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試禪心」,觀音菩薩要考驗的目標是誰?
可以肯定地說,並非豬八戒,更不是孫悟空和沙和尚,而是那位「有德還無俗」的聖僧唐長老。
而豬八戒只是誤打誤撞,強行闖進了觀音菩薩和黎山老母四聖精心布置的溫柔陷阱。四聖見事已至此,恰好借對豬八戒的一番懲戒,也對唐僧進行了一次旁敲側擊式的警告。
為什麼會有如此結論?答案盡在下文。
孫悟空的「禪心」不用試
當年的孫悟空從花果山美猴王做起,先後與獸蟲、凡人、妖魔和神仙都有過密切接觸,後來逐漸變得不可一世、膽大欺天,被佛祖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他天資聰穎,一心要求長生、得正果,並且已經有了悔罪歸正之心,情願皈依佛門,就只是脾氣暴烈了一些。至於紅塵誘惑對他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觀音菩薩對他的猴品還是相當放心的,並且對他也是格外關愛的,這一點在之後的西遊路上有很多例證。
觀音菩薩讓孫悟空加入取經隊伍,就是讓他降妖除魔、保護唐僧的。所謂禪心,觀音菩薩並沒有對他有過高的期望。
豬八戒的「禪心」不用試
豬八戒也是在紅塵中開始修行,後來功德圓滿,得以飛升上天,並被封了掌管天河八萬兵的天蓬元帥要職。
豬八戒雖修成天仙,但是他修行的道門應該是不避女色的,所以他一直色心未泯,居然在王母蟠桃會上喝醉了酒,然後闖入廣寒宮調戲嫦娥仙子,差點被玉帝殺死,最終在太白金星說情下被打落凡間投了豬胎。
即使如此教訓,八戒仍然死性不改,更加貪戀紅塵,在做豬妖期間還先後尋了卵二姐、高翠蘭做老婆。
觀音菩薩勸他皈依的時候,也只是說能讓他混個正果脫離災瘴,有個能吃飽飯的地方。
在唐僧三個徒弟中,八戒是最不情願往西天取經的,而又有如此惡劣的貪色前科,四聖根本沒必要來試他的「禪心」,因為試了也是白試。
沙僧的「禪心」不用試
沙僧本來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能經常在玉帝眼前晃悠的,即使不是美男子估計形象也差不了多少。
只是因在蟠桃會上,沙僧失手打碎了玻璃盞,就這麼一點小錯,差點就被砍了頭。多虧赤腳大仙說情,玉帝饒了他死罪,卻把他毀了容然後貶到了流沙河受苦。這還不算,還用飛劍來每七天一次往他胸膛上穿刺百十來回。
沙僧真是又冤又惱又無奈,恰在這時候遇到觀音菩薩勸他皈依,一心要脫離苦海官復原職的他,又怎麼會生出二心來?
所以,在唐僧問他留下入贅的時候,他才會那麼激動的說:「怎敢圖此富貴!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幹此欺心之事。」
也有人用陰謀論來解釋,說沙僧是玉帝或者老君等借苦肉計派來的臥底,如果那樣的話,重任在肩的沙僧更不會起異心了。
總之,關於悟空、八戒、沙僧的禪心,根本不用試。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都是半路出家,對於並沒有經過系統的佛教理論學習、只是剛剛進門、僅有了一個皈依儀式的他們來說,所謂「禪心」,他們幾乎連這個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這樣大費周折的考驗,純粹是浪費資源。
唐僧是取經大業成功的關鍵
取經之事非同小可,靈山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促成此事,勢必要「一取成功」。
但是取經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是唐僧這個打著旗號的「主帥」。
如來佛祖為什麼要安排這一場聲勢浩大的取經活動?
其一是要打通佛教東傳的通道;
其二是要度他的弟子金蟬子成佛;
其三是順便收幾個法力高強的來充實佛家隊伍。
而要做到這三點,就要讓唐僧一路跋山涉水從大唐走到靈山來,然後讓各路勢力前來爭奪唐僧肉,最終讓唐僧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成佛。
所以,孫悟空三人還都好說,唐僧絕不能有任何閃失。他的肉再好吃也不能讓任何人叨一口。而這還在其次,畢竟明著除了悟空三人,暗中還有六丁六甲四值功曹那些人貼身保護。
更關鍵的是唐僧的思想不能有任何動搖。他是取經扛旗人,他一動搖,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到那時,觀音菩薩再有通天本領也是回天乏力,取經也就宣告失敗,成了靈山一場笑話。
為什麼要試唐僧
那麼,唐僧是「得道高僧」,「佛法高深」,為什麼還要試他的禪心呢?
曾經有一首很火的流行歌曲,叫做《女人是老虎》,歌詞大意是:
老和尚在小和尚下山化齋前,嚇唬自幼上山修行的小和尚:女人是老虎,會吃人的,見到一定要離遠一點。
結果呢,小和尚下山轉了一圈回來說:「不對啊師傅,您說的這老虎不但不吃人,卻很可愛呢」。老和尚嚴肅地說:「這樣的老虎更厲害!」小和尚這才害怕:「哎呀師傅壞醋了,這老虎已經跑到我心裡來了。」
經歷過紅塵歷練的老和尚,自然是知道紅塵誘惑對佛門弟子的殺傷力,所以才苦口婆心教導小和尚:見到美女要躲得遠遠的。
但是從沒有經歷過世面的小和尚,即使他把佛經背的再熟,又怎麼會明白其中利害?
他也只能是對「女人是老虎、會吃人、很可怕」有一個概念上的了解,但終歸不知道這「女人」為什麼是老虎、她又怎麼「吃人」、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四聖試禪心中,這唐三藏法師正像歌詞中的小和尚。而黎山老母和觀音菩薩四人,則扮演了一回對小和尚不放心、尾隨考驗禪心的老和尚。
「四聖試禪心」的啟示
唐僧歷經十世輪迴,又都是自幼修行、「一點元陽未破」,雖然他對於佛法經文能夠熟記於心,但是他對於其中的精要之處卻只能有一個理論層面的理解。
因為他並沒有經歷過紅塵世故的苦難磨練,沒有經歷過痛徹心扉的絕望,所以他遠不能真正達到徹悟的境界。
正因為如此,面對黎山老母的言語誘惑,唐僧才會顯得那麼侷促和緊張,並且差一點就「從了」。
就像是戰國時候的趙括、三國時候的馬謖,雖然熟讀兵書戰策,講起排兵布陣來頭頭是道,但是沒有經歷過戰場血與火的洗禮,真正臨場對敵,卻少隨機應變的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理論,最終以慘敗收場。
所以,教科書上的理論即使再科學再正確,也要結合實際來加以融會貫通,通過實踐來驗證過的知識,才能讓人真正理解並武裝自己。
而就像最近看到的關於刪減語文教科書課文的討論,真不知道我們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專家們,到底要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像這樣放在保育箱無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以後走入社會會是怎樣的情形。
唐僧內心正在激烈掙扎、禪心大動之際,豬八戒「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犧牲」避免了唐僧的出醜。黎山老母最後的簡帖「聖僧有德還無俗」、「從此靜心須改過」,其實正是在警示唐僧。
第二天見到簡帖和八戒後的唐僧,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暗叫:好險!
#孫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