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羅湖口岸:昔日唯一「南大門」 蝶變口岸經濟帶

2020-12-12 金羊網

深圳羅湖口岸:昔日唯一「南大門」 蝶變口岸經濟帶

羊城晚報  作者:林園 宋毅  2018-08-13

  深圳羅湖口岸被譽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半個多世紀來見證對外開放擴大、粵港互聯互通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 宋毅

  位於深圳市羅湖區人民南路的羅湖口岸,是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經中央批准,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口岸聯檢大樓於1984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1985年6月14日竣工啟用。

  目前,羅湖口岸出入境驗證通道共187條,每天運行17.5小時,日通關能力達40萬人次,2017年日均旅客流量約22.4萬人次,是我國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陸路口岸之一。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由一座雙層人行橋和一座鐵路橋相連,對於聯通香港與內地、促進粵港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羅湖口岸蝶變在即,與文錦渡、蓮塘口岸相串聯,在85萬平方米土地上布局的「口岸經濟帶」藍圖正日益清晰。

  威水史

  深圳最早口岸 全國率先聯檢

如今的羅湖口岸日均通關逾20萬人次 圖/羊城晚報記者王磊 攝

  羅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可追溯至20世紀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羅湖鐵路橋開始興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橋,香港與內地交往加快。彼時,作為內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鐵路大動脈,羅湖橋是中國對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把標尺。1950年7月1日,經中央批准,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羅湖橋成為新中國唯一的「南大門」,不僅見證了深圳河兩岸的風雨滄桑,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大潮與香港回歸祖國的過程。

  羅湖口岸也是我國最早實行聯檢的口岸。口岸新聯檢大樓於1984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1986年6月14日竣工啟用。大樓佔地面積18107平方米,主樓高12層(含地下一層),南、北附樓各3層,總建築面積共70623平方米。樓內地下B層和一層為入境(北行)查驗場地,建築面積18107平方米;二層和三層為出境(南行)查驗場地,建築面積17558平方米。當時的聯檢大樓就建設有配套的停車場,這也是所有口岸中,最先有配套設施的。2002年羅湖口岸經過大規模改造後,設計通關能力由上世紀80年代每天20萬人次,提高到每天40萬人次。

  2004年,深圳地鐵羅湖站開通,與羅湖口岸實現「無縫對接」,形成了更為成熟發達的交通網絡。此外,口岸開放時間多次延長,目前每天早晨6時30分開閘,晚上24時關閘,運行17.5小時。羅湖口岸的發展完善實實在在地服務了深圳和香港兩地的居民,促進了兩地的互通有無、共同前行。

  2005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5周年之際,羅湖口岸被評為「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築」之一。

  新徵程

  全國首創自助通關,日均客流超20萬人次

  「通關速度(加快)、查驗時間(縮短)、硬體升級……」談起羅湖口岸這些年的變化,深圳市政府口岸辦公室陸路三處副處長季翔可以馬上羅列出多個。曾經,羅湖口岸排隊等候過關的人流「蜿蜒盤旋」,一直從樓內排到了外面露天廣場,廣場上都是黑壓壓的人,通關所耗時長可想而知。

  2005年,羅湖口岸在全國率先啟用旅客自助查驗系統。在季翔看來,這一變化是「革命性的」。據了解,該系統由我國自主研發,當時其他國家還沒有這種通關形式。旅客只需在自助查驗通道前刷卡、按指紋,經電子系統核對無誤後,便可順利出入境。一開始,旅客自助查驗系統的主要對象為港澳旅客,隨後擴展至所有出入境旅客。

  近年來,深圳邊檢部門不斷對自助通道進行軟硬體的升級改造,不斷提高自助通道的通關效率。平均通關時間也從原來的平均每人10秒縮短到5秒左右。

  季翔介紹,上世紀90年代之前,羅湖口岸每日出入境客流量不超過10萬人次。隨著福田口岸和深圳灣口岸的開通,羅湖口岸的客流量有所下降,但如今日均客流量也有23萬人次。目前,羅湖口岸共有187條出入境通道,其中自助通道80條,並且還會繼續增加。

  布局「口岸經濟帶」,打造複合功能片區

  隨著通關日益便利,深港兩地居民交流日漸頻繁,兩地間的經濟聯繫愈發密切。羅湖口岸管理處副主任陳永福回憶,改革開放初期,口岸通行的人中,多是港人帶貨到內地,除了日用品,還有一些港人自家用過的二手電器,帶到內地送給親友。而今,不少港人則習慣到內地買東西,羅湖口岸也與深圳東門、萬象城等地,構成了羅湖區的「黃金三角經濟帶」。

  新時期,身為「南大門」的羅湖口岸也正蝶變升級。今年8月6日,《羅湖區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發布,明確將研究推進羅湖口岸重建、僑社汽車站片區更新,改造升級深圳火車站,結合羅湖口岸改造,構建高端商務、時尚消費、休閒娛樂、旅遊生活等功能疊加的複合型功能片區。

