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峰峰融媒 微觀峰峰
曾有人問:鄉愁是什麼?
也許是故鄉的一幢老屋
一棵大樹、一條小巷……
但當你走進大峪鎮南山村時
你便會發現
原來
鄉愁還可以是一座「村史館」
」鄉愁「裝進村史館
「我是南山村生、南山村長的南山村人,對這塊故土感情特別深。為了籌建村史館,大家把自己家的老物件兒都捐出來了,希望能通過這些老物件兒、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幫我們把鄉愁、把根留住,激勵村裡的下一代,不忘過去,努力奮鬥,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參觀時,村支部書記劉雪峰說。
據了解,建立村史館前期共收集展品百餘件,從中挑選出幾十件擺放在村史館內展出,大多是村民們無償捐贈的傳統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等,為的是以後兒孫後代再回到村裡,也能在這裡了解長輩們過去的生活,繼承勤勞質樸的精神。
村史館裡看變遷
油燈、風箱、算盤、紡織機等舊式工具實物陳列,再現村民曾經生活的艱辛;集體經濟、道路硬化、水網改造等新建設施圖文並茂,講述新生活的新氣象……村史館的展示,最終定格在幾十位村民的笑臉上,這一張張的笑臉,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讚美。
「這東西叫風箱!還記得奶奶小時候,家家戶戶做飯都在爐子裡燒柴,為了讓爐火更旺,就得用風箱來鼓風。那個時候,我的母親做飯的時,我就和弟弟就在一旁幫忙拉風箱。現在就不用這麼費勁了,家家做飯都用上天然氣了!」一位老太太對自己的孫女講道。
」老爸,這是什麼?長得好奇怪!」「這叫轆轤,是用在井上的。那個圓柱形的是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那個長長的手柄,就能從井裡取水了!以前咱家吃水都得走上三五公裡去從井裡取水喝,爸爸就被你爺爺委以重任,每天放學就跟著夥伴們去打水。看你們現在的生活多好,水龍頭輕輕一轉,自來水就來了!「一對父子站在小轆轤前交流著。
」妞妞,你知道這燈用什麼點亮嗎?「」我知道!是煤油,上次爺爺來跟我講過了!爺爺說他小時候就因為用不起煤油燈所以才學習不好的,還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是電燈,也能用得起電,讓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小女孩手舞足蹈的對媽媽講到。
南山村村史館佔地的面積僅有50平方米,卻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鄉村袖珍博物館,主要以黨建引領和村莊的改造為主線,由「記憶中的南山、奮進中的南山和幸福的南山夢」組成,通過圖片、文字、老物件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展現村莊發展脈絡與建設歷程。它不僅記錄了南山村的歷史,更再現了該村從窮髒差到富美淨的「變形記」。據悉,南山村近年來通過實施汙水管網改造、農村道路硬化、廁所革命、全域綠化等工程,讓家家戶戶過上了好日子。
「這裡陳列的很多東西我以前都用過,這張桌子、那臺紡織機都是我捐出來的。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但還是時不時想看看過去用過的東西。」站在村史館裡,村幹部劉保合說道。
傳承文化、凝聚人心
對於南山村的村民來說,村史館的建成,讓他們感受到代代相傳的村風民風,記住老前輩艱苦奮鬥的不易,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村民們認為,村史館是傳承鄉村文化、教育村民的「定海神針」,村史館可以傳承文化,讓村裡的文化根脈不至於斷根;可以凝聚人心,讓村民更加團結自信。
」村史館建成後,不少娃娃愛來這裡看,新奇得很!這個村史館讓娃們知道了咱村的美好生活是怎麼奮鬥來的,從而知道要倍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挺好的!「劉巨奇望著村史館說。
今年16歲的武永焱,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但是陳列著的很多老物件他都沒見過。「看到這些老物件,我就非常佩服長輩們。他們在艱苦條件下為了生活不斷奮鬥,現在我們的日子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個『00後』,今後更要好好學習,回來繼續建設家鄉。」武永焱感慨地說。
如今,村史館不僅成為
村民們「憶苦思甜」的窗口
也成為村裡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每逢節假日,孩子們都會來到這裡
學習知識之餘
也重溫先輩們的艱苦歷程
更感受現在富足生活的來之不易
原標題:《真稀罕!峰峰這些「老物件」你不一定見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