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趨勢看美國大選

2020-12-25 騰訊網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終於塵埃落定:當地時間12月14日,美國選舉人團投票結果,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以306票對232票擊敗川普,正式宣布勝出。

這無疑是近幾十年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大選——拜登和川普,分別是美國有史以來得票數第一、第二的候選人,都超過了7千萬票。選情膠著之下,還罕見地出現了「你宣布獲勝,我不承認敗選」的政治僵局,導致反覆的計票和社會情緒的兩極對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很多人歸結為近些年來美國兩黨政治對社會的撕裂,也有人(尤其是民主黨的支持者)指責川普這四年來沒有試圖彌合裂痕,反倒挑起對立,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是這次剛好兩黨候選人勢均力敵。但如果我們把鏡頭拉長,從縱深的大趨勢來看,就會發現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01

兩黨政治的蹺蹺板

在這次大選結果出來之後,川普的支持者固然不快,拜登的支持者其實也很失望,因為在他們看來,川普的四年做得那麼糟糕,這次又是傾盡全力地動員,最終竟然也只是慘勝——最初開票的時候甚至還讓人感覺是川普又贏了。很多人因此怪罪於拜登是個缺乏魅力的候選人,這次「不是拜登贏了,只是川普輸了」,即便他上臺也註定是個過渡性的跛腳鴨總統。

拜登可能的確不算是個競爭力多強的候選人(本來民主黨推舉他就是求穩策略),但話又說回來,指望大量選民在短時間內就突然180度翻轉自己的選擇偏好,這是不現實的。因為這並不僅僅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甚至和人們一生中的價值取向都緊密聯結在一起,很難在四年時間內驟然改變。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全世界率先推行社會福利制度,其目的是為了拉攏工人,但福利是給了,目的卻沒有達到

別說現在美國政治已發展到了高度複雜的程度,就算是在近代的政治環境下,這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首相俾斯麥極富遠見地預見到德國工人必定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成為有待爭取的重要政治力量,於是他搶先推行社會福利政策,希望國家改善工人處境之後,就能把他們從社會民主黨那邊爭取過來。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工人們雖然收下了社會政策所帶來的各項福利,卻並沒有因此被收買——他們還是繼續把票投給社會民主黨。

正因此,近現代歐美各國的議會政治雖然看上去充滿了「你方唱罷我登臺」的熱鬧,但底下的基本政治格局大抵是穩定的,除非社會結構本身發生了大變動——而這種結構性變動雖然在短期內不明顯,但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造成穩定的長期趨勢。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是保守黨(託利黨)和自由黨(輝格黨)之間的蹺蹺板遊戲,但大戰期間全民投入,不得不通過法律給更多人賦權,30歲以上的女性和21歲以上的全體男性都獲得了投票權,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到1918年,英國有2100萬人擁有投票權,而在1914年戰前僅有750萬。在諸如社會福利、為海外擴張事業掏腰包等重要政治議題上,這些新近獲得投票權的工人階級和女性選民與原先的中上層選民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由此導致了自由黨的衰落和工黨的興起。

1929年的大蕭條為美國民主黨創造了長達近40年的長期優勢

在美國,共和黨在19世紀時代表北方工業資本的力量,尤其在內戰擊敗南方之後曾長期主導美國政治,期間極少數民主黨總統(例如伍德羅·威爾遜)的勝出只是得益於對手的內部分裂;但在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大恐慌後,1932年小羅斯福大勝,開啟了民主黨最輝煌的長期優勢,一直維持到1969年——期間唯一的共和黨總統艾森豪作為戰爭英雄其實兩黨都在爭取,而他之所以決定加入共和黨,只不過是因為他父親一直投票給共和黨罷了。

但在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越戰的雙重刺激下,一個「右翼美國」在那之後逐漸興起了。自1969年尼克森登臺後,美國在長時間內都是共和黨主導:尼克森、裡根、老布希三位共和黨總統在大選中常常以10%-20%的普選票差大勝,選舉人團票差甚至是300-500票的狂勝,只有1976年吉米·卡特代表民主黨贏得2%微弱優勢的普選票差。

