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何古代饑荒時,百姓寧吃土也不啃樹皮?現在知道真相了

2020-12-17 筱雙讀史

揭秘:為何古代饑荒時,百姓寧吃土也不啃樹皮?現在知道真相了

文|筱雙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許多的回憶是令人感到無比的哀傷的。很多人就此離開人世;又有很多人就此消失在不同歷史舞臺之中。現在的我們可能再也體會不到什麼叫飢餓了。回憶中國的歷史,那些不平凡的歲月。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對當年的一場天災人禍、一次次的饑荒,而感到難過了。「吃土」這兩個字,在現在是一個比較新興的詞彙。吃土表示著:最近手頭上緊。現在的年輕人經常會在空間等,發表自己的心情帶上這兩個字。可真正認為「土」可以吃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中國歷史上,在農業時期很容易出現大量的饑荒事件。百姓在沒有正常的食物吃的時候,會選擇一切可以吃的東西來讓自己生存下去。比如草的根、樹皮、觀音土等。這些在當時的情況都算不得什麼!令人最感覺害怕的,父母為了生存,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換糧食,或者是傷害自己的孩子來,滿足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那麼觀音土是什麼。土,真的可以吃嗎?

每逢國家發生大型饑荒事件,只要能行走的動的人,都不會在家逗留,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出去尋找食物。具體尋找到的食物,可以說是無法形容了,只要能使用或做出來的,人們都會咽下。在1942年大型饑荒事件,有許多村民為了吃觀音土可以用雙腿行走60裡路。還有很多人為了搶奪觀音土,給自己保命,進行大量爭奪,給彼此都造成了重大的傷亡。或許人們也只有到真正無路可走的時候,才會選擇把所謂的「土」當成自己的食物吧。

饑荒時期,觀音土是如何食用的呢?普通家庭把觀音土和野菜一起烹飪,用清水煮。首先把觀音土中的大型顆粒祛除,然後在鍋中放入水、土。再把野菜洗乾淨,用觀音土和野菜捏成丸子的形狀。放在鍋中蒸熟,像吃饅頭一樣的吃。另一種方法便是用油來烹飪。但是這個樣的做法普通家庭是做不起的,也只有富豪家庭才能這麼去做。

那麼為什麼不吃樹皮呢?樹皮,總比人們傳統觀念上所認為的土應該好吃多了吧。可某些時刻下,連樹皮都沒得吃了。就算還有樹皮存在,樹皮也分好吃,和不好吃。所謂的好吃,只能說可以咽下去,難吃便是難以下咽,比毒藥還苦澀吧。例如楊樹的樹皮,樹皮不好脫落。吃下去可以把人的肚子撐到如同孕婦般。整個樹皮窩藏在人的腸胃裡無法排洩出來,肚子脹大。人總是會餓,等下次餓的時候再吃東西的話,肚子裡的樹皮依然無法排洩出來。時間長了,人就會被憋死。吃樹皮也是冒著相當大的風險的。

大量食用觀音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雖看起來細膩,可以使用。但這種觀音土,又名膨化土。人在吃了飯後便會喝水,但這種土遇水後便會大量的膨脹。假設一個人,大量食用觀音土。由於觀音土的特性是十分的幹的,人必須需要喝水。那麼水在人的腸胃裡和觀音土相融合,這些土便會膨脹,然後在水的作用下凝結成一個球形。

當這些土逐漸累積、膨脹起來後,它們就會無法無法消化,無法從自己的身體中排洩出來。所以很多窮苦人家大量食用觀音土後,雖然暫時保證了自己的生命,但最後還是被活活的給撐死了。觀音土,可能是當時在饑荒中的老百姓中,最後一絲對自己的寬慰吧。

在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對於中國總體人口來說影響最大的便是饑荒。中國經歷了許多不安分的年代,人口滅絕也是一次又一次。在每個朝代更替時候,上個朝代的人民死亡率80%算是很好的數據了。那麼饑荒更加深刻影響中國人民群眾的發展。因此,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當你吃著一口一口肉,以及那些的美食,你還忍心再浪費嗎?

