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三面環海,灘涂遍布,海鮮資源極為豐富。
象山瀕臨東海,介於象山港和三門港之間,海域遼闊,擁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是我國著名的漁鄉、漁港。山水清秀,魚香繞鼻,有「海鮮王國」之譽。
因為象山是一個三面環海的城市,所以這裡的海鮮產量豐富,氣候也是很明顯的海洋性氣候,因此,這裡是很多人爭相前來的度假避暑勝地。象山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如今很多地區人們為空氣品質而擔憂不同,是一個天然的氧吧,空氣清新,長期居於此地十分有助於身體健康,也因此,很多人都在此療養色身體。
石浦漁港位於寧波象山半島南端,是有600年歷史的著名漁港。
石浦古城風景秀美,有著獨特的民居建築和老街文化。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可謂「城在港上,山在城中」。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蜓曲折。無論是參觀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關帝廟,或是遊覽清末四品官員氣派的院宅「大夫第」,還是在老街的江心寺祈福,都特別有韻味。
石浦港舊稱&34;,又名荔港,呈東北西南走向,為&34;狀封閉型港灣,面積27平方公裡,水深4-33米,可泊萬艘漁船,行萬噸海輪,港內風平浪靜,是東南沿海著名的避風良港,兼漁港、商港之利,系全國四大漁港之一。
百裏海岸,千年漁鄉。象山獨特而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當地海產品產量、種類、品質的優勢,象山也因此聲名鵲起,尤其在長三角地區,象山的餐飲海鮮,已經成為繼建築業後的第二張精美名片,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而來,大快朵頤。
象山半島的海鮮,多為滬上酒店家庭餐桌上的主打小海鮮,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甬南海鮮。大黃魚、小黃魚、銀鯧、帶魚、鮐魚(青佔魚)、龍頭魚、三疣梭子蟹、蝦蛄(皮皮蝦)都是象山港野生海洋捕撈的主角,也是每年5月8日-8月1日嚴禁捕撈以及全年幼魚嚴禁捕撈的重點保護對象。其它的貝殼類螺類海產品,例如蟶子、香螺、小蟹,自己在海邊灘涂泥裡挖挖,更是數不勝數。
象山海鮮走俏市場,名聲在外的象山建築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象山人憑藉一把泥刀闖蕩世界,逐漸成為全國聞名的「建築之鄉」。龐大的建築大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象山海鮮也緊隨其後在上海遍地開花。
如今在上海,經營象山海鮮的餐飲店家有好幾十家,大多以中、低檔的大眾消費為主,而最富盛名的要數豐收日、宏通海鮮坊、漁翁海鮮城以及黃山賓館等。為保證象山海鮮的最大特點———鮮嫩,滬、杭、甬專門有餐飲海鮮貨源專車運送,逐漸形成一支鮮活魚類企業自備專用車採購隊伍,保障了三地的象山海鮮餐飲酒店的海鮮鮮度和用量。
傳說是「象山人怕再這麼下去石浦的海鮮都要被上海人吃光了」,先不論這個說法的真假,但足以見得上海人民對於象山海鮮的熱衷是打心眼裡的喜歡。
象山飲食的悖逆現象不過是象山雜糅文化的一體兩面。從地理位置來說,象山飲食恰是吳越文化和閔甌文化的碰撞,而長期隸屬寧波,使象山文化整體趨向於寧波。
很長時期,象山偏居寧波南邊的一隅,雖有浙江最長的海岸線,無奈山高水長,人文歷史相對比較封閉,反映在飲食上,形成了獨特且繁雜的飲食特色。
象山海鮮,一如其他東海沿岸漁家做飯的習慣,由於食材特別新鮮只要有蔥姜就行了,料酒及其他作料有時都可以忽略不計。常採用的烹製方法有蔥油、清蒸、紅燒、油炸、面託,後來又有了爆炒、鹽焗、鐵板等等。
先洗淨帶魚(一般夠新鮮的錚亮魚鱗不用刮去),切塊晾乾,下油鍋煎炸半熟瀝乾備用。白蘿蔔一個,清洗加工切成小條狀,另起油鍋(少量油)煸炒,倒入帶魚,加蔥姜料酒、生抽老抽、鹽和砂糖,再入稍多淨水一起煮沸兩三分鐘起鍋。切記不能多翻炒,這樣帶魚和蘿蔔各為滋味、相得益彰(小秘密:蘿蔔比帶魚還要好吃哦)。
白昌俗稱鯧魚,浙江人叫它叉片魚或者車片魚,不同於鯿魚(一般出產於長江及湖泊等的淡水魚,以武昌鯿魚較為出名),前者是海鮮,後者是湖鮮或江鮮。先將購得鯧魚內外洗淨,比較大的要在其兩面斜向劃上幾刀可以更加入味,放入盤中,加蔥姜料酒、鹽和生抽、些許沙糖,也可以放上幾片火腿肉,加入一些肉湯就可以蒸了,一般隔水大火五到八分鐘即可。鯧魚也可紅燒、爆鹽、煎炸等,一樣鮮美可口。
算是浙系寧波菜(以海鮮魚蝦為主)的小團圓。熗蟹做法可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第一,選購的梭子蟹一定是鮮活飽滿的,第二,所用的白酒不一定名貴但度數要高。將蟹洗淨加工成塊狀裝入盛酒的罐中密封數小時即可食用,一般不加任何調味佐料。早上頭熗蟹過泡飯,打耳光都不肯放啦!
瀨尿蝦,也稱皮皮蝦,可以清蒸、白煮、油炸等,也算是海鮮中較有特色的一個品種,但是吃起來比較費勁,尤其是它的外殼比較堅硬又有尖尖角角很容易劃傷手和嘴,感覺是又愛又恨啊!
椒鹽皮皮蝦:先要把活蝦清洗乾淨,然後放入熱水中氽一下(要入鍋即出),在蝦身上撒上少量生粉。另起鍋,加入適量色拉油,當油達到八成熱的時候,把皮皮蝦入鍋,等到皮皮蝦呈現表皮呈紅白色的狀態,便可起鍋。鍋裡留底油,燒熱後倒入尖椒末和蒜末炒香。然後把炸好的蝦再入鍋中,同時撒上適量椒鹽,翻炒幾下,即可出鍋裝盤,最後切一些青蔥末撒在蝦身上,椒鹽皮皮蝦就好了。
梅童,常常會混同於梅魚(也稱梅子魚)和小黃魚,去菜市場買時要稍加留意。烹製前要先破肚去除內臟,然後去魚鱗洗淨晾乾。將魚放入盛器,再放準備好的蔥薑末、胡椒粉和料酒稍加醃製,麵粉加適量小蘇打、加水加鹽和沙塘還有料酒,拌勻至糊狀。將醃製後的梅童放入麵粉中兩面浸透待油鍋油溫中高就可以一條條下鍋煎了,面拖的做法要求大油鍋(其實適量即可),煎炸時一下子不能放多以避免粘在一起,兩面金黃基本成型就可以起鍋瀝油隨後裝盆就行了。
梅童也可以清蒸的方法,洗淨後加上料酒、鹽和少許砂糖、還有生抽或李錦記醬油也可,再淋上一點色拉油,原汁原味。這樣既就保留了它肉質細嫩的口感,同時也可品嘗到它鹹中微甜的原生鮮味,非常好吃,就是要有耐心注意細小魚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