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被世界最寬,面積最大的護城河東昌湖所環繞,古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內牆用三合土夯築,外牆用磚石砌壘。城設4門。四城門樓皆重簷歇山,四角飛翹,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燻」,北曰「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
城內有衛倉、縣衙、清軍廳、依綠園、城隍廟、府文廟、考院、萬壽觀、相府、任克溥故居、啟文書院、狀元府、鐵公祠、七賢祠、光嶽樓、海源閣、樓西大街、樓東大街、樓北大街、樓南大街、吊關廟、步雲閣等諸多景點。
聊城古城風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嶽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古城區幹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經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狀骨架。古城區民居,至今保留著白牆、灰瓦、城屋頂的傳統建築風格。古老的京杭運河兩岸,街巷布列,各種店鋪民居,隨坡就勢,依河而建。條石鋪砌的大小碼頭。
光嶽樓,位於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光嶽樓有四個大門,東為「太平」,西是「興禮」,南稱「文明」,北曰「武定」。 「光嶽樓」仨字為1974年紀念光嶽樓建成600周年由郭沫若親筆題寫。光嶽樓的通高和底邊長者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 中國 古代九是陽數之極,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600多年來,光嶽樓也一直是 中國 最雄偉最高大的建築之一。據《南巡盛典》記載,光嶽樓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 乾隆行宮就在二樓,可見當初光嶽樓之地位!乾隆爺一生作詩萬餘首,僅在光嶽樓上題詩達十三首。碑文字跡圓潤流暢,有較高的書法造詣。
聊城古城內有眾多的博物館,婚俗博物館、戲曲文化博物館、阿膠博物館、金絲楠木博物館、明清聖旨博物館、契約文化博物館、老照片博物館、鄉村記憶博物館等。
東昌湖與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並稱「全國三支市內名湖」,素有「南有西湖,北有東昌」之稱,是江北水城的一顆璀璨明珠。風光秀麗的東昌湖環繞聊城古城一周,始建於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當時因修築城牆以及護城堤挖土而成,後經歷代開闊,如今面積已達6.3平方公裡,與杭州西湖相當,是濟南大明湖的4—5倍。東昌湖由8個湖區和20餘塊水面組成,湖岸線長達16公裡,是中國江北地區罕見的大型城內湖泊,她為聊城這座城市增加了靈氣,是聊城的最靚點。她以黃河水為源,積水約1680萬立方米,水深3—5米,常年不竭。東昌湖水清澈,景色宜人。
西關大橋是在原西吊橋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來的,全長322米,橋面淨寬15米。上部結構為石砌拱橋,共21孔,象徵著跨入21世紀,所以又稱世紀拱橋。遠觀如玉龍出海,長虹臥波,氣勢恢弘,美麗壯觀。被譽為「 中國 江北最大內陸湖泊石拱橋」,堪稱橋梁中的精品!
聊城給我的感覺一是乾淨整潔、井然有序;二是高端大氣,民風淳樸。就拿停車來說,聊城的景區幾乎沒有收停車費的,景區遊覽也大都免費;三是景點眾多,而且比較聚集,如果不趕時間,步行遊覽也沒問題。以「文」為魂,以「水」為韻,其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的水城風貌美侖美奐,天圓地方的城市形態全球獨有,這樣的地方,以後想不火也難。
喜歡的朋友請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