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吃什麼、怎麼吃、怎樣才能吃好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您有沒有想過,每天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生長在田地裡的綠色無公害的瓜果蔬菜就會「跑」到您家裡?
這堆滿桌子、長長的票據,其實都是來自剛剛運營上線的「敦煌菜籃子網」微信應用,區別於傳統的網絡購物,這個「菜籃子」是名副其實的把以往只能在市場買到的新鮮蔬菜瓜果搬上了手機屏幕,分門別類、計重標價,幾乎涵蓋了目前市場上能購買到的所有時令果蔬,動動手指就可完成下單,程序和其他網購物品幾乎一樣。了解了線上平臺,接下來咱再看看線下平臺。
記者來到「菜籃子」網的配送間,在記者的右手邊是「菜籃子」網的冷鏈儲藏間,頭一天從田地裡的蔬菜瓜果要先在這裡待六個小時左右,而記者的左手邊就是配送分揀點。
社區「菜籃子」訂購平臺揀消員郝文英說:「前一天從農戶家裡摘下來,到第二天我進行分揀,將所有的蔬菜分揀完以後進行消毒、加工,真空包裝以後進行打包,打包完以後由我們這個無公害蔬菜標誌進行粘貼,我們這蔬菜是最新鮮的,也是最好的。」
這個「菜籃子」網配送平臺有什麼絕招?又憑什麼自信自家的蔬菜瓜果最新鮮、最好呢?記者根據放在冷藏室蔬菜包裝袋上的地址,來到了「菜籃子」蔬菜供貨點之一的莫高鎮高效節水園區的大棚裡,找到了兩位「菜籃子」網的合作農戶,聽聽他們怎麼說。
莫高鎮蘇家堡村蔬菜種植戶王克峰說:「我種的這是隴椒十號,現在進入採摘期了。以前我們是摘上以後拉倒市場批發去呢,批發給『二道販子』,現在這『菜籃子』網和我們籤了協議,現在就不愁銷售了,我們摘下來提供給他們,他們就可以提供給市民的餐桌上了。」
莫高鎮蘇家堡村蔬菜種植戶王克軍說:「感覺還是這個『菜籃子』平臺好一點,只要咱們這個西紅柿質量保證下去,送到「菜籃子」網絡平臺上還是比較好點,再不起五更,這銷售好一點。以前全部拉到市場給販子,批發給販子,以前菜的價格就是販子控制,現在只要你質量好,不存在價格高低。」
此時看來,掌握了源頭渠道的「菜籃子」果然要比傳統意義上的菜市場更具優勢。從現場估算來看,大棚裡的新鮮蔬菜採摘後送至分揀點至多不過幾個小時,在價格成本上也省了不少。那麼,從分揀點配送到網購訂購下單人手中,又需要多少時間呢?。
社區「菜籃子」訂購平臺配貨員閆炯明說:「我們這個你看,每一個都有名字、地址,還有顧客的客戶名字,從我們這送到自提點,送到社區中心只用半個小時不到,送到以後會給顧客手機上有一個提示,直接下樓一取就可以了,再一個就是從採摘到包裝到顧客的餐桌上一般也就是八九個小時左右。」
隨後,記者跟隨配送員親自體驗了一把「送菜上門」,將這些通過網絡訂單購買的果蔬送到了小區自提點。
安居苑社區自提點業主楊蓉說:「給顧客帶來方便,上下班忙的時候,本來這小區大些,沒有菜店,然後就給敦煌「菜籃子」設了個直點,讓顧客也方便,下班過來菜一取,回去就做飯了啥的方便些。」
社區居民黃粉合說:「因為我下班帶孩子,我快快這提了不用排隊,到超市買菜主要是排隊時間太長,菜店有時候菜也不太新鮮。這我們下的單第二天取上快快回家做飯,主要是節約時間,還有一個孩子中午睡覺也提前一點。」
迎賓花園社區自提點業主範秀娟說:「我覺得也挺好的, 因為挺方便的,像咱們自己進上來的菜有時候賣不到,明天不新鮮了,像他們這個客戶群大一點,肯定菜會新鮮一點。」
看來這個剛上線不久的社區「菜籃子」網已經被不少市民認可,既解決了農戶賣難問題,又拉動了社區門店銷售增長,還給廣大居民帶來了便利,可謂「一舉三得」。不過,您可能不相信,一手策劃和搭建這個平臺的不是什麼專業公司的技術團隊,而是一位幹勁十足的「80後」小夥,目前日均500份的網購蔬菜訂單,在他的設想中只是剛剛開始。
社區「菜籃子」網負責人宋亞洲說:「因為這個平臺起來之後,流量比較多的時候,我們考慮敦煌當地旅遊市場的介入,敦煌的一些特色優勢農產品外地人也是非常受寵的,他們也許吃了咱們沙漠的戈壁蔬菜瓜果之後,忘不了,但是當地又賣不到,怎麼辦?我能不能解決他們這一塊的供應需求,所以我下一步的考慮就是把我們敦煌當地的優質蔬菜水果,能夠通過我的平臺再銷售到其他的地方去(外地),能夠有效滿足別人的需求。」
「80後」小夥宋亞洲讓社區「菜籃子」搭上「電商快車」,用APP展示、數據跑腿,架起了瓜果蔬菜從田地到餐桌的橋梁,把瓜果蔬菜賣出了新花樣,拓展了瓜果蔬菜的購銷模式,方便了節奏生活越來越快的人們,可謂緊緊抓住了網際網路改變生活的良好時機,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