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天博工作人員指導孩子做月餅
藝術展覽、體驗活動、文化講座……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我市各大文博場館均正常開放並為市民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動,讓你不出遠門也可抵達「詩和遠方」。
主題展覽豐富多彩
雙節長假,不少市民將假期「文化之旅」的第一站選在天津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在雙節期間,推出了「深心託豪素──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本次展覽分為六個單元,遴選館藏明清時期書法作品73件(套),以時間為經、以人物為緯,以點帶面地勾勒出明清兩代書法的發展脈絡。
雙節假期第一天,記者發現展廳裡已有不少觀眾前來參觀。一名拿著手機仔細拍照的觀眾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她是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美術學研三的學生盧有歡。她告訴記者,她正在準備畢業論文,而論文的方向正是清代書法的研究,在這個展覽看到這麼多的珍品,很震撼,對她的學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天津自然博物館從長春博物館引進了《絲路畫意──戈沙絲綢之路版畫作品展》,於10月1日開展。該展覽以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為策劃理念,選取長春博物館館藏畫家戈沙作品中最能突出絲綢之路主題的繪畫作品共106 幅(件),用版畫、刻版的形式展現絲綢之路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人文內涵與精神意蘊,向觀眾展現一幅幅畫卷串起的絲路文明,讓觀眾全方面地了解和感受「一帶一路」的魅力。
雙節期間,鼓樓博物館引進天津博物館《秋澄萬景清──中秋文化展》,以中秋節為主題,分為拜月、賞月、探月三個部分,用藏品訴說拜月的傳統與習俗,講述中秋賞月的美食美景,探尋九天攬月、飛向月球的變化。同時以圖文資料謳歌偉大祖國航天事業的壯舉,為國慶節獻禮。
在津沽記憶博物館的展廳,展出的月餅模子,吸引了遊客的注意。天津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王來華告訴記者,他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對月餅模具長達二十餘年的收藏。他走訪各地,挖掘收藏了7000餘件月餅模,最大的直徑近半米,最小的拇指一般;時間跨度自明清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地域上從北方到南方,從農村到城市應有盡有。他捐贈給博物館的這幾款「津味」木製月餅模子,年代以清末民初居多,反映出當時天津人過中秋節的食文化。王來華說:「這幾款月餅模子,有月宮形象的,裡面刻有嫦娥和玉兔,是典型的天津傳統月餅印模。天津本地傳統月餅印模,講究刻字,除了刻上天官賜福、金玉滿堂、龍鳳呈祥等吉祥字外,還喜歡直接刻上中秋節字樣,標明只做此用。這一塊塊小小的月餅模子,現如今已不單是美食的製作模具,它越發成為凝結中國人情感,升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得以銘記,得以傳承……」
體驗活動各具特色
中秋吃月餅,是人們在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天博於假期第一天與大家一起做月餅、品月餅,同慶國慶中秋。天博宣教部活動組組長劉萌告訴記者:「在中秋佳節開展『月圓人團圓』傳統月餅製作體驗活動,為孩子們講述中秋節的來歷和相關知識,引領孩子們在親手體驗中了解節日習俗和慶祝方式,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涵。同時,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了解豐收和團圓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進而充分調動孩子們愛惜勞動、愛惜糧食的主觀能動性。」
10月2日,天博的工作人員帶領孩子們動手製作立體畫,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顏料和泥土,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天安門和自己的卡通形象,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母親慶生。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結合自身場館特色,策劃了以「寄情中秋月明時」中秋主題活動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鮮明、內容多樣的雙節文化教育活動。報名參加活動的十組家庭在多功能廳聆聽了由該館宣教部齊靜帶來的「中秋時節話中秋」民俗講座。講座中,齊靜用樸實而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將中秋佳節的起源由來、演進發展、民間習俗向在場觀眾娓娓道來。講座結束後,十組家庭成員共同完成了手工月餅製作活動。家長們紛紛表示,參加這樣的活動,提升了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大家在博物館度過了一個文化氣息十足的中秋佳節。
天津沉香藝術博物館10月2日推出中秋追月雅集。該館在《承傳──古今香馨生活之美》特展的藝術空間中搭建傳統拜月香案,還原古人賞月、拜月、玩月的場景,邀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一同穿越時光的長廊,體驗傳統中秋習俗。在活動過程中,有講解主題特展的專家導覽,還有關於中秋源流以及用香文化的專題講座。除了知識的分享外,博物館圍繞「月」「桂」「兔」「香」四大主題元素,準備了香氣四溢的中秋特色飲食,讓觀眾大飽口福。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