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2020-12-25 騰訊網

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是封建王朝皇帝祭祀自己先人的地方。

太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呼,夏朝的時候被稱為"世室";商朝時稱"重屋";到了周朝則被稱之為"明堂",自秦漢起,在被稱為"太廟",以後歷朝都沿用了這個名字。

明朝原來的首都是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將首都遷至北京;作為明朝皇帝家廟的太廟,也隨之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此後直到明朝滅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國都,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後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後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城,頭一天崇禎來到煤山自盡,統治了中國276年的大一統的明朝宣告滅亡。

42天後李自成撤離北京,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兵進京,同年9月順治帝也來到紫禁城,坐上龍椅,開始了對中國200多年的統治。

順治皇帝登基之後,隨即就將自己的前輩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牌位,以及清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牌位自盛京(瀋陽)原清室太廟遷到了北京的太廟。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家也不能有兩座太廟。

清朝定都北京,就成為北京的新主人,明朝太廟就變成了清朝的,裡面供奉的皇帝以及他們的先人,自然要被請出去。

其實順治進京的時候,天下大局未定,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和南明小朝廷的軍隊還佔據著半壁江山。

但是順治皇帝還是急不可待地把明朝皇帝請出太廟,讓自己先人的牌位入住太廟。

因為這樣就等於向天下百姓宣布,清王朝受命於天,明朝滅亡是天意,江山已經換主人了,天都變了,大家要認可我這個新主人,不要再為明朝效力了,因為所謂的太廟,也是江山社稷的象徵。

那麼,在新"主人"進駐之後,明朝的歷任皇帝和朱元璋的四代祖宗牌位都弄哪去了?

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上,清朝統治者還是很精明,處理得非常好的。

清朝統治者雖然恨不得將明朝的"餘孽"斬盡殺絕,打倒在地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能翻身,但他們的政治手腕還是非常高明的。

比如清軍入關,明擺著就是要奪朱家江山的,但是人家偏說是為崇禎報仇,說李自成才是滅亡大明的罪魁,因此來收買人心,讓漢人精英為他們效力,讓百姓把他們看作正統。

再比如,李自成進京之後,草草將崇禎埋葬,順治卻用上等棺木厚葬崇禎,讓百姓為前皇帝服喪三日。

不得不說,跟李自成比起來,在收買人心方面,清朝統治者技高一籌。

既然要收買人心,明朝皇帝的牌位也不能扔到大街上。可是往哪裡放呢,順治身邊的漢族大臣出了個金點子,說明朝嘉靖年間,北京曾經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裡面供奉的是中國曆朝歷代皇帝配位。順治一聽茅塞頓開,就把原來在太廟供奉的明太祖的神主移到歷代帝王廟裡。

順治三年(1646年),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也全部被"安置"到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說:"朕披覽史冊……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

康熙這段蓋棺論定的話的意思是說,歷史不能割裂,歷代帝王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是那些無道昏君,對不起沒有這樣的資格。

誰是明朝的無道昏君呢,康熙認為是神宗、光宗、熹宗這個三個傢伙,崇禎帝不該為明朝滅亡背鍋,因此神宗、光宗、熹宗三個神主則被趕出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還認為,朱棣這個皇帝是發動叛亂當上的,來路不正,沒有享受祭祀的資格,所以朱棣的牌位被請了出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口號,給之前沒有能入廟祭祀的十六國、十國、三國、晉、隋等朝代有代表性的皇帝設立牌位,讓他們入廟接受祭祀,並把之前被請出來的朱棣的牌位也請了進去。

估計朱棣當時也一臉懵逼,昨天趕,今天請,把朕當猴耍?

