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島區的北角,這裡一直有兩個別名,一個叫「小福建」,一個叫「小上海」;因為最早來這裡開發的是福建人;而戰後來這裡繼續發展的是上海人,成為現在的北角特色。
無論是福建的閩北閩南還是江浙滬的移民,這些人將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影響北角的發展。這裡有紅極一時的旋宮戲院、遊樂場、舞廳和餐館,後來後有東南亞移民聚居,為北角增添一點文化特色。
春秧街,坐著電車,叮叮聲響起,緩緩駛進街市,把人潮分開,車還未離開街市,人們又重新聚集在電車軌道上,繼續談笑、討價還價——這是春秧街的日常風景。
住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上的,大都是老街坊了,這裡老店也不少,不過時移勢易,不少店鋪的老闆早已易手,退休的退休,搬走的搬走。
在街邊,一家老店至今不曾易手,名字叫振南製麵廠,1946年開始就在這裡,陪伴春秧街上的人走過逾半個世紀。
從前讀中國歷史,總覺得太過遙遠,完全無法想像香港曾經也是身處時代洪流裡的一角,許多歷史遺物早已清拆得七七八八,要憑弔也無跡可尋,但這一間低調的麵廠,卻是歷史的見證人。
「我老闆其實不是上海人,不過他在上海跟了一個老闆,這位老闆你們未必知道是誰,但老闆的上司,你們可能知道。知不知道中國在位最短的總統叫什麼名字呢?無錯,就是袁世凱!」60多歲的李師傅從1979年已在振南打工,轉眼在這裡工作已經超過40年,談起麵廠的起源,一一道來,有板有眼。
原來,振南麵廠的老闆曾追隨袁世凱的左右手、當時的總理唐昭儀。後來唐昭儀被暗殺後,麵廠的老闆便在1946年來香港,當時北角春秧街聚集了許多上海人,被稱為「小上海」,因他曾經在上海居住,也懂得製作麵條,於是便開了振南制麵廠,成為香港第一家製造上海面的地方。
「當時的宣傳單上,會寫上『首創上海麵』,不過別誤會,那時我還未出世,都是聽回來的。」說罷,李師傅哈哈大笑,談起春秧街的歷史,李師傅如沐春風。
「以前光是麵店,一條街都有五間,售賣不同種類的面,上海面、廣東面都有,後來福建人多了,就有了福建面。以前兩邊都有排檔,更熱鬧,從早到晚人流很多。」
李師傅說以前鄰裡關係要親密很多,「那時很多上海人在這裡居住,多是有錢人,一出門便穿旗袍著高跟鞋,非常講究,他們的小孩很多都喜歡進來工廠玩麵粉,玩到全身都是。這些小孩長大後,到現在還會帶同自己的小孩來探望我們呢。」
這些上海人當中,有不少是名人,如董建華的夫人、鄭少秋等藝人明星,不過麵廠從來不張揚,「我們的老闆覺得,如果要買的就會來買,我們無需靠宣傳。」像武林小說筆下武功高強的人,永遠都十分低調。
提起制面,李師傅如數家珍:傳統的掛麵、蝦子面、生面;比較近代的菠菜面、雞蓉面,「做面可以很簡單,同時也是很複雜的一件事。面同樣是由麵粉和水造成,差別只在於你放什麼進去。
好像菠菜面,別人可能直接將菠菜放進麵粉攪爛便算,但我們是先將菠菜攪爛,隔渣,再用菠菜汁來打面,是麻煩一點,但吃起來滑很多。以前的年代,沒有機器的幫忙,麵條要風乾,需要用上最傳統的方法。
「以前我們這一棟大廈的其中一層是宿舍來的,而四樓當時是天台,我們就把弄好了的面拿上去曬。」不說不知,現在流行買餅卡,但以前的人卻是會購買面劵送禮呢!
李師傅的大半生,與面相連,與春秧街相伴。雖然經歷時代的變遷,附近店鋪幾乎已全部易手,早已物是人非,但與老街坊的關係,與工廠夥伴們如親人般的感情,卻始終常在。
店名:振南製麵廠
地址:北角春秧街102-108號嘉寶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