改變這一格局的是1992年柯林頓的興起,他代表著戰後一代登上政治舞臺,60年代以後出生的選民開始參與政治,他們延續了那場文化內戰遺留下來的對立。即便如此,這一轉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柯林頓在1992、1996年兩場大選中的選舉人團票雖然都比對手多拿到200票以上,但普選票差分別只有5.6%和8.5%,意味著仍有近半的美國人支持共和黨。

美國1968年以來歷屆總統大選結果,總的趨勢來看,共和黨候選人在1992年之前往往都是大勝,但在那之後,即便能贏,也贏得越來越艱難。1968年那次看起來尼克森只贏了一點點,但原因是當時第三黨美國獨立黨贏得南方5個州共45張選舉人團票,而該黨以如今的政治光譜來看,絕對是紅營的。

在這之後,兩黨政治就陷入了拉鋸式的苦戰。共和黨即便能贏,贏得也越來越難。

小布希兩次大選險勝,第一次普選票還比對手戈爾少了0.5%,只是因為遊戲規則有利才勝出。從2008年開始,民主黨候選人在全國得到的普選票就開始略多了,但優勢仍然很微弱,迄今為止的四次分別是:7.2%、3.9%、2.1%、4.4%。

換句話說,近些年來選情的膠著,說到底是因為美國政治底色一貫是中間偏右的,雖然支持民主黨的選民開始略略偏多,但卻不足以在根本上動搖這一基本格局,因而彼此相持不下。

02

爭奪南方

那麼,這一格局可能發生變動嗎?是的,不僅有可能,而且恐怕已經在變動了。

這次大選就是一次重要的信號,雖然拜登的獲勝乍看平平無奇,但其實有幾點都是不同尋常的:在1968年之後的14場大選中,民主黨有四位候選人贏得了其中的6場,但值得注意的是,起初的兩位吉米·卡特和比爾·柯林頓都出身於南方或在南方當過州長。尤其是卡特,堪稱是老派南方民主黨人最後的輝煌,為本黨最後一次拿下德州的勝利。如果他們無法在南方贏得支持,要在全國大選中獲勝的希望恐怕也很渺茫。

在這一點上,歐巴馬已經開創了一個特例,因為在入主白宮之前,他的主要從政經歷都是在深藍大本營芝加哥度過的,不過他身為黑人的身份,為他爭取到不少少數族裔的選票,拿下了北卡和佛羅裡達這兩個關鍵州。

然而,在歐巴馬當政的八年內,不僅沒能彌合政治對立,這種政治態度的極化甚至是在客觀上加劇了。民權法案之後開啟的政黨重組,至此宣告完成。到2016年大選,整個南方竟然沒有一個州議會由民主黨掌控,這在十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

也正是在這一點,拜登的獲勝更顯特殊:他是出身東北部的白人,長期是德拉瓦州議員,在南方更缺乏根基,像這樣一個人物居然勝出了。

在美國戰後歷次大選的歷史上,號稱「失佛州者失天下」,而俄亥俄州則在每一次大選中都站隊成功,但這兩個魔咒今年也破功了:川普拿下了佛羅裡達和俄亥俄州,但卻輸了大選。這表明,這兩個關鍵搖擺州已不再像以往那樣左右大選格局。

對民主黨來說,真正的危機是東北各州的人口在流失,導致自己的權力基礎在流失。長期支持民主黨的紐約州在1968年還是美國政治中最重要的一個州,在538張選舉人團票中握有43張,但如今已萎縮至29張,同期德州從25張增至38張,佛州更從14張翻了一倍至29張。美國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的變動,至今仍在持續,這意味著,民主黨如果想保持自己的優勢,也必須及早布局,爭奪南方各州的支持。

2020年美國大選結果,這一政治地理格局近年來變化很小,今年僅有的變化是拜登拿下亞利桑那、喬治亞兩個南方州,並收復了威斯康辛、密西根和賓州。換言之,兩黨的輸贏其實就取決於這五個州選民的動向。

這對雙方來說,是全新的博弈局面:原本曾以南方為基本盤的民主黨,到現在變成了以東北部和太平洋沿岸各州為基地的政黨,而它近兩場大選中能反攻南方所依靠的,就是城市化、少數族裔選民增長的地帶,尤其是在喬治亞、北卡、佛羅裡達、德克薩斯這四個州。

