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鎮國塔,泉州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 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中的東西雙塔為宋代遺構,建造的時間彼此相差十餘年,兩者的規制基本相同,均為八角五層仿木樓閣式石塔,其中鎮國塔(東塔)高48.24米,仁壽塔(西塔)高44.06米,兩塔相距約200米,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
開元寺鎮國塔(東塔)
東塔高48.27米,底圍60米,第一層外圍周長46.40米,第一層邊長5.8米、周長46.4米、對角線長16米作基數,自二至四層,每層對角線長遞減1米收分,第五層收分1.4米。這種比例收分,造成一種協和勻稱的塔型,也大大增強塔身重心的穩定性。
塔座呈須彌形,束腰部分的佛傳圖浮雕是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這一列佛傳圖浮雕原有40方,現僅存38方,皆用泉州的名產棗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質柔韌,刻工精絕。其藝術水平,遠勝於塔身上的菩薩、天王和力士石雕。
這群佛教神話故事石雕的內容,大都取材印度,如「童子求偈」、「太子出遊」等,但石雕的人物裝束及周圍環境布置,已經全部中國化了。這群藝術石雕作品,可稱古代建築中之瑰寶。
東塔象徵東方娑婆世界,這從塔身上80尊人物浮雕具象地表現出來。
它的五層寓意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五乘,按佛教等級由低級到高級,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
仁壽塔(西塔)
俗稱西塔。五代十國時梁貞明年間,閩王王審知在閩大建寺廟,相傳王審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個僧人對他說:聽說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請您移到泉州去建。
王審知大怒,命令手下將他推出去斬了,可是砍掉了他的頭,身子卻跳起來幾尺高。夢醒之後,王審知感到震驚,便急忙在泉州選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運到泉州。
從貞明二年四月動工興建,到十二月建成。該塔一共七級,號稱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改名為仁壽塔。後因遭災重建,改為石塔。
1228年開始重建這一座石塔,並沿用了仁壽塔這個名字。1237年建成這座塔的時候,從山中採來巨石,雕刻成這一塊仁壽塔的這塊門匾,就是現在看來它的邊上還是那個石頭。(網絡資料)
門匾坑坑窪窪的,沒有雕琢的痕跡,它是用三合土把它粘在這上面。歷經颱風地震,幾百年過去了,仍舊安然無恙。這一塊一人多高的大石頭,非常非常重的就永遠地掛在了這個地方幾百年了。
兩邊的精美石雕
石獅子
大門兩邊的護法雕刻像
遊客很多
萬山第一
泉州開元寺內,還有一幅書畫作品;萬山第一,據說是米芾真跡。
桑蓮古蹟;在桑蓮法界主殿的西北角,有一棵樹齡達1300年的古桑樹,桑樹開出蓮花是老百姓的杜撰,附會,但是這裡是古桑園不假。
開元寺中的古樹
開元寺西塔旁有一石壁,即照壁,照壁是中國古代一些重要建築,如宮殿、寺廟等大門前的一道屏障,用以顯示該建築的威嚴莊重。
開元寺的「麒麟壁」建於乾隆乙卯年,建於泉州府城隍廟前,為城隍廟的附屬建築。壁分三垛:主體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鑲嵌碩大麒麟一隻,是古人敬奉的四靈之一。龍首牛尾,麟身獸蹄,作步步回首顧盼狀,嘴咬銅錢,銅鈴大的眼睛盯著錢幣狀的太陽,下面配嵌磚雕元寶、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垛各嵌磚刻的靈芝、牡丹、鹿、鶴,以及蓮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蘆、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藝精湛,氣韻盎然。
開元寺不收門票,四處走走看看不錯。
看到我在拍他們,他們也在拍我,
池子裡有很多放生的烏龜
它們擠在一起,是曬太陽嗎?
看著這些烏龜,我不知不覺發了會呆
弘一大師紀念館
寺院內的涼亭
有人在這裡拍藝術照
寺院內建築上的精美繪畫
善養院
古樹
從開元寺出來,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泉州的寺廟很多,都非常漂亮,值得一看。
我是「老媽愛廚房」,我喜歡美食,喜歡旅遊,喜歡攝影。
期待與你的交流,期待你的關注,轉發,謝謝!
圖片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