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中後期,戰場已經擴大化,不再局限於歐洲,整個東亞和東南亞都成了軸心國的重點侵略對象。
而我國進入二戰的標誌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在此之前,中國社會處在西方列強、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以及無產階級政黨等多方政治勢力的統治之中,國內情況複雜無比。
至於我們的鄰居印度,也好不到哪去,英國自近代以來將其佔領為殖民地。雖然經歷了19世紀中期的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但並沒有完全脫離英國的殖民,只是終結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體制,本質上還是英國的全殖民地。
二戰時,英國是歐洲戰場上納粹德國最大的敵人之一,而印度作為英屬殖民地,希特勒自然要對其進行打擊。但天高皇帝遠,納粹德國出兵攻打印度顯然不太現實。於是,希特勒想到讓同為軸心國的盟友日本法西斯來幫忙。
希特勒這一步棋下的還是相當有水平的,讓日本進攻印度,一方面能拖住英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攻勢,讓自己更能騰出手來對付蘇聯,另一方面還能對歐洲戰場上的英軍形成夾擊之勢,可謂一舉兩得。而日本軍方高層也答應了希特勒的要求,集結了10萬大軍,準備前往印度。
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日本離印度雖然比德國近點,但也不算太近。主要是中間隔著中國,加上那會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發動了偷襲,捲入太平洋戰爭的美國自然也不會讓日本順利通過馬六甲海峽。所以,10萬日軍如何運送到印度,讓日軍高層犯了難。
終於,1943年,在二戰臨近結束的時候,日本還是決定硬著頭皮從緬甸戰場上通過陸路往印度行軍。這一年,日軍司令官牟田口廉帶著這10萬日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同時,為了解決路途遙遠的糧草問題,日軍決定效仿古代成吉思汗,用牛羊等家畜來馱運糧草,對這場仗,日軍可謂勢在必得。
而日軍能否攻克印度,對整個二戰戰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希特勒和日本高層都很重視這場戰爭,甚至不惜給士兵配備上最好的武器。
然而,由於印度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境內相當多的原始森林,日軍在行軍時遇到了相當大的麻煩,很多士兵在熱帶雨林裡感染了瘴氣,患病不起,甚至永久地倒下了,那些運送糧草的牛羊,也因感染了瘧疾不能吃了,整個隊伍的補給和士氣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再加上印度本土的英軍以及在緬甸戰場上的中國遠徵軍和美軍的集體阻擊,牟田口廉率領的10萬日軍可謂是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最終不但沒能拿下印度,10萬日軍被打的只剩下5萬,倉皇逃離了東南亞戰場。
此經一役後,日本再也沒敢出兵印度,一是吃足了苦頭,深感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實在騰不開手,我國國內的抗日戰爭都足以讓他們焦頭爛額的了,哪還有人手去對付印度。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奈何日本這個豬隊友,投了10萬精銳部隊進去,最後被打的只剩5萬。也難怪日本打了一仗就不打了,按這麼不經腦子,硬著頭皮的莽夫打法,就算是孫臏轉世也拿不下戰爭的勝利。而日本在印度戰場的失利,導致了希勒特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告退,差點給希特勒氣暈。
而那會的日本和德國也都已是日暮西山,泥沙俱下,別說是印度,就連正面的歐洲戰場和中國戰場也是節節敗退。果然,沒幾年,德國日本相繼投降,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