這次被拜登以0.2%的微弱優勢拿下的喬治亞州,在1968年之後的歷次大選中,僅有三次被民主黨人短暫收復:兩次是因為本州出生、又曾任本州州長的吉米·卡特出戰,一次是因為曾在南方任州長的柯林頓主打經濟牌俘獲了人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金融公司遷往南方各州(尤其是德州和北卡),更多高學歷專業人員也隨之湧入,他們大多都傾向民主黨。這對共和黨的潛在衝擊不小,因為德州在1970年代倒向共和黨陣營後,已成為其新的大本營。

德州奧斯汀等都市區近些年來處於高科技繁榮之中,人口湧入,但這也可能帶來政治變數

如果德州、佛州翻藍,共和黨就很難再有勝選的希望,但對民主黨來說,至少在短期內還不是很有所謂。就像這次拜登在大選中丟掉佛羅裡達,一度被視為不祥之兆,但其競選陣營卻說,他們本來就不覺得佛州是贏得大選所必需的。

自1960年以來,人口增幅最大的三個州都在南方:德州、亞利桑那、佛州,而這三個州的拉丁裔都相當多,分別佔總人口的37.6%、29.6%和22.5%。川普之所以在上任後宣布在美墨邊境建牆,除了意識形態的考慮之外,也可說是出於精明的政黨利益盤算,因為總的來說,少數族裔更傾向於投票給民主黨,如果拉丁裔移民不斷湧入並獲得投票權,那麼南方各州就有可能翻藍,這對共和黨來說將是災難性的。

這並不是沒有先例。加州也曾是陽光之州,並且長期支持共和黨——別忘了,尼克森和裡根都出身於加州,並在這裡獲得大勝;但在1992年之後它倒向民主黨,柯林頓以46.01%比32.65%的普選票擊敗老布希。

加州在1952-1988年間的歷次總統大選中,只有一次(1964年)倒向藍營,但在1992年後,它變成了藍營的大本營

自此之後,由於高科技經濟繁榮和少數族裔移民的湧入,加州徹底變藍,成為民主黨最重要的票倉,近三次大選中民主黨候選人在該州都以30%上下的大幅優勢擊敗對手。

不過,現代的選民都是有著複雜多維思考的個體,身為拉丁裔也不見得就一定投給民主黨。

在2012年大選中,73%的拉丁裔選民支持歐巴馬,但2016年就跌至65%。雖然川普對拉美移民的無情打擊很失人心,但拜登在年輕拉美裔選民中也並不怎麼受歡迎。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移民到美國的一大動力是對經濟上自我改善的強烈渴望,但近年來民主黨卻似乎相比起打「經濟牌」來,更善於打「政治牌」。

在這樣的前景下,美國兩黨政治的結構性變動仍然複雜難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川普敗選之後,共和黨必須做出主動積極的調整,保住自己的基本盤,才有獲勝的希望,否則他們很可能將迎來一個民主黨人主導的長時期;而對民主黨人來說,也必須展現出彌合分歧的誠意,推動共識,否則在兩黨對立的格局下,最終輸的不是哪一派,而是美國本身。

