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景是:花徑雲寮(明月池)、松濤傾翠(鎮海寺松林)、雲崖精廬(觀音洞)、翠微星龕(梵仙山)、嵐浮青螺(黛螺頂)、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樓夜鍾(顯通寺幽冥鐘聲)、靈峰天闕(菩薩頂牌樓)、日湧東溟(東臺日出)、石浪排空(中臺龍翻石)。
1、明月池位於臺懷鎮東南8千米,地處偏僻,風景幽雅。來到明月池主要有兩個看點:一是觀池中的佛水,據說能看到前世今生,二是明代的金剛密跡彩塑。
2、鎮海寺距臺懷鎮5公裡,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免)巖石之中。這裡是五臺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臺寺廟區還是少見的。
3、 觀音洞,因位於棲賢谷口,又稱棲賢寺,距臺懷鎮約5公裡。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勢十分險峻。傳說觀音洞的巖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
4、梵仙山位於臺懷鎮南,距大白塔1公裡左右。梵仙山,又名飯仙山。飯仙二字據說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風光秀麗,號稱「小南臺」。夏秋之季,站在山腳仰望,只見漫山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林木茂密,奼紫嫣紅,爛漫錦繡,萬綠叢中一點紅,寺廟就建立在山巔,隱藏在鬱鬱蔥蔥的林木中間。
5、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6、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實際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臺山的一大標誌,也五臺山的象徵。五臺山的這座白塔塔高達50餘米,全為實心修築,建成實心塔是因為佛教講究的就是誠心實意。
7、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 ,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8、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9、東臺日出是五臺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的僧俗登山朝日。每當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雲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
10、中臺翠巖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裡。山頂有寺廟演教寺,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中臺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