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2020-12-16 蜀黍趣觀史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解答一下吧。

「詩仙」李白,一生愛月

說起李白我們一定不陌生,唐朝時期在詩詞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稱為第一,有著不少的粉絲,正是因為他的浪漫與灑脫。他的頭號粉絲曾經作詩誇讚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可以看出李白的才氣十分的高,而且特別的愛喝酒「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灑脫的,這樣一位仙人表達自己的主要事物除了酒,便是月亮了。

李白愛月是從小產生的,那篇「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就是最好的證明全詩簡單易懂,不僅僅表達了少年的天真,也體現了李白小時便對月亮的無限好奇,這份好奇也是不停的陪伴著李白的成長的。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月亮就特別的常見。

在《月下獨酌》中月亮是陪伴李白飲酒的好友,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美好環境裡沒有人陪自己喝酒,這時我們的詩仙就「舉杯邀明月」,結果得到了「對影成三人」的回應;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是李白的回憶與期盼「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在《子夜吳歌秋歌》中月亮是李白表達對待戰爭的無奈,也是用月幫人們表達對出徵丈夫的擔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在原本寂靜的夜晚,家家戶戶卻傳來做衣服的聲音,妻子對待丈夫的細膩關心,在月光裡顯得更加溫柔。

還有很多詩,儘管有些已經失傳,但單從流傳下來的我們就能感覺到月亮對於李白的非凡意義。甚至李白的離世也是因為月亮,很多人認為,李白是因為醉酒後在船上撈月,才意外落水失去了生命。要真是這樣的話,那李白真的是愛了一輩子的月亮。

中秋佳節,興盛於宋

看到這裡你會說那他這樣愛月亮在中秋這個專門賞月的節日裡寫下《靜夜思》也是正常的呀,可是咱們有史料記載呀,這很像描寫中秋月亮的《靜夜思》並不是寫在中秋的。根據《全唐詩》對此詩的介紹,就能發現這首詩創作於726年九月十五日,而並非八月十五中秋節。

而且不單如此李白如今流傳下來的所有描寫月亮的詩沒有一篇是在中秋節寫的。

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不是因為李白不喜歡在中秋寫詩,而是在唐朝前期,中秋還不流行。我們都知道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節日的產生也是如此。中秋節源於古代祭祀,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需要靠老天吃飯,在每年秋季豐收的時候,就會祭祀上天保佑一年的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不斷的延續,從統治者傳到普通百姓,再逐漸確定日子形成節日,根據史料唐朝的中秋沒有完全的形成,尤其在前期。直到宋朝中秋節才完全的形成體系,而這時的中秋也是以祭祀為主,賞月為輔的。

中秋的月亮詩有很多

中秋佳節後世還是賞月的,畢竟八月十五的月亮是真的圓。在形成傳統後相應的好詩也就有不少,這裡我們來欣賞一些。

首先是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兩首》中與《靜夜思》有著同工之處的兩句詩它們是:「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不得不說杜甫對待李白的知己之情有些愛屋及烏了,對待月亮杜甫也是十分喜歡的;晏殊在《中秋月》中也是貼切的表達了自己望月思鄉的感情「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可見宋朝的中秋節韻味確實較唐朝提高了很多,獨居異鄉的人,在佳節時總是憂愁的;自然還有我們大家都特別熟悉的蘇東坡那篇《水調歌頭》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道盡了自己對弟弟的思念,同樣也看明白了世間萬物離合的真諦,千古流傳。

傳承經典,復興文化

在這裡我們欣賞了很多詩詞,都是關於月亮的,細細品來,你會發現,千百年來人們仰望的月亮被授予了很多不同的樣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世間萬物在更替中總會留下些東西,值得我們回味。

回到最初的那首《靜夜思》,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一個字你不認識,但是如今的你讀起來還和最初時讀起來的感覺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吧,就連你這一遍和下一遍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中國詩詞的美,我們前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提倡文化復興,加大中小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數量,很多國風產品進入大眾的視野,漢服文化的興起……這些事情都是為了保持著我們中華民族與別的名族不同的東西,都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傳統,讓中國文化,繼續閃閃發光,溫暖人們的內心。

結語:

李白一生愛月,跨越歷史的,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美麗的詩,讓我們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可以在閒暇時讀一讀、品一品,那些我們驕傲的文化我們應該守護,然后豐富傳承,讓世界上別的國家來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於中秋佳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也應該守護,韓國在端午節申遺後多次想要申請中秋,我們應該反思,明明是咱們的文化為什麼會在別的國家這般的被寶貝,然後改正不足,進一步發展提高。品味傳統之美,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相關焦點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一生愛月的李白,為何從不寫中秋詩?《靜夜思》真的是寫中秋嗎?
    「得見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的境界,正所謂是「世間安得月,不負如來不負卿」。一生獨愛月的詩仙李白一杯酒腸下肚,一摹所見之景,一吟對月亮的情有獨鍾,卻從未收入中秋載體之中。提到詠月詩,那千古之絕唱的《靜夜思》總是屢見不鮮的出現在讀者的口中。此首經典之作每到中秋佳節就會被眾人所吟誦,然,《靜夜思》真的是中秋詩嗎?
  • 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唱,僅20字一到中秋就被吟誦,寫的卻並非是中秋
    在詠月這件事上,李白一出,誰與爭鋒。余光中先生曾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雖然旨在道出詩仙的浪漫,但卻也說出了李白一生的月亮情結。李白平生共存詩作千首,與月亮有關不下幾十首,光是經典之作就有不下十首。
  • 李白生平詩作上千首,和月亮有關的幾十首,但為何從不寫中秋詩?
    小時候,月亮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年美好;長大後,月亮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傷感寂寞。不過要說起李白詠月知名度最高的詩作,那麼就不得不提《靜夜思》,這是一首讓人無法忽視的經典之作,但凡有人提起詠月詩,可能大家就會首先想到它。尤其是當中秋佳節的時候,大家就會把這首詩拿出來吟誦,不過李白寫這首詩真的是為了描寫中秋節嗎?
  • 李白最有名的一首詩,10字傳千年,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寫的是中秋
    李白最有名的一首詩,10字傳千年,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寫的是中秋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佳節這四個是中國最重要最傳統的節日,而中秋佳節更是中國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最傳統的方式,數十載漂泊在外打拼的遊子們寄託自己的思念給月亮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當然宋詞之中,小編認為寫的最好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著首宋詞,可唱可吟,唱則餘音繞梁、婉轉悠揚,吟則對仗工整,朗朗上口,不可謂不經典。但是在千萬首唐詩之中,也有可以與《水調歌頭》媲美的詩句,這首詩,就連垂髫小兒和老人們都能背誦,可見這首詩影響之深遠,它是描寫中秋的,只不過它的意境太優美,使人忘記了它原本的意境。
  • 史上家喻戶曉的一首中秋詩,你肯定知道,但鮮有人知道它寫中秋的
    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   這些詩人都是憑藉著自己對詩歌體裁的掌握,能夠揮灑自如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當他們一旦遇到了什麼開心的或者不如意的事情,他們就會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對於詩歌來說,它們可能是短短幾個句子,或者是長篇大論都有可能。但不管怎麼說,詩歌總能通過寥寥數語。就能道出一個奧妙無窮的意境,一種場景,一種心情,可見詩歌的魅力無窮。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在這個天下共鳴的月圓之夜,你可能見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的置身事外之嘆;也可能見過「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似對月亮的指責;或許又見過「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的心如刀割。然而若要問唐詩宋詞一曲和,誰是最美佼佼者?你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 極度落寞之際,李白寫了靜夜思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一代詩仙,其人愛好舞劍,仗義任俠、放蕩不羈;其詩豪邁雄闊、想像豐富,詩風浪漫灑脫。給人的感覺就是李白一生似乎都過得非常灑脫,既不缺酒肉,也不差錢財似的。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其實也未必竟然。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當然宋詞之中,小編認為寫的最好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著首宋詞,可唱可吟,唱則餘音繞梁、婉轉悠揚,吟則對仗工整,朗朗上口,不可謂不經典。但是在千萬首唐詩之中,也有可以與《水調歌頭》媲美的詩句,這首詩,就連垂髫小兒和老人們都能背誦,可見這首詩影響之深遠,它是描寫中秋的,只不過它的意境太優美,使人忘記了它原本的意境。