相關焦點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文/何家弘 2020年的美國大選是史無前例的,因為它比既往的大選都更引人矚目,而且是世界範圍的持續關注。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以川普為首的美國政客不斷甩鍋、抹黑、攻擊中國,所以很多中國人也都非常關注這次美國大選。
  • 《美國大選》11.4美國大選對黃金有什麼影響;黃金行情分析
    美國大選黃金交易核心觀點:    大家好,今天就是美國大選之日,金融市場期待的美國大選即將來臨,屆時會對黃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金市良臣認為對於我們操作上來講有絕佳的中線布局機會,大選做數據行情的主要優勢:波動幅度大意味著利潤大,有更多多的消息面供參考意味著方向更明朗,有我們專業的分析團隊全程把控及解讀行情,這是我們可以用極小的成本去博取大利潤的機會
  • 11.3美國大選對現貨走勢影響及布局,黃金白銀短線走勢分析
    美國大選黃金交易核心觀點:大家好,今天就是美國大選之日,金融市場期待的美國大選即將來臨,屆時會對黃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覃連勝認為對於我們操作上來講有絕佳的中線布局機會,大選做數據行情的主要優勢:波動幅度大意味著利潤大,有更多多的消息面供參考意味著方向更明朗,有我們專業的分析團隊全程把控及解讀行情,這是我們可以用極小的成本去博取大利潤的機會
  • 從美國大選看商業航天的必要性
    北京呼風喚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1月6日,按照美國的選舉流程,國會將正式確認總統選舉結果,這將為2020年的世紀大選正式畫上句號,華盛頓因此引起了不小的騷亂。故衛網君選擇在今天與大家分享《衛星與網絡》11月刊首語——  從美國大選看商業航天的必要性  文 | 沈淮  整個11月,人們的視線幾乎都被美國大選所佔據。考慮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和全球影響力,這或許是近幾十年來最奇葩、最充滿懸念的一次大選了。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大選期間,美國的航天事業幾乎被無視了。
  • 2020年美國大選最新消息 美國大選對市場的影響
    以史為鑑,美國大選對市場的影響  伴隨著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那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從一開始就很膠著。兩個主要參選人是彼時任得州州長的共和黨小布希,以及任美國副總統的民主黨戈爾。2000年11月7日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是戈爾贏得267張總統選舉人票,小布希贏得246張總統選舉人票,兩人都沒有達到270張選舉人票的當選門檻。佛羅裡達州的25張總統選舉人票歸誰成為了關鍵。
  • 美國大選最新支持率 歷屆美國大選前後股市表現
    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大選將迎來投票日,這是本周最重磅的風險事件。最大的未知數是選舉結果是否會馬上揭曉。  提前投票繼續創造記錄,已經至少有9000萬美國人投了票,基本上保證了大多數選票將在選舉日之前投出。
  • 大選倒計時,先看美國權威民調怎麼說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實習生 茅燕楠編者按:大洋彼岸,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臨近。面對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單邊主義和種族騷亂,今年的大選異乎尋常。一直以來,民調都是美國總統選舉時的重要風向標。在結果揭曉前,市場、研究機構、媒體等各方都「各顯神通」,利用民意調查、賠率和競選資金等數據預測大選結果。民意調查興起於19世紀的美國,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它在當代美國政治、尤其是選舉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美國政客和政黨在競選過程中效果評估與策略調整最為重要的依據。
  • 【美國大選最新消息】拜登勝選,美國大選落敗者如何退場
    2020年11月4日: 23:00分:【川普贏下數個關鍵搖擺州 最後決戰看賓州!】11月3日晚間,美國各州陸續關閉大選投票。根據目前已經開票的部分州選情結果來看,川普和拜登的競爭仍舊激烈,勝利天平尚未明顯朝某一方偏移。儘管川普已經基本確定贏下關鍵搖擺州佛羅裡達州和俄亥俄州,但他還需贏下北卡羅來納州等多個關鍵搖擺州才能保證勝局。
  • 美國大選2020在幾月?美國大選時間2020具體時間
    北京時間上周五,美國大選最後一場總統辯論舉行,川普和拜登就疫情、國際關係等問題爭論不休。在最後一輪辯論後,美國大選也將進入最終的衝刺階段。  本周將是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周,11月3日將是最終大選日,因此在本周大選結果的前景或將更為清晰。
  • 寒竹:大選年看美國之二——美國精英在大選中遭遇重創
    但對於政治觀察者來說,這次大選的結果,遠遠超出了正常兩黨輪換的範圍,標誌著美國的政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精英統治很難再像過去那樣主導美國社會。所以如何理解美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何從根源上來理解這次美國大選,直接關係到我們對美國政治未來走向的判斷。
