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聞網記者 張穎
老街,融入了一座城市的靈魂。看遍世間百態,歷經人情冷暖,在漫長的時光裡熬成了城市印記。
在東昌古城東門外,走下東關橋,從驢市口往南,有條古老的商業街─—米市街。
米市街是漕運興盛時期,聊城最早的糧食集散地。然而,民國年間軍閥擾亂、日偽摧殘,米市街逐漸衰微,僅留下這個象徵昔日歷史的街名。
資料記載,米市街上舊時有多處名勝古蹟,見於史乘的主要有「海會禪院」、「太汾公所」、「三皇廟」、「忠善祠」等,但均已湮滅在時間的長河中。
(資料圖)
新中國成立後,米市街上陸續駐有粉末冶金廠、鞋廠、家具廠、縣豫劇團、二輕供銷科等企事業單位,米市街居民和駐街單位幹部職工一起,對聊城發展有過重要的貢獻。
歷史上的老街曾經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飽經風霜,甚至一度坑坑窪窪,道路難行。
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2017年聊城市對大小禮拜寺街和米市街兩個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整治與改造。
如今的米市街,平整的水泥路面替代了坑窪難行的青石板路,只有那些老房子仍然保持著最初的模樣。
不變的還有老街居民,依然在慢條斯理中度日。這大約就是一個老街該有的模樣,古樸老舊卻充滿著怡然自得的生活氣息。
窄長的巷道,老舊的民房,剝落的牆體,生鏽的銘牌,那個年代的服裝廠,從街頭到巷尾,每一塊磚瓦都是城市發展留下的烙印。
改造後的米市街變了模樣,沒有了先前頹圮的印記,曾經的滄桑成為回憶,似乎少了那麼點感覺,但卻更多了一分從容,留下的是那種歷經歲月變遷始終安靜怡然的老街味道。
在人們心目中,米市街還是那條老街,還是聊城人記憶中最有人情味、滿是市井生活氣息的米市街。
來源:聊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