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申敏夏 王玫珏 通訊員武雅麗
也許一則天氣預報僅有數十字,但是它的背後卻離不開長期積累的海量觀測數據,離不開成千上萬堅守在全國各個氣象臺站觀雲測天的氣象工作者。
五臺山氣象站觀測場。王玫珏 攝影
山西省五臺山氣象站就是其中之一。1月9日中午,記者一行踏上了尋訪之路。從太原到五臺山,一路上山脈蒼勁有力,不少背陰處依舊覆蓋著積雪。穿過重重隧道,又行駛了數百公裡,經過四個小時的路程,終於到達五臺山高速路口,在那裡見到了五臺山氣象站副站長董劍。
「前兩天剛下雪,路上都是冰,你們這輛車上不了山,得四驅車才行。」董劍打消了我們立馬上山的念頭,只好第二天一大早,借輛車再出發。
夜晚,抬頭仰望,星空璀璨。大家都期待著明天是個好天,能夠順利上山。
上山艱辛——
20分鐘的路有一次卻走了兩小時
無奈四驅車難尋,只好「走到哪算哪」。汽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路緩慢前行,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由於人跡罕至,路已經完全被冰雪覆蓋。
此時距五臺山氣象站還有3公裡山路。董劍拿出早已備好的防滑鏈,二話不說,便脫掉夾克、擼起袖子,在零下十幾度的雪地裡赤手幹了起來。然而,由於上山的路坡陡、雪厚,好不容易裝好的防滑鏈沒走50米就脫落了下來。
防滑鏈脫落後,大家一起推車。然而,由於雪厚、坡陡,車輛依舊打滑無法前行。申敏夏 攝影
「上面有四個像胳膊肘夾起來的樣子的急轉彎,路不好走得很。」董劍說。聽罷,記者便決定徒步上山。這樣的路董劍他們不知走過多少回,雖然距離不遠,但由於海拔高,走得急一些就會喘,更別提負重了。
董劍卻和沒事兒人似的,他告訴記者,平時徒步到站上需要20分鐘左右,但有一次卻走了兩個小時。「那一年積雪很深,已經沒過了膝蓋,唯一能上山的四輪驅動皮卡車被厚厚的積雪託住底盤無法動彈。眼看著山上吃的喝的即將用盡,不上也不行,只好徒步趕在大風來臨前上山。」一行人背著香腸、罐頭、鹹菜,腿插進雪裡再拔出來,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到山頂。
上山路上,路旁的一個指示標顯示前方有急轉彎。申敏夏 攝影
邊聽著故事邊踏雪走著,就這樣轉了幾個彎,穿過林間小道,經過1個多小時,終於抵達山頂的五臺山氣象站。
走近來看,五臺山氣象站同所有臺站一樣,南邊是觀測場,北邊是辦公區。不同的是,辦公區的門向東開著,嵌在一個凸出來的門廳上,這是防止積雪把門堵住而特別建造的。
為了能夠儘快上山,記者跟隨董劍穿過林間小道。申敏夏 攝影
一進門,一股暖意迎面撲來,才感覺到臉頰已經凍得生疼。辦公區的東南角是值班室;西南角是多人宿舍;西北角是一間會議室,其中一面牆上掛滿了五臺山的榮譽證書;東北角是餐廳和廚房;中間的活動廳裡擺著一張桌球臺。簡簡單單的布置,就能讀出他們工作、生活的全部。
堅守就是任務——
24小時無間斷傳輸數據
走進值班室,整齊劃一的操作平臺上顯示著各種監測數據:溫度、溼度、風向風力、氣壓、紫外線強度、負氧離子濃度、大氣成分等。
「我們這兒主要是地面觀測任務,沒有高空探測任務,因為我們這裡就是『高空』。」 五臺山氣象站綜合業務組組長王俊傑說。
曾經的五臺山氣象站位於海拔2895.8米的中臺頂,那裡的觀測數據代表3000米高度、700百帕的氣流變化,是重要的指標站。它是華北地區海拔最高的氣象站,也是風雲前哨第一站,每當有天氣系統來臨時,數據會明顯變化。五臺山氣象站1998年從五臺山中臺頂遷到南臺木魚山頂,海拔2208.3米,位於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其常年觀測數據對研究這裡的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山上常年吹西北風,且風力較大,避雷針已經被吹彎了。申敏夏 攝影