  • 中秋伴月靜夜思,楊純/文
    只是可惜了那些前輩們為我們所留存的文學與經典,它們亦如行雲流水,只去不回。秋風滑過,心頭又是微微一顫。其實,這感覺就如浮躁的淺閱讀給人帶來的感覺,只有表面上的滿足與享受,只是一時的輕鬆與有趣,既沒有深入的思考,也沒有精細的琢磨。淺閱讀亦如現代生活中的便捷快餐,隨處可見,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快、多、大,而忘記了文化在運用過程中的享受,忘記了健康需要的營養物質。
  • 有味:李白《靜夜思》藏了千古秘密
    回顧李白詩作生涯,假如把《靜夜思》這首詩剔除出詩史,這絲毫不影響李白在詩歌史佔據的「詩仙」高位。但是細想下來,李白確實是憑藉著《靜夜思》走進華夏的千家萬戶及後人的心臟肺腑,中國人最樸素的生活體驗被李白用簡短的二十個字寫盡寫全。
  • 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但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但不知它寫的是中秋!八月十五談月亮,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從小到大,大家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亮。大概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的詩人們總是能夠在喝酒的時候創作出流傳千古的詩文,而且李白是一位十分厲害的酒仙月圓之夜,在你的心裡,哪一首試最與你心裡遙相呼應?在古代眾多描寫中秋節月亮的詩詞中,其實有一首詩眾人皆知,但是卻因為它太出名了,都讓人給忘掉了它是描寫中秋的故事了,忘掉了它的本質。
  • 《靜夜思》並非李白所寫,那李白寫的原句是啥?為啥不讓我們背
    還記得兒時最先背會的那首兒詩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儘管是離開校園幾年的社會人士,若是再在他們面前提到這首詩,他們必定也會十分流暢一字不落地背出來。而這首詩,我們都認為是詩仙李白所寫,其實並非如此。
  • 一首適合在中秋讀的詩,開篇10字帶你找回童年的記憶,詩仙夠浪漫
    中秋到,一輪明月,寄託了中國人關於思鄉懷人的種種情結。但當大人們意味深長地吟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孩子們卻並不一定能懂。這個時候,或許李白的這首浪漫之作,才是真正適合在中秋與全家一起品讀的文字。
  • 李白的《靜夜思》耳熟能詳,為何稱為是「李白的月光」?
    李白的《靜夜思》耳熟能詳,為何稱為是「李白的月光」?在北大聽課時,國學大師程鬱綴先生說,望月思鄉是歷代文人騷客藝術表達的永恆主題,也是遊子們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在有關這一主題的詩詞歌賦中,最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當屬詩仙李白的《靜夜思》。程先生說,作為中國人,如果連這首詩都不能熟背,活該打屁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對嗎?細解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今天在原來回答的基礎上再做一些補充。除了解釋為什麼這首詩不符合格律外,把《唐詩三百首》裡的29首五言絕句作了分類,有助於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這本書。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詩,倒著也能背誦,很多人爭論這不是在寫中秋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詩,倒著也能背誦,很多人爭論這不是在寫中秋如果說用一首詩詞來描繪中秋佳節,大多數人想到的一定是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因為這首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被譜成了曲子,大街小巷的開始吟唱,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詩
  • 中秋第一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借用還是超越李白[原創]
    因此,中秋月自古以來成為詩人文豪吟頌謳歌的對象,通過對圓月的寄情抒懷,以表達心中對美好嚮往的追求與渴望;說到吟月賦詩,人們馬上聯想到詩仙李白,以明月頌吟入詩,寫了大量名詩佳句;李白之外,還有更多的文豪詩人歌詠中秋明月,但最卓越出眾的,應為宋代偉大的文學家
  • 李白《靜夜思》是絕句嗎?為何不符合格律詩平仄要求?
    最近看到有文友提問: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對此,六甲番人覺得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然後在討論《靜夜思》的平仄問題。蘅塘退士離我們不到300年,卻離李白超過1000年,所以不能以唐三百作為依據,實際上,李白的《靜夜思》無法確定是否絕句,更有可能是五言古體詩。2、古體詩對平仄有要求嗎?古體詩是指初唐近體詩(格律詩)出現之前的各種詩歌體裁,和格律詩不同的是,古體詩一般只要求押韻,平仄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