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第二季非常虐,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好多人說,不帶著紙巾根本不敢打開電視。我覺得裡面最虐的,是三個關鍵人物的死。其實,影視劇中,死亡是一個很常見的鏡頭。可是三個關鍵人物相繼死去,卻是很考驗拍攝手法的。正午陽光能把三個人的死亡,都拍成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十分厲害。我們今天就來解讀一下。
蕭平章的死——英雄主義
蕭平章是最早死亡的。他的死帶有濃鬱的英雄主義色彩。
為了讓他的死亡成為一個「淚點」,導演在第一集就鋪墊了一場驚險劇情。平章因為朝中人的陰謀,糧草已斷、援軍未到。為了守住邊疆,他只好硬撐。戰場上,身中兩箭,危在旦夕。
當我們以為黃曉明這麼快就要去領盒飯時,導演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他沒有死。
我們緩了一口氣。
平章為了救平旌,身中劇毒,我們以為兩人中必須得掛一個的時候,導演又告訴我們,林奚和老堂主找到了解救他們的辦法。
當我們以為可能教主不會死了的時候。北燕送來了一個消息。然後,平章要為了邊境、為了父王、為了平旌,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還沒死,已經非常壯烈了。
後來,他強撐身體最後一口氣,遠奔前線,終於保住了大梁北境之後,倒下了。淚水在他從馬上跌落的一瞬間開始決堤。
鏡頭切換,他躺在病床上,看著父王和小雪,縱然再多不舍,也只能閉上眼睛。老王爺那一句帶著哭腔的「平章」,平旌緊趕慢趕來不及見大哥最後一面的失聲痛哭,都深深打動著我們的心。
平章出殯,平旌的那一句吶喊,長林軍的那一句吶喊,都讓我們心疼。
這還不夠。
老王爺回京,梁王病中還在為平章哭泣。他哭的不是平章,而是老王爺,他說,誰不知道平章是你的心尖,他這一去,簡直是剜心之痛啊。
聽到這一句,我再次淚崩。
第一場死亡拍到如此,已然勝過太多狗血劇。因為有鋪墊、有細節、有正面、還有反襯,可以說堪稱完美了。
但,這不是正午陽光的風格。他要非常完美。
梁王的死——親情落幕
相信看過劇的人,都對梁王臨死時的場景念念不忘。尤其是那句「哥哥」,簡直喊到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皇帝的死,這是古裝劇繞不過去的梗。
其實,《琅琊榜》第一季就有老梁王的死,可是根本沒有給場景,悄沒聲兒地,靖王就成了皇帝。
而在這部劇中,導演卻從親情的角度,描寫了梁王的死。
梁王之死最打動人的地方,應該就是找來寧王商議,如何為長林王鋪路。因為他知道,一旦他死了,必然會有人向長林王出手。他說,與其退讓,不如進一步。
於是,就有了梁王託孤的戲碼。
臨終前,長林王抱著梁王,梁王聲聲喚「哥哥」,長林王答應「臣在」。然後場景就切換到他們小時候,庭生與他,一起奔跑嬉戲。
鏡頭切換到平旌。
他鎮守邊疆,不能奔喪。只好在北境依照禮制祭祀。
總體來說,梁王之死,導演重在寫的是親情,他與長林王之間,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的兄弟情。他們幾十年來,不離不棄、從未懷疑過對方對自己的心意。
試問,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有多少親情,能做到始終如一?
所以,這一聲「哥哥」成了戳中我們淚點的關鍵武器。導演用這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皇帝的心中,並非只有君臣,還有親情。這才是一個睿智皇帝的正確之舉。
長林王的死——悲涼謝幕
長林王的死,是此劇最精彩,也是最悲涼的部分。
長林王在大殿上,面對荀白水等人的咄咄相逼,擲地有聲地說:我長林王府,絕沒有戀棧權位之人,我可以讓步,可是我要告訴小梁王的是,皇位要想做得穩,靠得不是權術。
說完,他吐血倒下。
他跟平旌交代後事:他說,一生有三幸。得遇先生教誨,得遇兩代明君,有兩個乖孩子,家庭和睦,此生足矣。他還說,衣冠,葬王陵;遺骨,歸梅嶺。
等小雪終於抱著策兒趕來見爺爺的最後一面時,聽到的只有「蕭氏庭生回家了」。
一代將軍落幕,本該是悲壯,可是導演卻硬生生加入了悲涼。
荀白水弔唁,告訴平旌,從此世上再無長林之名。老王爺尚未安陵,聽到如此消息,應該是多麼心痛。
他戎馬一生,幾度出生入死為大梁力保北境,換來的卻是如此結局,豈不悲涼?
為了渲染情緒,導演又濃墨重彩地拍攝了小梁王弔唁。只有十幾歲的小梁王,事先沒有跟任何人商議,就以國喪弔唁了長林王。他一跺腳,平旌立刻跪下施大禮以還。
平旌送還長林令,小梁王沒有收。他問平旌:你怪我嗎?
是呀,身為皇帝,有太多的迫不得已,更何況他才只是十幾歲的孩子。他有他的無可奈何,即便身為皇帝,也不能任性妄為。
長林王的謝幕,本以為會很壯烈,誰知充滿了悽涼。
平旌扶靈北上,小梁王只能在宮牆之上相送,經過的百姓自行下跪行禮。我相信,長林王泉下有知,應該欣慰。
在我看來,長林王之死,拍得最為精彩。
你是怎麼認為的,一起來聊聊吧。
我是windy天意晚晴,全網絡最會寫劇評的劇評大V,2部《琅琊榜》,寫出80多篇劇評,兩季《歡樂頌》寫出60篇劇評,《仙劍奇俠傳》劇評正在持續更新中。歡迎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