你享用的是我國幾千年來,那些先祖為了防止自己餓死、防止自己無法生存下去,所研究下來的各種美食。在中國,各種食物的,不同部分都能被充分利用,並且做的的充分美味。如今的我們,活在一個什麼物質都不缺乏的年代。不用擔心國家被外來勢力侵犯;不用擔心無處可住;不用擔心飢餓纏身,我們更應該勤儉節約,不忘歷史。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豐富,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嚴重的時候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啃食草皮,賣兒賣女,但是有人會問,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吃河裡面的魚蝦呢?古代常見的自然災害在古代社會,農業遭受自然災害是常有的事情。畢竟國家面積比較大,不同的地方所受到的自然災害也不一樣。比如在北方或者是西北地區,農業威脅最大的就是乾旱。
  • 古代經常鬧饑荒,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吃呢?
    古代經常鬧饑荒,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去抓河裡的魚蝦吃呢?導語:說起饑荒,相信大家也已經對於這類禍事很陌生了,畢竟現在人民生活幸福,饑荒幾乎已經不存在了。然而在古代,饑荒是經常發生的,幾年就會爆發一次,那麼為什麼飢餓的人們寧願吃毫無營養的樹皮,也不願吃河裡的魚蝦呢?下面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吧!乾旱來臨,莊稼顆粒無數眾所知周,饑荒爆發的原因不外乎發生自然災害,而長時間不下雨導致土壤嚴重缺水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
  • 古代饑荒時,為何人們寧願吃草根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捕魚蝦?
    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對於「饑荒」二字大約只有一個朦朧的概念。方圓千裡,能吃的東西全都進了肚子,後來的人一眼望去這廣袤的土地竟然寸草不生。但凡是被人們看到的東西,無論是草根還是樹皮,都沒能逃過人類的嘴巴。可能現在我們想一想,這是很可怕的一個場景。但在那個時候,人餓得失去了理智,也就管不了什麼其他的了。只要能夠飽腹,能夠讓自己活下去,再噁心的東西也可以毫不猶豫地吞進肚子裡。
  • 古代饑荒肆虐,災民為何放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可是,我們知道我國雖是大國,可糧食儲備豐足可卻並不是一直如此。那或許有人要問了,人又不是只能吃稻穀小麥麵食,大河大江那麼多,飛禽走獸、大魚大蝦又不少,古代饑荒的人們,為何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來果腹呢?原因並未如此簡單。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吃,寧是要啃樹皮?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數次手機版饑荒,那時候的大家只有根據自身的勤奮尋找食材,便於讓自身存活下來。實際上,說白了的"食材"不過是馬路邊的樹根草根創業,這時綠色植物變成了很多災民的食材來源於。對於此事,大伙兒是不是經歷疑慮,為什麼災民們都放著河裡的魚蝦不吃,寧是要啃樹根呢?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一旦饑荒來臨人們便會發現,在飢餓面前什麼都能吃,但久而久之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願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呢?但就是如此「不拘小節」什麼都吃的國人,縱觀歷史,還是出現過很多次鬧饑荒的事件。第一次聽啃樹皮的時候,還是在了解紅軍長徵故事時。那時候才只知道當一個人餓極的時候,入眼之物皆能入口,只需要有一點東西進入腸胃,讓空空如也的腸胃能有一個東西緩衝墊底就行了,至於能不能消化就是之後考慮的事情了。
  • 古代發生災荒,災民為何吃草根樹皮而不捕魚蝦?災民:捕魚會丟命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以說是大家廣為流傳的,這句話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導的事實。特別是,一個國家需要養活人們,所以它需要更多的糧食,糧食才是根本。在古代,社會經濟並不發達的情況下,更是要依靠糧食。當社會經濟不發達時,它就更加依賴於食物。
  • 為什麼古代的人寧願吃土啃樹根,也不去河裡捕魚捉蝦吃?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用「吃土」來調侃自己沒錢,在古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災民們沒東西可以吃,只能啃樹皮草根充飢,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會吃白面土來充飢,因為實在沒東西可以吃了,沒辦法啊,不吃就要餓死了。什麼叫做白面土呢?
