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存在了約一千八百餘年,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也有近兩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兩大教派在各自發展的同時也有互相借鑑與融合。有很多民間的人物同時被佛教和道教吸納,被奉為神佛供後人祭拜。例如三國時期的關羽,因其忠肝義膽、義薄雲天,被佛教尊為伽藍菩薩,被道教尊為關聖帝君。更有類似《西遊記》的民間經典名著把佛道融合,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是個亦佛亦道的小說人物。
在眾多的神仙諸佛中,有很多形象比較相似,但是卻屬於不同派別的神佛,容易被人們造成誤解,本期就為大家講解觀世音菩薩與慈航道人、鬥姆元君與摩利支天的區別。
觀世音菩薩與慈航道人
觀世音菩薩又叫觀自在菩薩,民間也稱之為觀音菩薩,她救苦救難,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境時,倘若誠心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會得到菩薩的護佑。觀世音菩薩可以幻化諸相,說諸法門,在佛教的諸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是民間百姓信奉最多的一位,她在佛教中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慈航道人也稱慈航大士、圓通自在天尊。是一位慈悲的仙人,為了要普救萬民,常常千變萬化,幫助千萬的黎民脫離苦難。根據典籍據《歷代神仙通鑑》卷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道場在普陀山」。
經過研究,我們會發現觀世音菩薩與慈航道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是形象:都是面相莊嚴,慈悲的女相,同時都手持淨瓶,坐騎都為金毛犼。根據記載她們的道場都在普陀山。唯一的區別是在神佛塑像上,觀世音佛像的胸口位置有個卍字的心印,而慈航道人神像則沒有。所以有時在參觀道觀時看到慈航道人的神像會誤認為觀世音菩薩。
鬥姆元君與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菩薩為佛教護法菩薩,「摩利支」一詞在梵語中有「光明」、「陽焰」之意。佛教認為摩利支天菩薩乃是隱身和消災的保護神。藏文裡摩利支天菩薩也被稱作「光明天母」。人們只要念誦她的聖號就可以使自己脫離災難,摩利支天菩薩的咒語就可以使自己隱身躲過很多的災難。所以在武士道及忍術盛行的日本,也是崇拜摩利支天菩薩的。
鬥姆元君是道教朝鬥法科的主神,乃元始天尊之先天陰氣所化。她救苦救悲,廣發善心。「鬥」的意思是星鬥,「姆」是母親的意思,她是道教紫微大帝、勾陳大帝及北鬥諸星之母,在道教的神仙譜系裡地位極為尊貴。道教舉行祭星鬥齋醮科儀時,要首先祭祀鬥姆元君。
鬥姆元君的造像是三眼八臂、梳華精,和摩利支天在密宗裡的八臂天女造型很相像。摩利支天為天女形象,手執蓮花,頭頂寶塔,乘著一架由七頭豬或九頭豬拉的車跟著太陽奔走。鬥姆元君手中分別拿著太陽、月亮、寶鈴、金印、矛、戟等作戰兵器或法器。由於兩者的造像非常相似,所以人們也會對其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