然而,一年中,這裡8級以上大風有220多天,最大風速超40米/秒,降雪日數有289天,積雪長達263天,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在臺站值守也面臨著許多危險。
回憶起2016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值班員馬國凱依舊有些後怕。當天一個馬尾狀的閃電瞬間進入室內,坐在電腦前的馬國凱嚇得一下子向後翻了過去,爬起來後發現設備全部癱瘓,搶修了24小時後才恢復正常。
就在記者來的幾天前,10米高的風杯因雪淞被凍住不能運轉。為了保障數據正常傳輸,今年58歲的老職工杜文義徒手爬了上去。「金屬架子上都結了冰,不僅滑而且有刺,只有老杜有這個本事。」站裡新來的90後職工王磊說。
狂風、暴雪、電閃雷鳴……他們不知經歷了多少這樣的天氣。然而,他們感受更多的是一個月不能回家的孤寂。
「不知道是氣壓低還是心理原因,剛來了十多天就惦記著回家。」王磊回憶道。在站裡待了22年的王俊傑是過來人,他以臺站多年的發展變化以及親身經歷來開導他。「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職責,工作需要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投入進去就不覺得苦悶。」王俊傑說。
王磊製作五臺山景區氣象服務信息。申敏夏 攝影
站裡有16個人輪流值守,他們常年頂風傲雪,24小時不間斷「測天」,為當地旅遊、森林防火等提供著保障,也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及世界遺產申報做出了貢獻。正是有了像他們一樣的氣象人日夜堅守,氣象觀測數據才更加全面,氣象預報才會更加準確。
新年有了新盼頭——
觀測實現現代化 迎來事業新發展
大家聊了一會兒,站裡的廚師魯樹平便招呼大家吃飯。在廚房裡,魯師傅左臂上扛著麵團,右手熟練地削著面,鍋裡的熱水咕嘟咕嘟,煮著魯師傅的心願——「希望兄弟們吃得好!」
曾經因為山上氣壓低,麵條煮不熟、麵湯稠糊糊的、餃子皮硬邦邦的,很容易吃壞肚子。後來條件好了,有了高壓鍋,路也方便了,他便想方設法地變著花樣給站裡的兄弟們做飯。
王俊傑和董劍在值班平臺前讀取數據。王玫珏 攝影
馬上就要過年了,魯師傅說最近還會下山採購一次,除夕那天大家要一起包餃子、看春晚,共同守歲。
飯桌上,大家邊吃邊聊。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發電,其餘用電全靠手電;狂風卷著大雪卻依舊需要人工觀測時,只能在腰上系一根粗繩子,一頭拴在木欄上、一頭拴住自己,一步步移向觀測場;老黨員杜文義曾因雪天救人差點沒回來……中臺頂的這些老故事已經成了一座五臺山氣象人的精神豐碑。
而比起十幾年前山上苦、山下也苦的日子,如今年輕的「娃娃」放棄山下的好日子跑到山上,給站裡帶來了活力,也讓站裡的「老人們」倍感欣慰。
廚師魯樹平為大家做刀削麵。申敏夏 攝影
如今,隨著氣象觀測的現代化,觀測員已經告別了「抬頭看雲看天、低頭寫一二三」的時代,既要保證數據的正常傳輸,又要掌握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業務能力。
雖然山上氣候條件惡劣,但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進,數據自動採集,光纜架了起來、網際網路通了,水、電、取暖也都有了保障。「希望我們的數據能夠更廣泛地被應用。」「希望多一些學習交流的機會。」「希望我的女兒今年中考能取得好成績。」「希望過年時路能好走點,這樣下山能夠早點回到家!」大家都充滿著對新年的期盼。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