雲」比喻碧綠的荷葉。睡蓮躺在碧雲般的荷葉上,是那麼的愜意。詩人以靜態描寫表現這一美好的景致之後,轉結由靜而動:輕舟蕩過,泛起陣陣漣漪,搖醒了睡蓮之夢。含苞待放的睡蓮,夢也繽紛,正在酣夢之中,不經意被搖醒了。這樣的情節想必很多人都見過,然能寫出「人人眼中有」之句,做到「人人筆下無」是極其不易的,從中足見詩人的功力。
王詩採用平水韻,寫的是「蜻蜓之夢」。起句描寫池塘的環境,突出蓮葉之「碧」;承句敘事,突出睡蓮之嫋嫋香氣,喜愛之情暗含其間;轉句想像奇妙,想像花兒「貪睡」是因為閒來無事,趣味盎然;末句以景結情,通過蜻蜓銜夢而飛側面表現睡蓮的美——因睡蓮之美,方有蜻蜓之夢,這種曲意的表達法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銜」字化無形之「夢」為有形可感,亦形象地寫出蜻蜓繞花而飛的情景,呈現「蜻蜓戀花」的生動畫面,手法堪贊。
不同點
劉詩重在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參差錯落;王詩想像新奇,不落俗套。
萬源八臺金鼎喊太陽(詞韻)
劉慶霖
風寒衣薄未天明,登上八臺呼一聲。
我不披光何足道,萬山俱待太陽青。
八臺金鼎觀日出
王海娜
八臺凝望混元圖,一線橙紅人共呼。
山海霞天成巨蚌,徐徐吐出太陽珠。
英子簡評
相同點
這組同題絕句均立足於八臺山觀日,表現了旭日初升的壯觀景象,抒發了無限的喜悅之情。兩首詩均已刻在了天馬山的詩牆上。
劉詩採用詞韻,寫的是登八臺山喊太陽的情景,最能體現其強烈的主體意識。前兩句描寫、敘事:天還未明,詩人不顧風寒衣薄,即已上山,突出其觀日出的急切心情。登上八臺山,對著太陽高呼一聲,詩人已然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足見詩人性情。太陽,似乎是被詩人喊出來的!轉結沒有直接寫太陽升起的情景,而是以「我不披光何足道」這一反問句式間接寫出太陽升起的景象,而此中的「我」,已經幻化成「太陽」的形象,並以「萬山俱待太陽青」收束,通過萬山的等待,突出太陽乃為天地之中心,這種自我意識的個性化表達,應是劉詩的一大特徵。
王詩採用平水韻,寫的是登八臺山觀日出的所見所聞所想。起承敘事:登上八臺山凝望「混元圖」,寫出所見。詩人將所見之景以「混元圖」進行高度概括——混元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混元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有序的混化運動。混元是理,是道,是天地之大道。一切事情都是混元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謂大,就是既包涵宇宙的運化規律,又隱隱浮現著人生的本根——天地人混元一體。詩人感受著天地之氣,其間的道理在心而不必言出。當天邊出現「一線橙紅」之時,耳邊聽到的是人們的歡呼聲,以共同的歡呼道出內心的喜悅。轉結想像奇特,比喻貼切,將山海霞天比喻成巨蚌,從而順勢帶出精彩結句:徐徐吐出太陽珠。此「巨蚌」吐出的是太陽珠子,如此驚豔的想像足見詩人妙思。
不同點
劉詩將個人主體意識與精神寄託於太陽,突出「人」的強大;王詩更多的是對天地的神奇表示驚嘆,通過奇特的想像突出「混元圖」的奧妙。
生查子·植物園賞梅
劉慶霖
夜晚入梅園,林下風牽手。趕在月眠前,擇個花眠後。
是誰先我來,影貼枝頭嗅。宿鳥偶驚飛,山左鳴山右。
和慶霖《生查子·植物園賞梅》
王海娜
不發在春前,不落於春後。五十識梅花,綠萼青如豆。
有竹近相陪,有柏遙招手。有月覷雲間,有我依香走。
英子簡評
相同點
劉慶霖、王海娜唱和的詞作不算多,這組同題同韻的《生查子》很有特色。兩人於植物園賞梅,喜梅之情溢於言表,語言明快,色調明朗,情感豐富。
劉詞表現了夜遊梅園的愉悅。上片交代了遊園的時間:夜晚遊園,清風徐徐,伴「我」賞梅,愜意非常。賞梅的時間正是時候——趕在月眠前,擇個花眠後。月未西沉,清輝抱梅,月梅同賞,不亦說乎?花未安睡,綻放清香,沁人心脾。此種境界,怎不讓人怡然自得?詞人巧用互文的藝術手法,重字對接,增強了韻律感。下片著重賞梅,然不直接寫梅之形態,而是以人和鳥襯託出梅的美麗:「是誰先我來」道出賞梅人的急切心情,透露出詩人的一絲遺憾,從而反面烘託出梅的吸引力;「影貼枝頭嗅」道出賞梅人對梅的憐愛之情;「宿鳥偶驚飛,山左鳴山右」以景結拍,描繪了鳥兒驚豔而鳴的動態,生趣頓出,餘音嫋嫋。
王詞著重落筆「識梅」,表現了「識梅」的心境與樂趣。起拍交代了梅花開放的時間:不發在春前,不落於春後。互文的手法運用自如,非常漂亮,說明了梅花開得正是時候,而賞梅人來的也正是時候,為下文做好了鋪墊。歇拍表現對梅的認識:五十識梅花,綠萼青如豆。五十識梅,方知綠萼之形態,這種最有君子氣質與冰清情感的梅花實是詞人的追求與精神嚮往。下片以「有」字領起,句式整齊,寫出了梅的知音,從而表現梅的高潔與清香:虛竹相陪,青柏招手,明月相望,更有「我」的追尋,抒發了詞人對梅的無限嚮往之情。王海娜對梅的認識與熱愛還表現在另一首《生査子·賞臘梅》裡:「昨宵風不來,獨見疏枝影。數點臘梅黃,比月還安靜。 太陽雲帳升,先發籌春令。白雪嗅花香,無了心思冷。」
不同點
劉詞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烘託手法運用得當;王詞語式變化多姿,寓情於景,寄託了個人的情志與追求。
劉慶霖簡介
劉慶霖,黑龍江省密山市人,1959年出生,曾任某部政委,上校軍銜。退役後,歷任《長白山詩詞》副主編、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中國詩詞年鑑》執行副主編。現為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詩詞》副主編,著有《劉慶霖作品選》(詩詞卷、理論卷)等。
王海娜簡介
王海娜(女),職業記者。兩棲詩人,閒暇時常以臨摹古人花鳥為樂。吉林省詩詞學會理事,現居北京。任軍事科學院《遠望》詩刊副主編,詩詞班導師。中華詩詞學會教育培訓中心高級研修班導師。著有《春在手中》(新詩舊體詩合集)。曾在《詩刊》《中華詩詞》《詩歌月刊》《詩潮》《青年文摘》等刊物上發表作品。
評者簡介
張金英,網名南國英子,筆名英子。知名詩人、詩評家。曾擔任全國詩賽評委並點評獲獎作品,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教育培訓中心高級研修班導師、《中華詩詞》《詩刊·子曰》特約評論員、中華詩詞論壇高級評論專員、全國高端原創詩詞平臺《雲帆》微刊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