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風霜上學,頭髮、眉毛被風霜沾成雪白,身後的同學對著他的「冰花」造型大笑……1月9日,雲南昭通市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三年級學生王福滿因一張特殊的上學照走紅網絡,也讓眾多網友直喊「心疼」。面對媒體的採訪,王福滿表示,「上學冷,但不辛苦!」(1月10日 澎湃新聞)
看到這張照片,相信大多數人心裡很不是滋味,一種令人心痛的貧窮與艱辛以最直觀的影像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對不少人而言,可以說突破了他們平日對貧窮艱辛的認知和想像。頭頂的霜花、單薄的衣物、崎嶇的山路,這些要素,足以說明一個8歲的孩子求學之路的艱辛,同時我們也毫不意外地看到了意料之中的一個貧窮困頓的家庭: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在外打工且收入微薄、奶奶體弱多病。這些情節帶著似曾相識的色彩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不同的只是事件中的個體。
個體事件總免不了衍生出社會性話題,「冰花男孩」顯然是農村尤其是貧困邊遠地區孩子們生活、求學現狀的一個縮影。2017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農村學校學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無人照料的留守狀態學生佔近三成。為此,民政部專門強調,「無監護兒童父母外出務工責令返回。」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出於生存考慮,大多數農村父母不得不冒險將十幾歲甚至幾歲的孩子留在老家,因此紙面上的規定在現實窘境面前無異於一紙空談。
半大不小的孩子即便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也必須面臨生活和求學中的現實難題。有網友就表示,像「冰花男孩」這樣的孩子,在偏遠山區非常普遍,自「撤點並校」後,他們需要到離家很遠的鄉中心小學讀書,披星戴月、頭頂霜花是常事。慶幸的是,艱苦的環境讓這些孩子們變得尤其堅強,他們對困境絲毫不以為意,只希望能夠在求學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遠一些,能夠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這可能也是我們這些旁觀者唯一欣慰和高興的地方,孩子們能夠在困苦中滋生戰勝苦難的勇氣,不自沉於苦難,這就是最大的希望。
歌頌個體的苦難其實是可恥的。縱然「冰花男孩」有其勵志和奮發的一面,但終究這一個體反映出中國目前所存在的問題,譬如邊遠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條件的落後、留守兒童生活與發展存在的困境、精準扶貧力圖實現的「涓滴效應」是否見成效等等,這些都在宏觀上對中國邊遠地區的發展起著巨大影響,更是對無數個「冰花男孩」的個體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和面對的,也應是整個社會的發力方向。
據媒體報導,共青團雲南省委等部門帶領志願者,已為男孩所在學校送去首批10萬元捐款,在校學生每人領取了500元補助;一企業提供了144套保暖服和20套取暖設備,並為男孩父親安排了工作。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為個體命運的改變注入了無數可能,但拂去一個人頭上的冰雪顯然不是「最優解」,在同情聲逐漸平息之後,如果政策和制度關懷仍不能到位,那麼每一次因個體艱辛引發的唏噓都不過是一種徒呼奈何,而唯有將一系列政策與制度制定完善並付諸實施,才能讓「冰花男孩」們不再頭頂冰雪地,孤獨地在人生路上艱難前行。
■本報評論員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