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麼真人秀節目發展迅速?
時下真人秀節目是特別多,也異常火爆。如《跑男》、《爸爸去哪兒》、《我們相愛吧》《極速前進》……據統計顯示,2015年國內真人秀達到200檔,是2014年的5倍。
回顧過去一年的綜藝螢屏,觀眾幾乎見識了中國明星在真人秀節目中,最瘋狂的集體井噴。
林志玲嬌嗔擠奶、Angelababy走下女神貢壇、張栢芝變身農婦伺候公婆、鄧超將他的逗比病毒擴散到每個粉絲深深的腦海裡……
人們驚奇地發現,以往頂多只是在《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這類綜藝節目裡做做遊戲、冠冕堂皇地答幾個問題的明星,突然都變得親民甚至瘋癲起來,在真人秀裡挑戰著各種撒歡兒玩、沒底線,乃至求虐心「病入膏肓」。
令人奇怪的是明星們都熱衷參加真人秀節目,就連林青霞等這些息影多年的老牌明星也傾巢出動。而明星在節目中也是越來越拼,紛紛拋掉昔日正經的形象,放屁的放屁,挖鼻孔的挖鼻孔,為了給觀眾留下印象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有人說:「明星真人秀就是為了讓你看看明星是怎麼出醜的」。
真人秀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這些明星紛紛卸下心防,及經營多年的美好形象,投入到這場「自毀」的大戰中?
【二】
真人秀帶來的人氣
哪怕吃苦受累滾一身泥,明星也對真人秀趨之若鶩,這與真人秀所帶來的爆棚人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最典型的Angelababy為例,參加「跑男」前,她是觀眾眼裡的宅男女神,雖然整容傳聞一直讓她備受困擾,身邊卻有帥哥男友黃曉明始終呵護;雖然演技平平,仍有電影公司和大佬們一部戲接一部戲地力捧。「她憑什麼?!」不少觀眾早就發出上述充滿情緒的詰問。
有分析人士表示,當優越的女神成為跑男團的「普通」一員,也要披頭散髮挑戰指壓板的尖叫、被彈射椅無情扔進泳池溼成落湯雞、為完成任務在韓國狂吃雞爪導致下巴走形......
此時,面對這樣一位被拉下神壇、「醜態百出」的女明星,難道你內心真的沒飄過一絲「看得好爽」嗎?
另一方面,原本鄭愷只是在《致青春》裡跑跑龍套,主演過幾部影視作品,但狀態一直不溫不火,不過因為「跑男」他卻「一屁成名」。節目中的種種「自然流露」,讓他和「女神變女漢子」的Angelababy一樣,收穫大批「路人轉粉」。
在這種密集攝像頭監控之下,明星各種窘態都被記錄、播出,為什麼反而受到觀眾的歡迎,並讓參與的明星迅速提升知名度?
其實,這種現象可用心理學中的「出醜效應」解釋。
【三】
什麼是出醜效應?
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
當然,出醜效應並不是讓人故意出醜來譁眾取寵,而是倡導人不過分追求完美,在不慎犯錯的時候能夠用一顆平常心接納自己。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阿倫森,曾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他準備要測試的對象。在四段錄像裡接受主持人訪談的分別是:
①一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態度自然,談吐不俗,沒有一點羞澀的表情;
②一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不過他在臺上的表現略有些羞澀,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溼了;
③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發言,一點也不出彩;
④一個很普通的人,在採訪的過程中非常緊張,他也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溼了主持人的衣服。
阿倫森教授讓他的測試對象從上面的這四個人中,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選出一位他們最不喜歡的。
結果顯示,最不受測試者們喜歡的是第④位先生,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選擇了他。可奇怪的是,測試者們最喜歡的不是第一段錄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錄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如果一個人表現得完美無缺,我們從外面看不到他的任何缺點,反而覺得他不夠真實,這恰恰會降低他在我們心目中的信任度。正如古人所說:「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真實,才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通常情況下,人們喜歡有才能的人,才能與被喜歡程度是成正比例關係的。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如果一個人的能力過強,過於突出自己,強到足以使對方感到自己的卑微、無能和價值受損,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相反,一個犯小錯誤的能力出眾者則降低了這種壓力,縮小了雙方的心理距離,維護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
就比如,平日在螢屏上看似完美的明星,在真人秀中洩露真性情,「醜態百出」,反而讓看客有了一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這樣的明星讓觀眾感覺真實,人氣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升了。
【四】
不僅可敬,還要可親
生活中有不少比較完美精明的人。其實,這種完美往往是外在的表演,這樣就未必討人喜歡了。
最討人喜歡的是那些精明而小有缺點的人,比如,學生眼中的老師,老師眼中的領導,老百姓眼中的大官等。這些貌似完美無缺的人在不經意中犯個小錯誤,不僅是瑕不掩瑜,反而讓人覺得更真實。出醜效應,貴在對人展現真實、真誠的面目。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將「出醜效應」應用於管理、教育、公關、人際交往等領域。
任何一個領域的管理者,可以結合工作特點和自身性格,形成一種獨有的領導風格。而對於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表現,則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改變,這樣下屬也許會更加崇拜你、信賴你、喜歡你。高高在上未必是件好事,完美無缺也未必討人喜歡,偶爾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更加可愛。
遵循此理,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領域之外的生活中有點小缺點,這樣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從而讓自己平時的教學產生更加良好的效果。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難免出醜犯錯,當某些人的表現完美無缺時,一般人就會感到他不夠真實,難以親近。和完美的人在一起,普通人容易惴惴不安.這樣失衡的人際關係是難以保持長久的,在愛情關係中就更加致命,因為它很可能導致一方生活在自卑和壓抑之中。
所以,偶爾允許自己失誤一下,也許更利於增進彼此關係。
【五】
弄巧成拙需謹慎
值得一提的是,出醜效應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即犯錯誤的人應該是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犯的都是可以原諒的小錯誤。在阿倫森的實驗中,那個能力平庸而又犯了錯誤的人,成了人們最不歡迎的人。
這意味著,成就一般的人,如果還總是犯不該犯的錯誤,就會被認為是無能,真的會丟面子的。而其還可能會使別人更加不喜歡自己,他們甚至可能會說:「沒本事,態度還不好。」
所以,雖然有時出醜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會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你認為「出醜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嗎?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