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9:25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婺城站 |馬曉芬 黃詩媛 翁哲寧
時序隆冬,陽光和煦,婺城出彩。繼前一天舉行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技術暨運行管理論壇後,12月22日,「花滿婺城」再襄盛舉。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金華市婺城區人民政府、中環協村鎮垃圾治理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錢江晚報承辦的中國村鎮易腐垃圾處理技術論壇在婺城區舉行。
來自全國近百個縣市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負責人、多所高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交流經驗做法,共同為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貢獻智慧和力量。
01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婺城模式
婺城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杜建明在論壇上分享了婺城經驗做法。近年來,婺城區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抓緊抓好,全區全域推行「兩定四分」模式,念好「減控分」三字訣,唱好垃圾分類「七步曲」,持續深化完善垃圾分類長效管理機制,打造黨委統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社會運作的全域化分類模式,紮實推進全區垃圾分類工作,實現城鄉全覆蓋、行業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近50%,資源化利用率90%以上,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今年以來,婺城區更加注重數字賦能科技助力,建成全國首座基於陽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動好氧快速成肥處理中心,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首個農村人居環境數位化監管平臺,覆蓋全區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達100%,逐步形成一個「源頭減量、中途可控、後期能用」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02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金華實踐
金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俊傑分享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金華實踐。圍繞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全民習慣全養成、源頭分類全覆蓋、收集運輸全監管、處理處置全達標、城鄉一體全融合,建成無廢城市的目標,金華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
一是建立閉環運行的垃圾分類處置體系。金華從一開始就注重建立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鏈條閉環運行模式。二是完善黨建引領下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體系。三是健全強有力的保障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機制、全方位監督考核機制、全覆蓋動員機制等一整套制度機制,推動垃圾分類長期可持續。
通過垃圾分類,金華市基本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營造了人居環境新面貌,催生了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培養了農民生態文明新觀念,拓展了以鄉促城的統籌發展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廣大農民得到了實惠。
03
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與模式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何品晶,從國家層面深刻闡述了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背景,並立足專業領域,站在專業高度,圍繞「『十四五』提升行動怎麼做」「農村為什麼要分類減量」「技術運行人員如何培訓」「第三方怎麼專業運營?」等內容,擺事實、列數字、舉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與模式。
04
陽光房的改造和長效管理
中環協村鎮垃圾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東雷通過實驗數據、實驗模型、實驗對比的方式,結合近幾年的實踐經驗,向大家闡述了農村垃圾分類的概況,並圍繞好氧堆肥技術應用、陽光堆肥房的發展歷程和升級改造、成肥產物特性及利用初探、陽光房今後發展方向四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農村垃圾分類的未來發展方向。此外,他還從現場管理、產物管理、技術升級三個方向,深入地講解了陽光堆肥房技改升級的要領。
05
村鎮垃圾焚燒爐的設計與運行
同濟大學熱能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陳德珍指出,現行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是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但農村垃圾產量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二次汙染風險也隨之擴大。 她從垃圾焚燒爐的設置背景、村鎮垃圾焚燒爐的設計、村鎮垃圾焚燒爐的運行、結論與展望四個方面,詳細講解了垃圾焚燒爐作為未來農村垃圾處理的另一解決方案的意義。並圍繞數據化的實驗、可行性的分析、二次產物的處理等方面,向大家闡述了焚燒爐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的應用有效性及合理性。
06
農村易腐垃圾機器成肥技術原理與發展趨勢
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吳偉祥認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撤桶並定點定時定人分類投放,在現行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上,必須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鏈條模式,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二分法+T模式」。
吳偉祥通過概念分析、數據分析等方式,詳盡闡述了易腐垃圾機器成肥的技術原理,並從高能耗烘乾脫水減量型向生物幹化腐熟節能型轉變、從小型分散向適度集中集約規模化發展、從粗放式向封閉環境友好型發展、從初級產物向提質增效高值化肥料發展四個方面,全面講解了易腐垃圾機器成肥技術發展趨勢。
1608722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