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緬甸之前,朋友總是推薦我一定要去蒲甘看看佛塔,一定要去仰光看看大金塔,一定要去曼德勒看看烏本橋的日落。可是去完這些地方之後,我始終覺得這幾個地方還是過於商業氣息,畢竟它們如今已經是緬甸最網紅的景點了。
這種情緒下我去詢問了緬甸的幾個當地人,讓他們推薦幾個小眾一點的地方,於是乎一個名叫「彬烏倫」的地方,出現在我的耳中,可以說在這之前我對於這裡的印象並不深刻,甚至說並為耳聞,如果說有的話,那麼僅僅只是知道這裡有一個英國人建立的綠皮火車至今依然被使用著。
帶著這種疑惑和驚喜感,我從曼德勒乘坐班車前往彬烏倫,從曼德勒過來的班車需要翻越崇山峻岭才能抵達這裡,也或者是因為地處緬甸北部高原的緣故,因此當我來到彬烏倫的時候,明顯可以感受到這裡的氣溫低了不少。
翻開彬烏倫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是英國殖民緬甸時期的避暑勝地,或許就是因為這裡溫潤的氣候才讓這裡成了英國人享樂的地方。據說在當時,彬烏倫的地位一點也不比首都曼德勒差,可是隨著緬甸獨立後,英國人也離開了這裡。這個交通不方便的彬烏倫,漸漸的也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地方。
不過好在彬烏倫的旅遊看點其實並不算太少,完全值得為此翻越盤山公路而來。在彬烏倫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不少英國人曾經建造的歐式別墅和商鋪,如今當我走在彬烏倫主要街道的時候,這種英倫風情可謂是隨處可見。尤其是主街最熱鬧的地方,一棟有著百年歷史的鐘樓更是最為搶眼,據說是曾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賞賜給這座城市的禮物。可見能夠得到英國女王的賞賜,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地位可謂是一點也不低。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看起來不倫不類的建築群,那麼往主街的任一條小巷子進入居民區,那麼撲面而來的往往都是緬甸的風情,穿著「籠基」的當地人行走在這裡面,一棟棟簡陋的棚戶區看起來雖然有些寒酸,但是居住在裡面的人往往都很淳樸,即便是對於一個外來的遊客,也會報以微笑。
繼續沿著這條小道前行還可以看到城市中保留下來的不少宗教場所,有緬甸本土的佛教寺院,也有古老的印度教,更有曾經英國人留下來的教堂,雖然不少建築看起來都斑駁陸離,但是我相信它們依然被使用著,同樣呈現了這座城市的宗教多元性。
繼續前行大概走20分鐘,就可以看到另一個特色的建築,同樣是英國人留下來的老舊火車站,這是一個小小的火車站,是的小小的火車站。小的並沒有檢票口,沒有售票窗口,甚至沒有像樣的候車室。可是呢?就是這樣看起來小小的火車站,卻讓我覺得這是一個讓我覺得最市井生活的火車站。畢竟每天只往返一趟火車,也就是每天總共也就聽到兩次鳴笛聲,當地人幾乎並沒有把它當作火車站,反倒是像是茶餘飯後的休閒之所。
走出火車站就有一個小小的集市,和曼德勒中心市場的感覺很是相似,雖然這個早市看起來有一些簡陋,但是那一摞摞的蔬菜,一筐筐的瓜果,以及一把把的鮮花,總會讓我覺得市井氣息。這也就是彬烏倫帶給我的感覺,我喜歡這裡的煙火氣息,我喜歡這裡看起來有點糟糕的早市,我也喜歡生活艱辛卻依然微笑的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