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重大發現
麗江市玉龍縣大具中學在重建球場時戳視頻
看看考古專家都挖出了點啥
▼
「大具中學足球場在重建時,發現地面裸露出一些石棺,感覺不太對勁。」
今年6月,麗江市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接到當地村民的上報之後,馬上趕到大具鄉進行實地調勘、向周邊村民了解情況,經過初步的現場查看發現,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幾方石棺,極有可能有約3000平方米的石棺墓葬密集分布於該球場內。
經過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逐級上報審批,在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覆後,近日,開始對石棺墓群進行規範、系統的清理保護。
「由於墓葬群地處沙地,土層瀝水性能好,故而棺內人骨保存比較完好。」作為此次考古發掘的領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雲南文化名家、國家科技部在庫專家閔銳表示,此次在大具鄉頭臺村委會為都小組發現的墓群墓葬類型多樣,有長方形、圓形、不規則形豎穴土坑和石棺墓4種墓葬類型。
閔銳表示,一個墓坑裡分層埋葬是這個墓地的特點,且每一層有1至2具一次葬遺骸,在其周邊放置有多個二次葬遺骨,這種葬俗在雲南是首次發現。令人驚奇的是,不少石棺中有多具人骨,其中在一個墓坑裡最多的有4層葬,如12號墓葬,墓坑裡的頭骨數量多達19個,但是否是作為殉葬或是二次葬,以及其與墓主人的關係還在進一步確認當中。
12號墓葬的分層埋葬
在麗江市、玉龍縣文物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下,閔銳帶領的研究團隊正井然有序的對考古現場進行發掘修復。據現場考古人員介紹,為都墓葬每層都有隨葬品,多為單、雙耳陶罐、石刀、石斧等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少量飾珠、手鐲、貝類等,但多出現於小孩的石棺當中。「這些對於探查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葬俗都有著很高價值。」閔銳表示,「曾經也參與發掘過雲南許多類似的墓葬群,但像這樣類型的在雲南考古史上較為罕見,墓葬的緊密排列、獨特的葬俗方式以及出土的隨葬品都對於進一步研究金沙江河谷地區的文化序列以及古代民族的遷徙交流、生活習慣和葬俗禮儀非常重要。」
「現場發掘完成後的古物、人骨將第一時間被帶到研究所進行鑑定化驗,最大程度減小古物出土後因氧化造成的損壞,也將有利於後續資料的有序整理。」來自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體質人類學的趙東月博士在實驗室裡負責對出土的古物、人骨進行鑑定和修復工作,她表示現場發掘與修復鑑定工作同時進行,也是此次為都古墓發掘的又一亮點。
「考古不僅僅一門學科的單打獨鬥,而是多學科的通力協作、融會貫通。」閔銳說,此次為都古墓考古發掘,不同於傳統考古作業的紙筆測繪,無人機航拍、RTK測量、三維建模等數位化技術被廣泛運用於此次考古工作當中。
此次大具鄉為都村墓葬是玉龍縣第一次主動進行的考古挖掘,初步判斷墓地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現有面積為2500平方米,是近年在麗江金沙江河谷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發掘,填補了該區域大型墓葬群考古發掘的空白。
陶紡輪
海貝
石飾珠
銅項飾
此次出土的房址,有長方形和方形各一座,初步判斷為杆欄式房址。遺蹟還有灰坑,其中4號灰坑為袋形坑,口部最大徑約2.3米,底部最大徑約4米,坑裡出土數量較多的陶片、石器、大的紅燒土塊、動物骨和一個人頭骨。
4號灰坑
石器
紅燒土塊
目前,發掘工作仍在緊張有序進行中,經過考古人員的研究分析,許多未解之謎也會慢慢浮出水面,後續我們也將會繼續跟進報導。
2019年1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數座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7日,經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確定,此次發掘共發現13處墓葬、1口水井,其中東漢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這也並非是中山大學第一次發現古墓。據記載,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報》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內發現一處西漢時代墓葬;同年11月,《中山大學》記錄,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區東區原高崗球場發掘出一座東漢磚室墓葬;1981年4月,中山大學東南區電教大學施工工地發現東漢時期墓葬一座。