  同時,羅湖區蓮塘口岸正在建設中,計劃年底開通。屆時,羅湖區將擁有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個陸路口岸。據測算,三個口岸的總日均人流量將達到27萬到30萬人次。羅湖區還計劃將這三個口岸連接起來,打造近85萬平方米的「口岸經濟帶」。

  親歷者

  羅湖口岸管理處副主任陳永福:

  昔日過關似春運 如今數秒可通關

  陳永福1992年到羅湖口岸工作。當時的羅湖口岸過關的景象,陳永福形容「像春運一樣」。他介紹,因為當時很多人要經由香港出國,所以經常有一家多口人,坐長途大巴從外地到羅湖口岸通關赴港。「大巴通常是半夜就到的,為了等第二天排隊過關,也為了省錢,很多人大包小包、拖家帶口,在口岸廣場上過夜。多的時候,廣場上過夜的人達到上百人。」陳永福說。

  隨著口岸周邊交通的完善,在羅湖口岸廣場過夜的人越來越少。「除了天上飛的,水裡遊,陸地交通體系都有,包括地鐵、公交、火車和長途巴士。」有人如此形容口岸周邊的交通體系。而隨著通關時間的縮短,通關旅客排長龍的現象也越來越少。自助通關系統的不斷升級,更使通關時間縮短至數秒。陳永福介紹,改革開放後,深港兩地交流越來越緊密,羅湖口岸也對標香港,經常到港方檢查站學習經驗。「我們向港方學習旅客秩序管理。以前管理沒有那麼規範,現在我們十分注重文明用語和指揮。如今口岸的整潔度和環境舒適度都有了很大提升。」

  陳永福也目睹了這些年來往羅湖口岸的人員的變化。他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港人在小長假組團來內地旅遊,目的地多為珠三角地區。同時,也有一些深圳的年輕人周末到香港爬山。(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

  責編|魏禮園

編輯:

相關焦點

  • 深圳羅湖口岸:打開「南大門」 見證大開放
    深圳羅湖口岸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與紐帶。 羅湖邊檢 供圖   位於廣東深圳的羅湖口岸,是我國客流量第二大的旅客出入境陸路口岸。作為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它也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與紐帶。   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深圳,打開改革開放大門的便是羅湖口岸。這個中國的「南大門」親歷了深圳從邊陲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奇蹟。四十年改革開放,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
  • 羅湖第一口岸:從1到14看特區口岸開放史
    人跡寥寥的口岸廣場暫時封閉的通關通道疫情之下,最近幾個月有著新中國「南大門」之稱的深圳羅湖口岸迎來了少見的安靜時間回到70年前個一類口岸構建起深圳聯通世界的「超級門戶」,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 深圳羅湖口岸見證國慶「回鄉故事」
    「今天國慶節休息,我們一家人準備去深圳東門市場買買東西吃點美食,我們經常過來的,深圳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他說。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1950年,在雜草叢生的深圳河岸邊,十幾名邊檢戰士用木板搭起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將「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深圳檢查站」的牌子掛在了門框上。從那時起,羅湖口岸就成了新中國的「南大門」。
  • 羅湖對標最優最高標準 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
    11月12日下午,羅湖區委書記羅育德帶隊開展深港口岸經濟帶專題調研活動,了解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情況。區領導範德繁參加調研。當天下午,羅育德一行來到瑞思國際中心,參觀洛克中鐵置業有限公司,慰問羅湖區口岸經濟帶建設新秀片區指揮部工作人員,並登上頂樓察看了新秀片區全貌。隨後,羅育德一行前往文錦渡口岸調研,了解口岸升級改造概念規劃情況。
  • 羅湖口岸經濟帶建設如何優化?專家:圍繞三個口岸建「雙城綜合體」
    羅湖「三帶」規劃(初步規劃效果圖,以官方最終發布為準)。連接香港與內地,羅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不少人經過羅湖口岸往返港深之間做生意,成為了一代人「夢的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口岸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口岸經濟帶也需要轉型升級。今年2月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深港兩地合作邁入新的歷史階段,羅湖也進一步規劃建設了深港口岸經濟帶,以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大口岸為核心,核心區範圍約1.6平方公裡。口岸經濟帶該怎麼建?如何進一步促進消費?如何改善環境?如何完善基礎設施?
  • 羅湖擬規劃口岸經濟帶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鮑文娟)記者從近日舉行的羅湖「雙周」發布啟動儀式暨首場發布會上獲悉
  • 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擬升級徵集設計方案
    金羊網訊 記者林園報導:作為深圳市最大的人流集散地和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片區記錄著深圳的發展與繁榮。該片區即將迎來蝶變。記者30日從深圳市羅湖區獲悉,目前該片區啟動城市設計國際諮詢。入選的設計團隊可獲得100萬元的設計經費,而最終被評為一等獎的作品還將獲得300萬元獎金。
  • 深圳羅湖口岸年出入境旅客數約8200多萬人次
    原標題:年出入境旅客數約8200多萬人次,日均23萬人次——從「打蛇餅」到「秒通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4月23日,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在深圳羅湖口岸寬敞明亮的出境大廳,川流不息的旅客正快速、有序地通過檢查,前往香港旅遊購物、探親訪友,抑或是經由香港前往其他地方。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深圳羅湖口岸:從「打蛇餅」到「秒通關」
    口岸的海關、邊檢工作人員也有條不紊地履行著各自查驗職責。這裡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也是昔日中國唯一通往海外的「南大門」。  羅湖口岸位於深圳羅湖區商業中心區南側,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被譽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經中央批准,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
  • 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片區將啟動更新
    4月26日,「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片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設計成果整合工作坊暨總顧問聘任儀式」在羅湖區商務中心召開,會上,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原副總指揮趙鵬林先生被正式任命為「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片區更新統籌規劃」總顧問。另外,各合作單位還與入圍該城市規劃項目的6家設計機構圍繞「樞紐」、「深港關係」、「城區復興」三個議題展開熱烈探討。
  • 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片區將升級!城市設計國際諮詢快來參與
    隨著深圳的不斷發展,城市發展重心西移、這個昔日的城市核心在深圳總體空間發展框架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建築與空間環境也日趨老舊。近年來深圳多個口岸與高鐵樞紐建成,使深圳火車站與羅湖口岸樞紐的重要性被進一步稀釋,未來發展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塑造獨具羅湖魅力的國際門戶形象。
  • 深圳羅湖口岸 恢復通關
    羅湖口岸昨晨恢復正常通關,大批內地和香港旅客從羅湖口岸出入境。深圳特區報記者 丁慶林 通訊員 尹蕭 攝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吳德群)昨日早晨6時30分,羅湖口岸按時恢復正常通關,全天客流平穩,通關有序,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聯檢部門設施正常運作。  深圳市口岸辦負責人說,16日19時40分,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西側B配電豎井發生火警,20時30分明火撲滅,至21時30分火情完全控制,現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羅湖「圈」出一條深港口岸經濟帶,怎麼建?大咖們來支招!
    羅湖區「圈」出了一條 深港口岸經濟帶以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大口岸為核心核心區範圍約1.6平方公裡▲效果圖僅供展示,請以政府最終公示為準口岸經濟帶該怎麼建?如何進一步促進消費?如何改善環境?如何完善基礎設施?
  • 深圳羅湖口岸:昔日數千萬人過港,如今難見遊客,到處都冷冷清清
    前言深圳羅湖口岸是國內連接香港的一條重要口岸,位於深圳的東南部,作為深圳今有的兩個陸路口岸之一。如今的深圳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期離不開港資和臺資,外資企業的大量湧入。從而盤活了中國前期經濟。為中國經濟輸入了新鮮血液。
  • 深圳羅湖口岸無縫對接深圳地鐵
    2005-02-08 12:23:4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李南玲   全國最大的旅檢陸路口岸
  • 深圳各口岸通關指南九大補帖:第一貼羅湖口岸
  • 羅湖口岸昨與深圳地鐵對接
    【本報訊】(記者吳德群通訊員尹蕭)昨日早晨6時30分,羅湖口岸一開閘,大批入境港澳居民首次從聯檢樓B層通道直接進入深圳地鐵羅湖站的A出入口,隨後便轉乘地鐵或其他交通工具,各自奔向目的地。這意味著羅湖口岸與深圳地鐵實現真正的無縫對接,大大方便了入境港澳旅客。
  • 深圳羅湖口岸因火災關閉 今天早上恢復通關
    深圳羅湖口岸16號晚間由於電纜老化發生火災,羅湖口岸即刻關閉,火勢直到晚上九點半撲滅。香港入境事務處17號表示,羅湖口岸按時在上午六點半開始辦理通關,羅湖聯檢大樓內、南行往香港的設施已全面恢復運作,但北行往深圳的部分設施仍在搶修中,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因而呼籲往深圳的旅客考慮使用其他邊境管制站。
  • 那些影響深圳命運的口岸
    其中陸路口岸6個,分別是羅湖、文錦渡、皇崗、沙頭角、深圳灣、福田口岸;水運口岸8個,分別是鹽田港、大亞灣、梅沙、蛇口、赤灣、媽灣、東角頭、大鏟灣水運口岸;空運口岸1個,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漫步在羅湖、福田與深圳灣的街頭,這三處迥異的城市細節與生活生態,恰是最早口岸文明給城市留下的豐厚「遺產」。口岸經濟,也一度是深圳城市的支柱。
  • 深圳羅湖口岸實拍:有人蹲點收奶粉,還有深圳小孩每天去香港上學
    深圳羅湖口岸,聯結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起到過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從1986年新建的口岸大樓至今,累計已有超過20億人次的通關人數。今天的羅湖口岸,依然是客流量第二大的陸路口岸,每年超過八千萬人在此通行,這座口岸早已成為了連接深圳與香港的重要橋梁,也成了大陸與香港之間的傳送門。深圳被譽為是推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窗口,而羅湖更可謂是連接世界的第一個窗口。現在的羅湖口岸,每天超過20萬人通行,每個小時的通行人數都已過萬。客流量僅此於珠海的拱北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