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2020-12-13 老隱隱於宅

用如今的時髦話來講,馬未都就是典範性的高級老炮兒。他40來歲時,就被眾人喊「爺」。這「爺」字,不是調侃他老態,更不是起鬨,而是江湖敬稱。

圖:馬未都,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

所謂高級老炮,可不是老流氓,不是抽菸、喝酒、遛鳥、茬架、吹牛逼、說髒話。而在說,平日做人可以變通點,狡猾些,市儈也無妨,可到了關頭,得照規矩、重義氣、有老禮兒、堂堂正正。中心就是說,只會貧嘴耍流氓不行,在世俗中還得明辨大是非,守住江湖大道義。

近二三十年來,老北京文化圈,馬未都與王朔可說是最具有標杆型的極品老炮兒。年少氣盛那會固然都是茬群架出來的,大院玩主,沉浮慾海,胡說海吹,機鋒劍起,照樣不妨礙成精英。可以布衣草糝湯野菜,可以西裝革履宴席高樓,市井俚俗與文人深致兼而有之,與俗俯仰中不失諤諤之氣,臨事了,也真能守住底線,也能做大事情。這個範,這個立身之道,這種生存哲學,也可謂當代名士的教科書。

圖:文學編輯時代的馬未都——執意要發表王朔小說,助其逐漸爆紅

比照下,馮大導那種,60大壽都過了又如何,總有人說他德不配位,為老不尊,規矩沒有,永遠只能是「小鋼炮」。

馬爺那是老北京胡同混跡出來的老炮兒。胡同那地,曾是一個最有傳統積澱的社會。是老北京與舊江湖的濃縮場,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雞鳴狗盜,臥虎藏龍。

圖:馬未都父母

「江湖」一詞,在那裡邊含義尤深。而有些人刻意標榜的「大院子弟」,也無非是「大胡同文化」的一部分。馬爺在那出生,在那浪跡,在那起家。皇城根下的大氣、老炮兒洞幽察微的機智,可說都凝結在他那身上。別不服,這還真是一股很別致的精神氣質:懸河滔滔,精明圓滑,有勁牛逼,硬漢霸氣,範夠面足,但又有老江湖的優容,對朋友的厚篤,一身傲骨豪情俠肝義膽。

你看,王朔與馬未都哥倆,你看來看去就是那股味道,辨識度太明顯了。別地的文化人,搞寫作的也好,弄收藏的也罷,同樣的腕兒,就是缺他們北京老炮兒僅存的那份江湖氣,那點餘溫,那股餘光。據說王朔、馬爺都不喜歡「老炮」這個詞,但那個味,非「老炮」形容之,不能得其所哉。

圖:當年頑主們

想當年,王朔掏出大半家當真金白銀義助落難的哥們,馬未都幕後不避嫌猜對身陷囹圄的某臧姓歌星,不以窮通變色,不為夷險易容,一派君子蘊藉之風在壓軸。諸如此等,是暖煦於人,峻拒於外,是低調從事,只求心安,是不計成本作事,不圖回報做人,深究起來都有老炮兒江湖往來的黃金法則在起潛作用。

圖:青年時代

這些個處世之方,與當下整飭但市儈的新派文化人迥然不同。這既是無所謂吃虧的原則,也是人生成功的法門。用馬爺自個的話來說,是他們這一代人,「有福同享,有難共當,決不是掛在口頭上虛情假意,而是生活中自覺踐行」。這種人是什麼人?是喜歡提著鳥籠到館子裡喝茶不忘掐算的「市井狡人」,同時又有傳統文化裡所謂的「君子人格」,張弛有道,二律不悖反。

圖:馬未都——左18歲,右20歲

中國之大,能說會逗的何其多,搞收藏成功的又豈在少,能聞出別人地鐵站味的有錢人,更是能塞滿王府井。而馬未都何以是「馬爺」,何以如此廣受敬重,何以如此深愜眾望,何以能功成身退,何以成為時代名角,最不能忽視的,我一直認為是他身上那股文化老炮兒的世情風範。

