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11日,第一屆中國近代史全國青年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史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承辦。來自全國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百名青年學者與會,二十餘位學界前輩蒞臨指導,參會論文達八十八篇。
大會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南京大學校長助理範從來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朱慶葆教授、參會青年學者代表瞿駿教授分别致辭。王建朗研究員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本次會議的舉辦背景和會議論文的遴選過程。他指出,此次論壇是中國史學會在每五年一次的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之外,分學科舉辦的首次全國青年高峰論壇。徵文啟事發出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青年教研人員、博士後、博碩士甚至本科生的投稿共二百餘篇。八十八篇論文經盲評脫穎而出,入選論壇。會議從主持到評論皆由青年學者擔任。王建朗研究員對南京大學承辦此次會議表示感謝,他回顧了三十年前在南京兩次參加中華民國史學術研討會的經歷,表達了期待與會青年學者未來成為近代史研究中堅力量的美好願望。範從來教授簡要回溯了自1840年以來的南京歷史、南京大學校史以及南大歷史研究的傳統,表達了校方對舉辦此次近代史青年論壇的高度重視。朱慶葆教授介紹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的發展歷程、治學理念和推動機制。瞿駿教授從「青年」、「高峰」、「論壇」三個關鍵詞入手闡發此次會議對青年學者交流成果、啟迪思想、提升學問的重大意義。
討論分三組、二十一場進行。第一組圍繞近代政治、軍事、外交展開探討,共四十篇,在三組中篇數最多、題涉最廣。其中的十二篇論文或聚焦於晚清的中樞朝局、地方行政、軍制改革、對外政策,如道光末年陋規整頓、宣統初年禮節紛爭、己亥建儲前後的派別對立、庚辛國變的中樞動蕩、團練模式的演變、對朝政策的變化軌跡等;或從籤訂新約、因應使團、操控輿論的角度探討世紀之交日本對華之種種。另外二十八篇論文將目光投向民國時期。部分論文深入國民政府黨派、政治及軍事的不同層面,或縱覽民眾制度、社團建構、軍馬機制、國防建設,或以地方個案為中心探討央地之間的政治博弈以及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抗戰史專題研究深入,既有1935年國民政府因應華北自治運動等全局性的研究,也有對具體人物和具體事件的微觀考察,例如胡宗南與第七分校的關係、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中共幹部汪大銘的作戰與生活、汪偽的宣傳活動、偽軍的糧食問題等。關注民國外交的學者通過比勘不同語種的檔案文獻拓展出中英、中日關係的新議題,例如基於日文史料考察第二次直奉戰爭、利用英國檔案考察英國視域中的國聯調查團等。此外,還有關於北洋政府經濟、外交及邊疆問題的探討,以及以個體、群體或事件為切入點對戰時香港和臺灣歷史的回顧。本組論文材料豐富,選題新穎,分場討論深入而熱烈。
第二組論文圍繞近代經濟與社會展開,共十六篇。其中的三篇論文從上海開埠初期的遠洋貿易、戰後國民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基層經濟管控等方面探討近代初期及國民政府時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六篇論文從多個側面考察中共不同時期的經濟建設方式,如蘇區對上海中共中央的資助、陝甘寧食鹽走私與緝私、冀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開灤煤礦代管、大型鋼鐵企業接管等。社會群體和特殊事件也成為考察晚清民國社會風俗與民眾生活的重要切入點,探討的主要問題有清代鄉村男風、警察介入非刑事性自殺事件等。城市空間的變遷、城鄉流動以及鄉村群體這一議題包括對日偽時期北平坊裡制度、北京公共運輸與城市空間、四川士紳權勢與地方秩序等的考察。本組篇數雖然不多,但分析細緻,討論十分熱烈。
第三組的二十八篇論文圍繞相對開闊的思想和文化議題展開,涉及學術思想、制度轉型、觀念傳播、知識分子、女性生存境遇等內容。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探討西學傳播引發的學術思想上之大動蕩,如考察晚清知識界對《埃及近世史》的迥異解讀、新政以前漢語對西方內閣的認知、戊戌變法前康有為的思想演變、西洋曆法與國民時間觀念、政治文化轉型與民國對清代歷史記憶的關係、現代國家形成中的新觀念、清末知識分子的爭議和立場等問題。第二,探討在傳統思想和現代思想相互激蕩中產生的新觀念。如對《大清律例》中法律觀念、「容忍政治」觀念、「大我、小我」觀念、法西斯觀念、階級觀念等的分析。第三,描繪知識分子在動蕩時代的變化及影響,如探討民粹主義與清代滅亡的關係、錢穆對五四運動的思考、大學教師群體的眾生相、青年對烈士的塑造和傳播、五四時期家庭革命中的個體訴求、根據地婦女解放對社會的改變等。本組論文選題新穎、視野開闊,或以新視角詮釋傳統議題,或以新史料開拓新議題,在論證的過程展現出縝密的史學功底。
大會閉幕式於11月11日下午召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處處長杜繼東研究員主持。他認為眾多近代史學界青年才俊濟濟一堂,恰若當年經濟學界的莫幹山會議。中山大學歷史系李欣榮副教授、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柳德軍副教授、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段煉副教授分別作小組總結髮言。《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研究員作會議總結。他首先肯定了此次會議的成果,指出參會論文覆蓋廣泛、結構完整、題材豐富、論據充分、論證嚴謹,貫穿著實證科學的精神。他贊同杜繼東研究員的看法,認為這是一次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會議,將會載入近代史學科發展的史冊。他指出,此次會議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應當發揮繼往開來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和歷史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提供了歷史學發展的契機。我們應當堅持唯物史觀,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真學習、領會習總書記關於歷史的重要論述,把深刻論斷貫徹到具體的歷史研究中去,注重實證的同時更要做有思想的歷史研究。在未來的四十年中,我們應該為歷史研究增添思想的色彩和內質,在「學」的基礎上增加「識」的分量。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致閉幕辭。最後,王建朗研究員宣布會議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