  • 古代饑荒,老百姓為何寧可吃樹皮草根,也不去山中打獵河裡捕魚?
    然而若將這些人生於古代,不要說浪費糧食了,遇到災害或者是收成不好的時候連土你都能扣出來吃。 然而古代的農民也是要看天吃飯的,一旦遇到旱災、蝗災、洪災,那麼一年就將顆粒無收,而那時便會餓死很多人。然而很多人都好奇,古代饑荒,老百姓為何寧可吃樹皮草根,也不去山中打獵河裡捕魚?
  • 1942年的河南饑荒,到底有多慘烈?啃樹皮吃草根活活餓死148萬人
    老蔣得到消息之後,以為是當地官員想要少繳納徵糧找的藉口,畢竟河南可是產糧大省,沒理由出現饑荒。當地官員和百姓等到的回覆是徵糧一粒不少。最開始沒有糧食吃了,百姓們還去採摘野菜吃,但是很快野菜被大家都搶光了,大家沒辦法又開始吃樹葉,樹葉吃光了吃樹皮,路兩邊的一眼望去光禿禿的,書上的樹皮被扒得一乾二淨。大家為了活命,為了填飽肚子,做了許多不忍直視的事情。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有多餓?沒飯吃啃樹皮
    沒飯吃,「啃樹皮」,這是真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而且正值日寇還在中華大地上橫行霸道的高峰期。 因為有瞞報,政策誤算等,100多萬人因為饑荒而失去生命,數百萬人逃離河南。
  • 古代饑荒人窮吃不上飯,河裡卻魚蝦泛濫,為何不下河捕魚蝦吃
    在學習我國古代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古時候戰事很多,各種陣營、各個國家間爆發的戰爭不在少數。很多百姓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不僅要受戰事頻繁的影響,還會有饑荒、水災的威脅。有人提出疑問:鬧饑荒的時候,古代人為什麼不下河捕魚蝦吃,寧願跑到外地逃荒?
  • 古代鬧饑荒窮人吃不上飯,為何災民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每當我們經歷禽流感或者病毒侵害時,你會發現,物價上漲,食物漲得最迅速,很多人不得已放棄想吃的食物。其實,物以稀為貴說得很對,食物少了,分到每個人手機的就少了,加之一部分人負擔不起,那麼價格就高了。在古代,每當發生自然災害,食物匱乏成了人們的難題。人們不得已背井離鄉,跋山涉水,尋求食物,或者拿其他食物代替解決溫飽問題。有的吃樹葉,樹皮,還有的吃雜草等等,都不足為奇。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屬北方了,北方本就河流不多,有時候很少有雨,那麼莊稼就活不了,人們便沒有吃的。
  • 為什麼古代百姓饑荒時都用它來充飢?
    在大饑荒的時候,糧食不夠,目之所及之處,能被吃的東西幾乎都被吃光了,樹葉、樹皮、草根,無一倖免,都被當作了能填飽肚子的食物。
  • 古代饑荒吃不上飯,為啥啃樹皮也不下河?與何不食肉糜一個性質
    到鬧饑荒時能撈到吃的不算荒,年餓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災人禍,大旱半年不下雨,莊稼絕收了,現代人沒經歷饑荒過根本就想像不到當時情景的。沒經歷過饑荒,真的難以想像當年是怎樣一個場景,乾巴巴赤地千裡,除了樹皮就想不出別的途徑為食的狀況。天大旱河裡水都幹了何來魚?
  • 鬧饑荒時,災民們吃土吃草皮,為什麼不吃魚蝦?古人其實都不傻
    一旦饑荒在群眾之間爆發,老百姓們就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甚至在嚴重的情況下,會有人被活活餓死。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他們會選擇挖野菜,甚至會啃樹皮草根等等一切可以供食用的東西。更誇張的是有人會吃觀音土,但是這種東西吃進了肚子裡卻無法消化,只能被活活得憋死。
  • 古代饑荒,河流裡魚蝦那麼多,為什麼人們不捕魚蝦吃?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 「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古代的饑荒主要是由自然災害引起的,例如乾旱,嚴冬,蝗蟲災害,可能通過難以耕種的糧食來生存。 因此,饑荒地區的人們非常悲慘。
  • 古代災荒窮人餓肚子,河裡魚蝦成群,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下河
    對於現代人而言,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挨餓的滋味,但是在食物匱乏的古代,尤其是遇上荒年的時候,野菜野果樹皮都是大家用來充飢的食物,當然這些食物並不能讓大家吃飽,可至少不會餓死,能夠在災年吃上食物,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 古代饑荒連觀音土都吃,為何很少有人去吃魚充飢?古人其實並不傻
    02 有些人不喜歡痛苦地餓死於是他選擇了幸福地死去,在部分地區還有許多人爭相搶奪觀音土來吃。觀音土是一種陶瓷用土,裡面的物質人體幾乎都不能吸收,吃它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