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縣地處北緯22°33′~23°02′,東經109°39′~110°14′之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玉林市西北部。東鄰北流市,南靠玉州區,東北接桂平市,西北連貴港市港南區,西南與浦北縣為界。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灣,經濟腹地廣闊,是玉林市東連、西靠、南出海之要衝。縣人民政府駐石南鎮。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73.2公裡,離玉林市36.2公裡。黎湛鐵路、南寧至玉林城際鐵路(在建)、廣昆高速、荔玉高速公路(在建)、國道324線、省道308線貫穿縣境。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置石南郡、石南縣,屬南定州。唐朝麟德二年(665年),置興業縣,後多次變更。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均稱興業縣。1953年4月23日,興業縣原第五區(湛江)劃歸貴縣,第一、二、三、四區(石南、木根、城隍、山心)劃歸鬱林縣。1997年4月22日,興業縣復置。2019年,轄13個鎮,3個居委會,201個村民委員會,11個社區,390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1.36萬戶,總人口76.13萬人,其中鄉村人口57.22萬人。有漢、壯、布依、瑤、苗、毛南、回、藏、仫佬、彝、滿、侗、黎、高山、水等15個民族,其中壯族為聚居少數民族,人口2.4萬人。行政區劃面積1468.38平方千米。
興業縣資源蘊含豐富,境內有儲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花崗巖、螢石礦、稀土等礦產資源,特別是石灰石資源更為豐富,出露地表的石灰石100億多噸,獲授予「廣西氧化鈣之鄉」。興業生態環境優美,城鄉宜居宜業,有被譽為「嶺南第一巖」的國家AAAA級鹿峰山風景區、天外天風景區、李宗仁屯兵連升三級發跡遺址、龐村清代民居群、龐大福生態農業園、幸福農莊、興業縣大水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景觀,是自治區級「全域旅遊」創建縣。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前景美好,2012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縣有春茂、溫氏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0多家,打造了「金大叔」土雞、全上品餐飲、興業黃金桔、山心毛尖茶、百穀香米、蒲塘米粉、城隍酸料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全縣肉雞年出欄量佔廣西七分之一,素有「三黃雞之鄉」的美稱。工業產業集聚發展,潛力巨大,是廣西首批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建立了由葵陽碳酸鈣產業園、大平山健康食品產業園、興業輕化產業園3個產業園組成的玉林市新材料生態產業園(自治區A級園區,由興業縣工業集中區改名而成,園區規劃總面積50平方千米,建成面積733.33公頃),吸引了海螺水泥、中石油、三一重工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入園發展,累計入駐企業126家,培育「四上」企業89家,其中在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上市企業7家(利維重工、雙成建材、華實礦業、春茂集團、龍聖旅遊、富民牧業、三泰鈣業)。深入實施「大產業」發展戰略,將建材、化工、食品飼料、機械製造、新材料、新能源「六大產業」,加快培育發展碳酸鈣產業。重點項目有興業海螺水泥、海創公司固廢處理、恆慶水泥、柳鋼鈣業、廣東金怡年1500萬頭肉豬深加工、時泰納米碳酸鈣、中農聯電商物流園、中廣核葵陽風電場、利而安化工、譽美冷鏈配送等。
近年來,興業縣堅持以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工業化、城鎮化為主導方向,在抓攻堅促脫貧、擴投資上項目、調結構抓產業、促改革擴開放、抓整治優環境、辦實事惠民生、改作風提效能等方面持續發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先後獲得了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國無邪教示範縣、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以及廣西畜禽產業化示範區、自治區雙擁模範縣、自治區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示範縣、自治區智慧財產權示範縣、廣西無傳銷縣等榮譽稱號。2017年,高質量摘掉貧困縣帽子,成為了廣西首個提前一年脫貧摘帽的縣。
2019年,興業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2.9%(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137元。財政收入增長3.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852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1353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7.2%。外貿自營出口實現近八年來零的突破,全年外貿進出口額104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89元,比上年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5元,比上年增長8.7%。
新的徵程,新的希望,興業縣已站在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新起點上,以開展「三個攻堅突破年」活動為主抓手,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敢為先,勇擔當,善作為,在「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新徵程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奮力譜寫新時代興業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