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和中秋雙節假期的到來,由新生代掀起的網紅景區熱潮又將如約而至。說到網紅地(景點或者一座建築等等),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所謂的網紅地「打卡」是什麼意思呢?我今天就被人問到了這個問題,剛好今天自己也親自體驗了「打卡」,也追了一下目前的熱度哈!想就個人看法說說「網紅地」和「打卡」,說的如果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教。謝謝!
這是我今天跟女兒「打卡」的家鄉「網紅地」
由於短視頻的興起,一些旅遊景點、有特色的建築,甚至一些城市都成為了網紅地。比如,西安、重慶成都一躍成為網紅城市。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新型旅遊城市。重慶「洪崖洞」、李子壩輕軌,西安「永興坊摔碗酒」,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情郎峰,昆明轎子雪山,上海市徐匯區衡復歷史風貌區等等在行動網路社交平臺廣受歡迎,這些城市、景點主動或被動成為了「網紅」。「網紅」何以為網紅?爭相打卡網紅景點的行為折射出旅遊者怎樣的心理?旅遊消費者的多種疊加心理作用是現象級網紅旅遊目的地出現的催化劑。打卡網紅景點,旅行結果可以被快速直接展示。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大環境下,出行不再是個人的事情,某種程度上也有"展示宣傳自己"的成分在裡面。越是能被快速直接展示出來刺激觀感神經的目的地,越受到歡迎。所以為遊客提供功能越多的目的地,尤其是感官上衝擊越大的,也就越容易成為"網紅打卡地"。在網上發視頻曬網紅旅遊景點、項目的都是一些普通消費者,他們的視角和周圍的大多數人是同一維度的,所以讓看到視頻的網絡用戶會產生共鳴,這樣口口相傳的傳播效應有時比廣告更有影響力。
溼地蘆葦?
認清「打卡」,它並不代表認可。網紅景區現象中,「打卡」成為新生代旅遊消費中頻繁出現的詞彙。「打卡」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職場上,是想讓「工作人員上下班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機上記錄上班和下班的時間」。但在網絡中傳播後,衍生成為來「提醒戒除某些壞習慣所做的承諾或者為了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努力的一種記錄」,繼而演變成為「新生代對某種堅持事宜或態度的記錄」。在新生代背景下,「打卡」是一種圈層文化理解與獲取認同的記錄行為。
旅遊「打卡」也只意味著兩件事:第一,這個圈層信息中熱議的地方我來過了;第二,我拍圖或我錄視頻驗證了,並且我在圈子中上傳了。打卡,並不意味著認可,更不代表認同或滿意。僅僅是「我看到、我來過、我拍過、我走了」。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隨著《尋味順德》的紅火,其中的「牛展煲仔飯」成為了網紅,也成為新生代去順德旅遊的「打卡」之地,但「打卡」的理由,並不是牛展煲仔飯有多好吃,而是因為牛展的服務態度較差,經常會罵顧客,很多年輕人「打卡」去看牛展罵人。因此這種新生代打卡式旅遊,是一個巨大的流量,但不代表會有巨大的消費,他們所求者,可能只是一張圖或一段視頻而已,,這種網紅,很容易造成虛假的繁榮。
個人其實也有過疑問,究竟這個「網紅地」的網紅經濟,對旅遊來說是「加成」還是「減分」呢?也許業界的從業者才最有發言權,正確使用「打卡」是而不要盲目跟風。
打卡「網紅地」父女齊上陣
「網紅地」最少不了的就是「美女」
隨風搖擺,「燥起來」
我最喜歡的視角
近處溼地灘涂,遠處家鄉的海(嚴格說是江)
溼地(灘涂)裡有條小魚,我給畫面稍微加工了一下,女兒很喜歡這張
鯉魚躍龍門,送給我的女兒,女兒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