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財政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團委,人民銀行省內各市中心支行、縣(市、區)支行,各高等學校:
經研究,決定在2014年-2017年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現將《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江西省教育廳 江西省科技廳
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江西省財政廳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江西省國家稅務局
江西省地方稅務局 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共青團江西省委員會
(此件主動公開)
2014年9月5日
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工作要求,引導和支持更多大學生創業,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贛府廳發〔2014〕24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關於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14〕38號)、《關於繼續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贛財法〔2014〕38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新要求,堅持政策支持與創業者努力相結合,合理運用政府公共資源,充分動員社會其他資源,通過強化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完善創業政策,改善創業環境,健全創業服務,激發大學生(含國內各類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肄業)、出國(境)留學回國人員)創新活力,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二、目標任務
通過大力普及創業教育、開展創業培訓、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加強政策落實督導,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使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學生勇於創業的機制基本形成,大學生創業的規模、比例、層次持續得到擴大、提高和提升。
2014-2017年,我省力爭實現引領3萬大學生創業的目標。其中:2014年不少於6600人,2015年不少於7200人,2016年不少於7800人,2017年不少於8400人。
三、政策措施
(一)普及創業教育
1.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強對高校創業教育工作的指導、管理和督導,著力推動和全面實現高校普及創業教育,實現創業教育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實施「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計劃」,組織開展高校創業教育工作督查。(省教育廳,各高校。列第一位的為牽頭部門,下同)。
2.各高校要積極開發、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廣泛、系統開展;不斷豐富創業教育形式,開展創業計劃書評比、創業大賽等靈活多樣的創業實踐活動;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確保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知識豐富的師資隊伍,為普及創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省教育廳,各高校)
(二)加強創業培訓
1.各級人社部門要加強與教育部門和高校的銜接,以有創業願望的大學生為重點,開發適合大學生創業培訓課程,編制專項培訓計劃,優先安排培訓資源,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符合條件的每一個有創業願望和培訓需求的大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創業培訓。(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各高校)
2.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高校、教育培訓機構、創業服務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等,根據大學生特點,結合市場實際,開發適合大學生創業培訓項目。經過評審認定後,納入創業培訓計劃,提高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各高校)
3.切實加強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創業培訓師資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切實建設一支具有創業經歷、有敏銳市場洞察力、有豐富經營管理經驗的師資隊伍。通過創新培訓方式,積極推行創業模塊培訓、創業案例教學,更加注重創業實務訓練、實戰演練,使創業培訓更加貼近創業實際,切實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省人社廳)
4.抓好培訓質量監督,積極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健全並加強培訓補貼資金管理;將經過評審認定的創業培訓項目納入培訓補貼範圍;逐步建立根據培訓項目的層次,對符合條件的參訓大學生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省人社廳,省財政廳)
(三)提供工商登記便利
1.各級工商部門要按照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總體部署,完善管理制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拓寬企業出資方式,鼓勵大學生依法以智慧財產權等非貨幣形式評估作價出資,支持以不需要辦理權屬登記的自有技術作為公司股東的首次出資。實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全體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體股東(發起人)的貨幣出資金額佔註冊資本的比例,不再規定公司股東(發起人)繳足出資的期限。(省工商局)
2.進一步簡化登記手續,優化業務流程,逐步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為創業大學生辦理營業執照提供便利。(省工商局)
3.支持大學生創辦各類市場主體,對大學生申請從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沒有列入的經營項目,只要法律、法規沒有禁止,可以靈活核定能體現其行業和經營特點的經營範圍。(省工商局)
4.對大學生從事個體經營符合條件的,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註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省工商局)
(四)提供銀行開戶便利
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進金融服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創業大學生辦理企業開戶手續提供便利和優惠。(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五)落實稅收減免政策
1.對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月銷售額或月營業額不超過2萬元的,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含10萬元)的,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2.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註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附著《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在3年內按每年每戶96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3.對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和街道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型企業實體,新增招用高校畢業生符合條件的,在3年內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每人每年5200元為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優惠。(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第2、3項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2016年12月31日未享受滿3年的,可繼續享受至期滿為止。
?(六)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
?1.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省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防範風險的基礎上,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優先滿足大學生創業的資金需求,做到應貸盡貸,所需財政貼息資金優先、足額保障。大學生個人創業最高貸款限額10萬元;合夥或組織起來創業的,最高貸款限額50萬元;大學生創辦的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或再就業基地、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小企業孵化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就業促進基地等,最高貸款限額40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按有關規定執行。(省人社廳,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2.扶持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創業形態,對高校畢業生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開辦「網店」,且符合我省現行規定條件的,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省人社廳,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3.簡化小額擔保貸款反擔保方式,可採取抵押、質押、聯保互保及信用擔保等方式提供反擔保。探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因創業失敗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參照經辦金融機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理。(省人社廳,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4.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和創新符合高校畢業生創業實際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本著風險可控和方便大學生享受政策的原則,降低貸款門檻,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提升貸款審批效率。(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
