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穿長部《法嗣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如是聞:佛陀晚年,有一次,佛世尊趕往舍衛國祗陀林給孤獨園為四眾弟子說法。他心知自己天限將至,於是特意跟佛弟子們談到了身後之教的問題。
爾時,佛正告諸弟子:「我之弟子,當為我法之繼承者,勿為財之繼承者。否則,如來滅後,亦將受世人指責。」
許多人不解:佛陀教戒學佛人不得蓄財,多行布施,哪裡來的財給後世弟子繼承?
難不成佛陀時代就已形成了寺院經濟?
還是說,佛陀多年接受諸國王室布施,積攢下了小金庫?
非也非也!
我們知道,佛為出家求道,放棄了釋迦族太子的尊位。後為施法恩,又讓兒子羅睺羅,弟弟難陀並王室七個堂弟一起出家。到了佛陀晚年,釋迦族因累世孽緣,被毘琉璃王滅族。
另外,常年供養佛陀的瓶沙王和波斯匿王,也因種種孽緣,被各自兒子政變而亡,就連這祗陀林的大布施者祗陀太子也被殺了。
這就意味著:佛陀晚年,他的比丘僧團是沒有可靠的資金來源的。這一點,從佛之養母、比丘尼眾之首大愛道夫人涅槃時,連荼毗禮所用之物都靠佛親自去各信眾家化緣求得一事可以證實。
換句話說,此時的僧團,有上頓沒下頓的,佛哪裡來的財讓後世弟子繼承呢?諸弟子亦十分不解。
佛繼續對弟子們說:「比如今天我乞食得了一份食物,我吃飽後,剩餘的本應該捨棄到無草之地,或無蟲止水。
這時,來了兩個饑渴未得乞食的比丘僧,午時將至,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再出去乞食。吃下佛的這份剩食還是不吃呢?不吃就意味著要餓一整天。
一位弟子心思:『食雖是殘食,不吃佛當棄之。可食也是一種財,佛教戒我們當為法之繼承者,不為財之繼承者。因此我不應食此殘食,繼佛之財。』於是他堅持不食,以饑渴疲羸之身,度過了一整天。
另一位佛弟子心思:『食是殘食,不吃佛當棄之。我若吃了,正可解此饑渴,安穩度日,更益於精進修行。』於是,這位佛弟子吃下了佛的那份飯。」
佛說:長夜漫漫,前一位弟子飢餓難耐,無益禪定,後一位弟子得此殘食,勇猛精進。但是,在我看來,第一位弟子才是我法之繼承者,長久少欲、知足、勤苦,並有證道之日。
第二位弟子滿足一時之私慾,得一時之安穩,實則我財之繼承者,亦是使我詬病者。
佛陀說完,即從座起,轉身進入精舍,留下一堆驚愕的佛弟子。
故事說完了。有人常斥責七葉,說故事的就要恪守本分。那好,對於當下的學佛人現狀和某某寺商業化上市就不評說了。
只請你們捫心自問一句:
誰是真正的法繼承者,你求的正法是什麼?
誰是真正的財繼承者?注意了,財不只是錢、食,更可囊括往生極樂的願望和後世的安穩喲。
——————
歡迎關注七葉君,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