2017年6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園內一建築工地裡發現了一座古墓,雖然這座古墓除了磚頭,還沒有出土任何有價值的文物,但學生們還是表示很激動!因為這一消息,代表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順利成為高校古墓協會的新會員。這也讓西安建大的學生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在被壓抑了這麼多年後,終於可以大聲地告訴全世界:我們真的是西安的大學!看,我們學校有古墓!西安郵電大學古墓出土文物
西安很多高校裡都有古代的墳墓,但是要論古墓數量之多,古墓分布之密集,西安郵電大學,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裡墓地從東周到唐代皆有,可以說是西安高校裡真正的「古墓派」!2001年,西安郵電大學在長安區茅坡徵地1000畝,建設新校區。建設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區域發現了戰國、秦、漢、唐代古墓葬600多座,其中80%以上都是秦墓。強烈建議西安郵電大學開設戰國至唐代史專業,帶上學生把600多座墓葬刷一遍,這段歷史妥妥的沒問題。要論墓葬級別,位於西安財經大學新校區的秦墓無疑是最高的。這座墓是迄今已發掘的「中國第二大墓葬」,也是最大的具有四條墓道的墓葬。俯瞰西安財大秦墓
2004年,為配合西安財經大學新校區建設,陝西的考古人員在長安區神禾塬一帶發現了一座大型秦墓。雖然墓葬被盜嚴重,但一件「六馬鞍車」的出現,還是讓考古專家興奮不已。財院秦墓出土的「天子駕六」
那麼它的主人是誰?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考古專家將目標鎖定在了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身上。一是財大秦墓的位置和史記中「(夏太后)獨葬於杜東」的記載相符,二是作為秦始皇祖母的墓,完全可能享受天子的待遇。根據已公布的資料顯示,西安地區目前只發現了三座漢代壁畫墓,其中兩座位於高校中,一座1987年發現於西安交通大學,另一座2004年發現於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漢墓壁畫的色彩異常的豔麗,甚至超過了唐代的壁畫。西安交大漢墓的壁畫中,則保留了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在那個年代,中國人算命是看星宿的。因為有壁畫,可以推斷這兩座漢墓的主人,地位一定非常的高。但由於漢代沒有墓志銘,所以理工大漢墓的主人,至今無法確定。至於交大漢墓的主人,根據各種史料相互佐證,極有可能是漢宣帝時期的御史大夫蕭望之,相當於今日的「紀委書記」。在西安陝西師大老校區,有一座比北京天壇更古老的天壇,隋唐時代在這座天壇舉行過祭天的儀式。這裡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是全國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早於清代的圜丘遺址,是一個曠世無比的歷史遺蹟。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們就是在這裡一步步登上壇頂。他們自稱是天的兒子,對上天無比尊敬和崇拜。唐代,以天壇為中心,方圓150米左右的範圍內都不允許有任何建築存在,故而皇帝站在壇頂,長安城和關中沃野盡收眼底。在「昊天上帝」的牌位前,皇帝奉上祭品,手捧為上天獻納的玉璧,為國家的康泰繁榮祭天祈福。2019年5月31日,一則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視頻中顯示,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施工地挖出了古墓。據悉,該墓發掘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大樓東側。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此次考古發掘是按計劃進行的,除了骸骨外還有銅錢等物品被發現。這次共發現了87座明清墓,還有5座漢墓。當然,
挖出過古墓的高校還不止這些,
你也是「古墓派」學子嗎?
快說說學校挖出過啥寶貝!
來源:玉龍縣融媒體中心、都市時報、春城晚報、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閔銳)、玉龍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青春北京、北晚新視覺、昆明信息港
您的在看,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