5.充分發揮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對高校畢業生領辦的、符合相關要求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項目應給予優先無償資助,鼓勵擔保機構對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提供擔保服務。(省財政廳,省工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
6.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等以多種方式向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探索設立重點支持創業大學生的創業投資基金。(省人社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團省委)
7.對支持創業早期企業的投資,符合規定條件的,按規定給予所得稅優惠或其他政策鼓勵。(省財政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
8.有條件的地區要對現有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進行整合,完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向大學生創業實體提供支持。(省人社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團省委)
9.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畢業2年內的大學生在江西創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有固定營業場所,領取營業執照,能提供稅收財務證明,按照有關規定繳納社會保險並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可享受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標準為2000元,從財政就業資金中列支。(省財政廳,省人社廳)
(七)提供創業經營場所支持
?1.大力發展各類綜合性和專業性創業園區,或依託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農業示範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孵化園、城市配套商業設施、閒置廠房等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對閒置的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存量房產,在不改變建築結構、不影響建築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改建為創業園、孵化基地或經營場地,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經營場所。(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委,省工商管理局,各高校)
2.各部門對建設大學生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的地方和高校,要積極給予對口支持和業務指導。要將創業培訓、創業孵化、創業輔導相結合,創新孵化方式,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創業孵化成功率。對符合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贛人社發〔2013〕57號)條件的,按規定認定為創業孵化基地;對高校畢業生創辦實體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的,按規定享受稅費減免、物管費、衛生費、房租費、水電費等優惠政策。(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委,各高校)
(八)給予社保補貼
對已進行就業登記並參加社會保險的自主創業大學生,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可按靈活就業人員待遇給予社會保險補貼,補貼的繳費基數按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養老保險補貼12%,醫療保險補貼3%,失業保險補貼1%,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省人社廳)
(九)加強創業公共服務
?1.各級人社部門會同協調有關方面針對創業大學生普遍遇到的問題開展創業公共服務,探索建立健全創業公共服務政府採購機制並加強績效管理,構建覆蓋院校、園區、社會的創業公共服務體系。(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各高校)
2.各級人社部門、教育部門要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進行歸集梳理,採用微信、微電視、手機簡訊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宣傳解讀並提供諮詢,幫助符合條件的創業大學生獲得相應的稅費減免、資金補貼等政策扶持。(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各高校)
3.建立健全青年大學生創業輔導制度,從擁有豐富行業經驗和行業資源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創業投資人當中選拔一批青年創業導師,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創業輔導。採取創業沙龍、創業者俱樂部等多種方式搭建青年創業者交流平臺,經常舉辦交流活動,為創業大學生及時了解政策和行業信息、學習積累行業經驗、尋找合作夥伴和創業投資人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創業競賽活動,省和有條件的設區市可定期舉辦青年創業大賽,使之成為凝聚青年創業者、展示創業方案和創業項目的舞臺,同時為創業投資機構、創業投資人等選擇投資對象提供機會。(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工信委,省發改委、團省委)
4.各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要為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做好人事代理、檔案保管、社會保險辦理和接續、職稱評定、權益保障等服務。(省人社廳)
5.加強服務創新,積極探索將促進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向網絡創業就業領域延伸拓展的有效方式,為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上註冊「網店」的創業大學生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工信委等)
6.充分發揮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體系的作用,對留學回國創業人員開展針對性服務,幫助他們了解國內信息、熟悉創業環境、交流創業經驗、獲得政策扶持。(省人社廳,省教育廳)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促進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領導,加大人力、財力投入,為本計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江西省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為我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領導機構,省人社廳牽頭負責政策制定、組織協調、措施落實等各項工作。各地、各部門要在職責範圍內創新服務形式,優化服務內容,加強協調配合,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二)明確目標任務
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訂具體貫徹落實方案,將各項措施細化分解,明確目標和進度指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責任分工和完成期限,對本計劃的實施做出具體安排。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確保本計劃順利實施。
(三)加強績效考核
要把本計劃落實與執行情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以既定目標、進度、任務是否完成,政策措施是否落實到位,創業大學生是否得到支持幫助為考核重點,定期對相關部門、單位進行績效考核,將考評結果納入畢業生就業工作督查和檢查評估範圍,及時向黨委、政府匯報,並通報有關方面,不斷推進工作取得實效。
(四)加強輿論宣傳
對各級黨和政府出臺的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本計劃執行過程中取得的進展、成效、經驗和工作創新,以及創業大學生自強不息、勇於創業的典型事跡,各地要通過電視、網絡、微信、手機簡訊等大眾傳媒予以廣泛宣傳,以加強對社會輿論的正面引導,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各地各部門請於9月25日前將貫徹落實意見抄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各設區市人社部門應於每季結束後3天將本地(不含當地各高等學校)《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任務完成情況表》(附件2)、每年12月20日前將本地該年度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情況報送至省人社廳。各高等學校應按季將《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任務完成情況表》(附件2)、按年度將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落實情況及時報省教育廳,由省教育廳匯總情況後函告省人社廳。
省人社廳聯繫人:張新瑾
電話(傳真):0791-86658265
電子郵箱:jx6658265 @163.com
省教育廳聯繫人:彭宏博
電話:0791-86765172
傳真:0791-86765173
電子郵箱:563671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