這股風度,無味無形,欲說還休,但灼灼有光,徵服力十級。王頑主同理,他們是一類人,滲肉入骨了,也流風蕭疏了。

在我眼裡,馬爺可不止是江湖人的莽撞,作為老炮兒中的文化高智商,他永遠是中國式的頭牌人精。

圖:年輕時與文物界前輩大佬王世襄

馬爺今年64歲。他的人生,說是當代傳奇毫不為過:從生猛的大院頑主,到挖掘海巖、王朔等角的伯樂編輯、到爆紅全國的大作家「瘦馬」、到大紅大火的影視編劇,再陡然一變,換身最知名文物鑑賞家、最有人氣的博物館館長、水到渠成的學術暢銷書大咖、老少寵溺的脫口秀主講、粉絲臻千萬的文化名人,最終名利雙收,身心俱泰,行藏在我,安享晚年。

他這一生,涉及門道之多、身份轉型之快、變化多端之富、左右逢源之順,當代文化界絕無僅有,獨張一幟。如果扯的遠一點,中國歷史上委實都難找出此等人十個八個出來。是世界級富豪的身價,和普羅大眾的胃口,藝術家的品味,江湖人的行為,文人的脾性,名士的作風,如此人生,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真堪笑傲江湖呀!

這等名實相應的果位,可不是「特有才」就行,不是「小聰明」能知能解,更不是「賊精」二字就能糊弄的。無積學閱歷無以得「名」,無上慧心性無以得「安」,如此世情,車塵滾滾,觸目刀劍,那必得有些高妙的固執之智、通變之慧,方能保駕護航,化柔克剛,無災無難,穩為時代賓客。

當下人們,總愛將他與高曉松、老梁這等哧哧咻咻的潮角並列,表面追捧,其實未免辱沒了馬爺,也看輕了馬爺。馬爺這等閱水成川的老人精,聊天比郭德綱評書還溜,做人比胡雪巖還通澈,專業眼光還有著當下一等一的大家水準,操筆寫文章都是老本行,是名副其實作家級的666,是真正既成名、又成家的一號人物。

這等人,不必諛獻,可公平講,又豈是那些在商業包裝與團隊保駕下,耍耍嘴皮,竊點虛名,甚至會隨時塌臺之人,可以望見項背的呢!

所以呢,現下五花八門的文化談話節目,我唯獨愛聽馬爺嘮叨。一鱗半爪,零金碎玉,能抵半生受用。

圖:一家人

聽他講,不一定要偷學他什麼很專業的學問,他畢竟「社會中人」,長大院、混胡同、跑江湖、汩乎混流在名利場,大學都沒上過,最高學歷小學四年級,純粹自學成才,非粹然學者,談文史未免根基不牢,似是而非,信口開河的議論,多了去了。

而是說,視他為人生師者、老手長輩,是抱著開啟見聞、校正暗闕偏執、豐富生命經驗的目的而來。他侃的東西,是豐文茂記的知識點,更是能成致用之務的生命體會,不止有根有據,也是與世界甘苦與共而來,是無數閱歷淬化而得的智刃,多是我所讀書中闕如的道行家語,我心悅誠服。

圖:聽說近日摔跤了,搬弄是非之餘,也祝他早日好起來,繼續給大夥吹牛

總之呢,馬未都馬爺,那真是老油條,老人精,老古董。是江湖中人的清流,是文化人裡的異類,是老炮兒那也快斷潢絕港的精神遺民。太多事,他都看明白了,也是活明白了。我也有很多不認可他的地方,可主要還是喜歡他,帶著敬重之意。