  • 2020美國大選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股市?
    美國大選結果對股市的影響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中國市場復甦深化  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獲得美國總統大選勝選,拜登也發布勝選演講。這一變化,對中國市場意味著什麼?我們在前期提示過如果拜登勝選中國市場將如何反應,其中核心是「復甦深化」的主線將進一步深化。
  • 美國大選在北京時間什麼時候?美國大選結果將延後多久宣布?
    一般當晚即可判斷勝負,但此次可能晚於往常;佛羅裡達是重要觀察點  美國東部時間11月3日晚19點(對應北京時間11月4日早上8點)開始至次日凌晨1點,從東海岸向西海岸遞進,各州將逐步關閉投票站並計票。從歷史情況看,隨著較多重要州公布結果,一般在投票日(此次為11月3日)當晚或者第二天凌晨,即可判斷哪個候選人贏得足夠的270張選舉人票而獲勝。
  • 美國大選2020時間倒計時 美國大選支持率現狀如何?
    美國大選2020時間倒計時,美國大選支持率現狀如何?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是指美國第59屆總統選舉。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為選舉人團制度。根據現行的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美國總統任期4年,可以連任一屆。2020年美國大選時間為11月3日。
  • 美國大選北京時間2020具體時間 美國大選實時票數統計
    美國大選北京時間2020具體時間,2020年美國大選終於走到了11月3日的投票日。  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次大選。在正式選舉日前,已經有近1億美國選民投出了他們的一票,而這一數字已超過2016年大選投票選民總數的70%。
  • 美國大選2020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2020時間線一覽
    2020年總統大選的重要日期:  9月29日:第一次總統辯論,凱斯西儲大學和克利夫蘭診所,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辯論原計劃在印第安納州的聖母大學舉行,但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該學校取消了主辦權。  10月22日: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貝爾蒙特大學,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 從美國大選,看正在失去意義與價值的「民調」
    截止到本文寫作的時間,美國大選的塵埃還未落定,雖然一些媒體已經宣布了獲勝的一方是誰,但是這畢竟還不是最終結果。我一直認為美國的總統大選是最好的「營銷參考案例」,從中,每個營銷人都可以學到很多,今天,我就想結合美國大選來談一談「民調」。
  • 美國大選跌宕起伏一夜 美國大選實時票數更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拜登在講話中表示,參加此次大選投票的美國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多,有超過1.5億人參與投票。「這裡,由人民統治,權力不能被剝奪。它來自人民。」「正是他們的意志決定了誰將成為美國總統,而且這隻由其意志決定。」  「現在經過漫長的一夜計票,很明顯,我們正贏得足夠多的州來獲得勝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我到這裡來並不是宣布我們已經勝選,我是想說,當計票結束,我們相信我們將是贏家。」他還補充說。  另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統計,截至發稿,拜登已獲得了264張選舉人票,川普獲得了214張。
  • 2020美國大選支持率最新排名 美國大選最新民調出爐
    距離美國大選不到10天,川普為了大選能夠成功繼任,近日頻發奇招。在川普患上新冠肺炎出院之後,川普先是再一次提起的希拉蕊郵件門事件,隨後又向美國司法部部長巴爾施壓,川普要求巴爾要調查歐巴馬跟拜登等人有關於通俄門事件。  除此之外,川普為其落選也已經鋪好後路,力圖在大選之前讓巴雷特擔任美國大法官。
  • 美國大選2020:大決戰|美國大選|佛羅裡達州|美國|川普|賓夕法尼...
    美國2016年大選的投票率是58%,好大一部分註冊選民們根本不去投票,在這方面民主黨吃了大虧,看2016事後報導,很多黑人跟墨西哥裔為希拉蕊沒有當選氣得直跺腳,大家回去看希拉蕊當時的政策,很多是保護黑人跟墨西哥人利益的,比如上學要按人種比例分配,不能讓亞裔這種學習狂佔據了讀好大學的名額(亞裔人少註定被欺負),還有大赦墨西哥人之類,反正希拉蕊上臺是對他們有利,可惜最後時刻翻了船。
  • 2020美國大選結果公布時間還幾天?美國大選何時結束?
    從歷經被美媒稱為史上最混亂的,不能稱之為辯論的第一次總統辯論,到川普確診第二場總統辯論被取消,美國大選的迷思不斷加深。 路透社最新民調顯示川普、拜登選情接近。  從美國大選的關鍵戰場——「搖擺州」來看,拜登在三個競爭激烈的州僅以微弱優勢領先川普,在另外三個州則是」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