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對每一個餐企都是一次重創,也是一次歷練,我們來看看行業龍頭是怎麼做的?
海底撈:迅速切入「到家產品」,攔截更多消費場景
2月15日,上線了「海底撈生鮮直配」,銷售到家食材;2月29日,開賣到家「方便菜餚」;從上述動作中,不難看出,海底撈意欲攻佔家庭消費場景,儘管其火鍋外送已經相當成熟,但疫情催生了「宅經濟」,消費者需要更多高效、便捷的到家產品,比如新鮮的食材、簡單加工就可以吃的半成品。
海底撈認為,家庭場景的餐飲解決方案,未來有很大機會和價值,而到家產品業務的本質有三:產品夠硬,服務要好,有品牌感,這些海底撈都有實力滿足,所以在疫情這個機會點,它迅速切入。
海底撈其實也在試水小店,北京就有一家200平的,也是為了下沉市場,離消費者更近,和大店形成互補,快速響應消費者對到家產品的訴求。
海底撈千平米大店承接的是大聚會;600-800平的主力店鋪承接同事、家庭聚餐;小店就是要覆蓋那些回到家的人群,讓他們方便、快捷吃到海底撈,方便食品,或者把新鮮的食材帶回家。
「海底撈的目的,就是一層層攔截消費者的不同場景。」羽生品牌策劃邊江說。
試想一下,在沒有火鍋食材超市之前,我們想在家吃火鍋都會去哪裡買食材呢?
1、家門口的中小便利店
優點:離家近、方便;
缺點:可選擇性少,只能買到基礎款的底料、丸子等,葉菜基本沒有。
2、家門口的蔬菜店、農貿市場
優點:離家近、方便、菜管夠;
缺點:蔬菜是應有盡有,但火鍋底料和葷菜都是零星售賣的,可選擇性少。
3、離家稍遠的大型超市
優點:東西全,可選擇空間大;
缺點:走得太遠,超市太大,如果我只是為了去吃火鍋,還要在各種貨柜上找來找去,累!選擇網購,新鮮度無法保障,很多菜都壞了……體驗差!
三種解決方案,沒有一種是完美的。而火鍋食材超市解決了以上消費痛點,能做到食材全,價格便宜,離家近!
#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