相關焦點

  • 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隨著這部劇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北京真假老炮兒都願意用這個詞去定義和解釋自己。卻不知,其實像京城中的那些真正高級「老炮兒」其實並不願意別人這麼稱呼自己。可是他們做出來的事放在當今社會,似乎用北京這個俚語來形容又再恰當不過。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老炮兒」一次原本帶有許多貶義的色彩,但是自從電影《老炮兒》走紅之後,老炮兒一次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老炮兒一詞的貶義色彩也漸漸在使用中被淡化,最後變為了一個富有江湖氣的詞語。而隨著人們的關注,人們也漸漸發現原來很多名人都能夠稱得起是「北京老炮兒」,在文化界頗受歡迎的馬未都就是這樣一個人。
  • 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怎成為文化界的「龍頭大哥」
    馬未都在這裡生長、在這裡發家,在這裡學會了何為江湖義氣,市井狡獪又不乏君子坦蕩,新舊時代文化的碰撞一手造就了京城高級老炮兒馬未都,也讓他學會了立身存世最重要的寬厚真誠。馬未都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自身的努力,從一篇文章火遍全國,到慧眼識英雄發掘出王朔、海巖、蘇童等一大批國人耳熟能詳的青年作家,馬未都對文、對人的敏感逐步顯現出來,以至於他後來轉行當影視編劇,參與的每一部電視劇都使他名利雙收:影視界的人敬重他,文化界的人拿他當「萬人迷」一般的存在,可肆意不羈的馬未都,也總能給旁人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 談「老炮兒」馬未都:一小學文憑的人是如何一躍成為收藏大師的?
    談起「老炮兒」這一京韻十足的北京俚語,想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老炮兒》。「老炮兒」曾用於形容遊手好閒但頗具「排面義氣」的老混混,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原本略帶貶義的詞彙意義發生了新的演變,更多用於形容在某一方面曾煊赫一時的老人,在時代的洪流中仍保持著本心,隱含著些老北京的處世哲學,帶著點兒老練的痞氣與市井的俗氣,卻又令人感受到仗義的赤忱。
  • 淺談馬未都:原是一個老北京的「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專家
    博古通今,斜槓中年馬未都,北京人,無論見沒見過真人的大部分都習慣尊稱一句「馬爺」。尚不了解的人只要看看他身邊往來好友的咖位即可,在網絡流傳的一張同有吳京、于謙的照片中,馬爺妥妥地佔領了「C位」,江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 老北京胡同的高級老炮兒,馬爺的成長史,何以受大眾追捧?
    在這樣的一個資訊時代,有很多人我們透過螢屏就能夠看到他們的面貌,無論是他們的身影還是一些個演說,這些所謂的大人物離我們也是越來越近了,那我麼今天就來說說一位在京城的高級老炮兒,此人便是馬未都,人們將其稱之為「馬爺」,要說老炮兒這個詞我們應該不會陌生,他所指的並不是那些個市井的老油條
  • 馬未都:從工人到富豪,他是見證時代的京城「老炮兒」
    我想,這也是在北京長大,本劇的顧問、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所要表達的真實感受。高級「老炮兒」說馬未都是「老炮兒」,並不是說他曾經混跡於大街小巷耍橫,而是在他的人生軌跡中,總是出其不意,也笑傲江湖,他見證了時代,亦典藏著歷史,靠著賺老祖宗的錢發家致富,他是身家百億的隱形富豪,從一名工人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再到創立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他的一生,比電影更精彩。
  • 馬未都和王朔互揭老底:一個諷刺其倒騰古董的,一個炮轟其不厚道
    >與普通老炮兒不同,儘管年輕的時候馬未都和王朔打打鬧鬧,但照樣不妨礙他們成為西裝革履出入豪庭的精英。市井煙火與書生意氣兼而有之,遇事既能堅守底線,又能成就大事,是老北京文化圈裡最具典型的高級老炮兒。二三十年前的老北京胡同,就像一個舊江湖的縮影,三教九流,雞鳴狗盜,臥虎藏龍,無一不有。江湖義氣,是胡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胡同裡土生土長孩子,馬未都和王朔從小就是跟院裡其他孩子打到大的。
  • 《老炮兒》中馮小剛飾演的六爺,老京城裡的「頂級頑主」
    在2015年,由管虎執導,馮小剛、李易峰、吳亦凡等主演的一部電影《老炮兒》,當年可是獲得很不錯的反響,票房更是達到9億多人民幣。對於馮小剛來說,更是一部收穫的佳作,憑藉這部電影獲封「影帝」。馮小剛出演影片中的「六爺」老炮兒,他那種形象倒也挺有一番「老炮兒」的氣息,當然更多的還是演藝的展示。
  • 《老炮兒》中馮小剛飾演的六爺,老京城裡的「頂級頑主」
    在2015年,由管虎執導,馮小剛、李易峰、吳亦凡等主演的一部電影《老炮兒》,當年可是獲得很不錯的反響,票房更是達到9億多人民幣。對於馮小剛來說,更是一部收穫的佳作,憑藉這部電影獲封「影帝」。馮小剛出演影片中的「六爺」老炮兒,他那種形象倒也挺有一番「老炮兒」的氣息,當然更多的還是演藝的展示。
