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去過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長江三峽,卻不知在重慶巫山縣還藏著一個「小三峽」,名氣雖然不大,但風景卻美得讓人流連忘返,小三峽之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自己親臨了才能觀賞到這種盛景,巫山的山山雖美,可那穿於山間如綠色飄帶般的小三峽更是清秀俊美,令人迷醉。 巫山小三峽,又叫大寧河小山峽,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城。小三峽流經之地群峰連綿,峭壁聳立,奇觀異景數不勝數,也正因如此,總有人誇讚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遊船在水面緩緩行進,只留下身後那片片漣漪,飽覽山水風光之時,不覺已來到素有小三峽門戶之稱的龍門峽。峽口處,兩岸峭壁相對,直聳雲天,峭壁之上是層層疊疊的蒼翠樹木,兩壁之間是碧水流淌。隔遠望去,峭壁傲然而立,氣勢雄偉,所謂「龍門」之勢,原來在此。而那座橫跨江面之上,連接兩岸的龍門大橋更是為龍門峽增添了一絲雄偉壯闊,磅礴大氣之意。
乘船經過龍門峽時,那種峰高谷深的感覺最為明顯。或許是因為峽道窄,所以顯得峰高;或許是峰高,所以襯得峽窄;亦或是峽窄峰高,相得益彰。總之乘船行於兩壁之間,抬頭望天,儼然一線;環顧四周,則只見奇峰異石,層巒疊翠。
在龍門峽,不僅能看到湍急的水流,險峻的峭壁,還能發現許多幽野之趣。在淺灘上拾得的三峽石,顏色各異、花紋奇特。於山坡上偶遇的猴子,調皮可愛,詩中所說的「兩岸猿聲啼不住」之景在龍門峽確實真切地存在,偶爾還能看見結對而過的飛鳥,悠閒自在,水中嬉戲的鴛鴦,恩愛無雙。
過了龍門峽,便是小三峽第二峽――巴霧峽。巴霧峽因峽中支流巴霧河而得名,是小三峽中最為神秘的一段。遊船進入巴霧峽,最直觀的感受便是那撲面而來的層層霧氣,縈繞著綿綿山峰,如仙境般散發出一種朦朧美感,令人如痴如幻。
在巴霧峽內遊玩,看向兩岸峭壁,入眼皆是嶙峋怪石,其中最為有名的要屬「觀音坐蓮臺」和「八戒拜觀音」了。完全由石頭組成,卻造型別致,形象生動,遊於其中,飽覽奇觀之餘,也不禁讓人驚訝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獨具匠心。除了形態各異的巖石,在巴霧峽內,還能看到成串成串倒掛著的鐘乳奇石,規模龐大,造型生動。
要說在巴霧峽有兩絕,奇峰異石為一絕,那麼另一絕必定是那神秘莫測的峭壁懸棺。在這山水之間,危崖峭壁之上,黑色的棺木高高懸起,有的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卻依然保存完好,抬頭仰望,那種震撼可想而知。其實,懸棺是古代巴族人的安葬風俗,他們認為先輩去世後,將其棺木懸於峭壁之上,越高則代表越尊敬逝者。因此便有了今日的巴霧懸棺之景,又因為這種懸棺色呈鐵色,也被稱為鐵棺,巴霧峽還因此得名「鐵棺峽」。「倒生鍾乳歸山馬,倚壁懸棺歲月催」,巴霧峽的神奇之景惹人驚嘆。
領略過龍門峽的雄偉壯闊和巴霧峽的神秘莫測之後,遊船緩緩來到了小三峽最長、最幽深也是最秀麗的一段峽谷―滴翠峽。 進入滴翠峽,腦子裡最先蹦出的就是「名副其實」這個詞。剛進峽口,就瞧見西岸崖壁上有一個洞穴,一股清泉從洞中冒出,沿著石壁流淌而下,在微光下,顯得格外靈動,這便是滴翠峽內有名的「水簾洞」景觀。而在不遠處的東岸崖壁上也有一泉飛流而下,叫做「天泉飛雨」。滴翠峽的「滴」便體現在此。
「翠」便更不用說了,不同於龍門峽與巴霧峽以青灰巖壁為主的景象,進入滴翠峽起,入眼的便是一片蒼翠之景,兩岸崖壁樹木繁茂,鬱鬱蔥蔥,一片生機盎然的模樣。那開得正盛的紅葉林,更是為兩岸的山峰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只見連綿的山峰呈現出或青、或紅、或紫的顏色,氤氳的水霧和朦朧的雲霧互相融合,縈繞著盛裝打扮的山峰,秀麗唯美,夢幻迷人,好似一幅巨大的油墨山水畫卷。
在滴翠峽,還能見到那依壁而建的仿古棧道,一字排開,光是在遊船上仰望,都覺得驚險刺激,行於其上,腳下是幽深的江水,手邊是陡峭的崖壁,欣賞美景之餘,更是讓人心驚膽跳。在亭廊裡駐足休息,賞紅葉、觀飛泉……不禁讓人發出「無限秀美處,最是滴翠峽」的讚嘆。
船遊觀景,薄霧縷縷,兩岸景色目不暇接,真可謂「龍門巴霧連滴翠,奇山秀水勝三峽」,看到這裡,留言告訴小編,你覺得小三峽的風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