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顏開雲
銘記
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在瀏陽永和會師,合編成立紅一方面軍。自此,中央紅軍從這裡出發,成為中國共產黨當時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
追尋
中央紅軍從這裡出發,成最強主力部隊
1月7日,記者驅車90分鐘,從長沙城區來到相距約100公裡的永和鎮。
瀏陽河上遊支流大溪河貫穿集鎮,李家大屋就坐落在河畔的菊香村。這是一座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大宅子,距今200多年,現存建築面積920平方米。
「最開始佔地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有上百個房間。」菊香村黨總支書記張璋介紹,解放後因分給村民居住、改作糧食倉庫等變遷,李家大屋大半建築被拆毀。
青磚鋪就的前坪,有一座巨大的「永和會師」雕塑——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四人並肩站立,目光堅毅。身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軍旗迎風飄揚。
「第一批紅軍到達永和時天還沒有亮,為了不驚擾百姓,士兵們都睡在馬路上或屋簷下。第二天凌晨村民早起,才發現到處是紅軍。」從小,張璋就聽到老一輩人講述紅軍永和會師的故事。
那是1930年,中國革命風雲際會的歲月。
8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從文家市到達永和鎮。23日,駐守平瀏邊境的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三軍團聞訊趕來,兩軍團勝利會師。同時,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合編建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2011年,本報記者曾採訪見證此次歷史事件的黃金吾老人。黃金吾家離李家大屋僅數百米遠,會師當天,他看到到處插著紅旗,稻田裡架著槍。紅軍戰士均著軍裝,手裡拿著長槍、梭鏢或大刀。晚上,他看見毛主席站在前坪給士兵作報告,「威武得很」。
根據黨史記載,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總前委書記,朱德、彭德懷、滕代遠分別擔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副總政委。
從此,這支由幾年前不足千人上井岡山的秋收起義部隊,壯大發展成先後擁有8個軍團、20餘個軍、10萬餘人,全國最強大的紅軍主力部隊,史稱「朱毛紅軍」「中央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為黨和人民立下赫赫戰功。
傳承
力爭將李家大屋納入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區
「現在來李家大屋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基本上每天都有大巴車從瀏陽、長沙及湘贛邊縣市過來。」永和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陳香說,2019年李家大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去年8月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以來,該鎮每月接待遊客8000餘人次,同比增長30%以上。
這是一片經受了血與火洗禮的紅色熱土。永和還走出了唐亮、李貞等開國將軍以及張啟龍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了解,瀏陽將力爭在上級支持下將李家大屋納入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區,並擬在永和建設紅一方面軍成立紀念館、將軍館,整合紅色資源,打造4A級景區,用發展實績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基因。
永和曾是全國六大磷礦基地之一,鼎盛時期有兩萬餘名工人在這裡上班。因為改制,留下了不少廢棄的工業廠房。在原省磷礦廠區,有一個能容納1500名觀眾的電影院依然保存完整。
如何利用好這些工業遺產?如今,永和鎮正以紅色旅遊為切入點,準備實施老工礦區改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與相關單位開展合作,推動紅色旅遊與老工礦區旅遊融合發展,打造名副其實的紅軍小鎮、通航小鎮和電影小鎮。
曾經的礦產之鄉,也有一方秀麗山水。瀏陽河逶迤東來,株樹橋水庫、省級森林公園獅子山景區鑲嵌其間,「中國紅花檵木之鄉」「中國菊花石之鄉」是永和閃亮的名片。
「永和鎮的花木種植面積超過9000畝,年銷售收入約3億元,其中紅花檵木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永和鎮花木協會會長劉新說,全鎮有3000多人從事花木種植、銷售,其中貧困戶70多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在永福村200畝的鮮花基地,非洲菊花開正盛。基地負責人說,季季不同的時令鮮花,不僅給村裡帶來了40萬元的收入,還吸引了大批來「打卡」的遊客。
永和鎮黨委書記林申達表示,將進一步整合紅色旅遊資源和綠色產業資源,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