  • 《老炮兒》中馮小剛演的六爺,在京城老一代頑主中處於什麼級別?
    雖然結局是力不從心,但也透露出曾經這位「老炮兒」應該是很有能耐的,要是回到幾十年前,對於老炮兒來說,也許這都不是事。 這裡紈絝子弟也就更容易成為頑主,畢竟衣食住行都無需擔憂。
  •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京城第一收藏家,帶你從文物中讀出智慧
    他說歷史,有一種江湖氣;講文化,有一點「老炮兒」。聽他聊天、看他文章的人都說,他最大的魅力在於,內行人可以在他那兒聽出門道,外行人可以看出樂趣。看的好東西多了,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日積月累便也成了京城一頂一的收藏家。有些人成名之後,就離大眾越來越遠,躲在自己的書齋高閣裡做自己的事情。而馬未都,從沒有離開過。他擅長把深奧化淺顯,知道什麼樣的方式講歷史,大家會更愛聽。
  • 張暘開啟老炮兒震撼之聲 唱響京城
    老炮演唱會  2015年初雪的夜晚,「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學員張暘來到北京工人體育館,以他極具個人特色的歌曲改編風格,開啟「老炮兒」演唱會的第一聲吶喊,和眾多樂壇「老炮兒」人氣鮮肉們一起為冰天雪地的京城帶來一場火熱的視聽盛宴。
  • 馬未都:宮廷御菜「開水白菜」,雖然以水為媒介,卻不是一般的水
    馬未都:宮廷御菜「開水白菜」,雖然以水為媒介,卻不是一般的水 馬未都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人生閱歷豐富,大風大浪都見過。他早年接觸過的東西海了去,再加上後來與文物古董打交道,自己身上的品味也就上去了。馬未都作為一名文化素養深厚的學者,對於吃自然有一番研究。
  • 「馬未都現象」應該壽終正寢!
    朱奎按:今天轉發京城古董文玩界大咖「畫韓」韓文建先生的文章;"馬未都現象聯想」,最下面轉發民藏大咖李舒弟先生對「畫韓」韓文建先生的簡介紹。既然成為了「現象」,就不是針對某個人,馬先生只不過成了代名詞而已。
  • 編劇蘇雷新書《地安門》出版:50後一代北京「老炮兒」的別樣青春
    北京作家、「資深老炮兒」蘇雷近日首發其新作《地安門》,朝花夕拾「陽光燦爛」又「動物兇猛」的日子。蘇雷曾在早期的寫作生活中結識了馬未都、王朔、馮小剛等一眾北京「老炮兒」,在十五六歲的年紀「拋頭顱灑狗血」,《地安門》一書鐫刻下當年地安門中學停課前後少年們真正做到「說走就走」的躁動青春。
  • 馬未都:我爹很聰明,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只有他活下來
    馬未都老師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節目《馬未都說收藏》幾乎大家都看過。馬未都老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談起來如數家珍。這讓人不禁想到,是什麼樣的家學淵源才會培養出馬未都這樣一個優雅的鑑寶大師呢?馬未都老師的人生智慧馬未都除了以此聞名的鑑寶技能之外,其實還有著許多重身份——作家、編劇。出1981年,馬未都的《今夜月兒圓》刊登在了《中國青年報》上,此時的馬未都以作家的身份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 王朔、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聚在一起,聊馬未都
    馬未都與王朔、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聚在一起,聊到馬未都「裸捐」這個事,大家齊刷刷說了一句:馬爺,牛逼!2010年8月,馬爺就公開宣稱:新館正式建成後,我要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捐贈,一件不留。他說:「人生有三個階段:年輕時趨利,中年趨名。
  • 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
    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海巖在我國文化界的地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看過青春偶像劇的人,基本上無一例外地繞不開海巖。海巖也因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被業界稱之為「京圈牛人」或「京圈大佬」。不管怎麼說,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牛!海巖究竟有多牛?這還真不好說,倒是文化界的另一大佬馬未都說了一句話「我見面都得喊大哥!」海巖為何如此的牛?他與馬未都又有著怎樣的羈絆?
  • 京城何以出現越劇熱
    京城的京劇迷是最多的,但近日幾臺浙江越劇進京演出,連連爆滿,使人吃驚地發現,京城的越劇迷在增加,以往北方人聽不懂的被稱作吳儂軟語的越劇,正在悄悄走紅京城。越劇誕生於浙江嵊縣,在江浙滬一帶頗為流行,在北方因語言不通而鮮有知音,京城原有的紅旗越劇團也因之解散,但近年來,越劇在京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究其原因,一是居京的很多南方人渴望再聽鄉音;二是京城一些年輕人先後成了越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