不管怎麼說,大多數明朝前皇帝,在明朝滅亡後,總算有了一個歸宿。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清朝定都北京,就成為北京的新主人,明朝太廟就變成了清朝的,裡面供奉的皇帝以及他們的先人,自然要被請出去。 其實順治進京的時候,天下大局未定,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和南明小朝廷的軍隊還佔據著半壁江山。 但是順治皇帝還是急不可待地把明朝皇帝請出太廟,讓自己先人的牌位入住太廟。
  • 清朝入關後,直接佔用了明朝太廟,明朝皇帝的牌位到哪裡去了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多爾袞在趕走李自成進入北京定都後,卻沒有將明朝的太廟付之一炬,而是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大家族的牌位,直接從關外遷進了明太廟,以便於緬祖祭祀。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滿清直接佔用了明朝的太廟,那麼原來供奉在太廟正殿的那些明朝祖先牌位,又去了哪兒呢?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們去哪裡了?
    所以,前朝太廟不能毀,而縱觀我國歷代王朝,也會發現,如果和前朝沒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沒有損毀太廟,假如前朝太廟不幸在戰火中損壞了,新朝還會對其進行修繕重建或選址令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新朝建立後,前朝的太廟規模一定會有所縮減,畢竟前朝已經覆滅,若再以皇帝之禮祭祀,也說不過去,而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古代禮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 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太廟這個專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現於西漢早期,劉邦死後才建立的太廟。
  • 清朝入關後,祭祀佔用了明朝的太廟,明朝皇帝的牌位去了哪裡
    清朝對於明朝皇帝的牌位,處置得還是比較「哥們兒」的,順治帝喊過崇禎帝皇兄……愛新覺羅氏給自己的定位很聰明,崇禎帝是因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在煤山上自縊的。然後是愛新覺羅氏又把李自成收拾了,幫崇禎帝報了仇,所以他們是明朝的拯救者。
  •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崇禎當年於煤山自縊後,因李自成並不重視崇禎的身後事,所以崇禎的遺體並未被妥善安置,最初其遺體只是用門板裝入柳木棺內,而其安葬後,更是沒有絲毫帝王該有的待遇,陪葬的金、銀器皿都是用鉛銅冒充。直到清朝,清朝統治者為拉攏仍忠於明朝的臣民得人心,所以開始厚葬崇禎,為他修建了思陵,營建了帝王陵墓該有的建築。
  • 大清入關後,祭祀用了原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代的老祖宗們去哪了
    大清入關後,確實霸佔了明朝的土地,土地之上的明代祖先們,難道還想大清恭恭敬敬去拜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清入關後,所用的太廟就是明代的,而這座太廟是明成祖朱棣在遷都的時候建立的。上面也說了,大清入關後,在各個方面學習漢族,那佔用了明朝的太廟,裡面的明代祖先哪裡去了?
  • 大清入主中原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哪?
    明朝的太廟,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所建立。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後,不僅效仿漢族人的宗廟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廟拿過來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最開始的時候明朝的老祖宗們還是安然待在太廟裡的,但是受到經濟和時間的限制,再加上清朝大力宣揚為明帝復仇而繼承明朝的說法,清朝並沒有像別的朝代一樣破壞明朝的設施,而是所有的直接繼續用下去了。甚至連明朝皇陵都派兵加以保護。其實清朝也是擁有自己也是有太廟的,就在瀋陽,是皇太極祭祀祖先的家廟。
  • 清朝入關後,將太廟當作清朝祭祖之地,那明朝的皇帝牌位去了哪裡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佔領北京後,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登基,建立了大順政權,只不過這個政權並沒有統治多長時間,就被後來的清朝所取代,清軍在擊敗李自成的起義軍後,攝政王多爾袞前往清朝在未入關之前的都城盛京,迎接順治皇帝前往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後來順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登基,清朝也由之前的統治一方,變為了統一全國。
  • 多爾袞定都北京後,直接佔用明朝太廟,那明朝皇帝牌位去哪了?
    明清兩朝是我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時期共經歷了十三位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到最後明思宗崇禎皇帝,明朝共持續了大約300年的時間。清軍入關後,打敗了明朝,將明朝餘黨趕出了國境。多爾袞定都北京後,直接佔用明朝太廟,那明朝皇帝牌位去哪了?
  • 清軍入關後,把明朝太廟佔為己有,清朝為何不自己修個太廟?
    多爾袞以及順治帝在入主紫禁城之時,摒棄了李自成當時的殘暴,對明朝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太廟以及安葬明朝帝王的十三陵,都做了非常充分的保護措施以及規劃。在這一點上,相比於之前的朝代,大清的做法確實是讓人無懈可擊。不過,就算是大清朝再寬容宏大,私下中也存有自己的私慾。在紫禁城對天下臣民發號施令,是皇權統治的標誌,清朝帝王也不例外。
  • 明代太廟中的諸帝牌位,到了清代去向何處?
    這即是帝王家廟,用於祭祀祖先,傳承統治合法性。太廟裡祖先的牌位,幾乎相當於社稷的代指。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興起於東北的清政權入關,擊敗李自成起義軍,佔據了京師。清攝政王多爾袞在佔據了京師後,立即將繼位不久的順治帝迎進京師,入居於明皇宮紫禁城,之後又將及清朝前兩代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牌位,及清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牌位自盛京(瀋陽)原清室太廟遷往京師,擺放進原屬於明朝皇室的家廟---京師太廟。
  • 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太廟命懸一線!
    從唐朝開始,各朝代所有的皇帝去世後都進太廟,擁有廟號。所以,我們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為「**帝」(如隋文帝),而稱李淵以後的歷代皇帝為「**宗」(如唐太宗)。明朝在嘉靖皇帝以前先後有10位皇帝:太祖、建文帝、世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當時除了建文帝和代宗以外,其餘共8位皇帝都進太廟,有廟號。
  • 這裡是北京-太廟
    上一篇文章說了故宮旁的社稷壇,這次我們來說一說太廟,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周禮·考工記》規定: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一規定在歷代都有所繼承。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橋後是太廟戟門,黃琉璃筒瓦屋面,單簷廡殿頂建築,尚為明代規制,戟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120根,八國聯軍侵華時全部被盜走,如今不復存在,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是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的。
  • 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他最終選擇了清軍,讓多爾袞入關,一起圍攻李自成。在輪番圍攻下,李自成敗退,一路向陝西一帶撤軍。多爾袞一路猛攻。在進攻的路途中,清軍並未停下殺掠的步伐。他們也如願佔領了北京。北京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便經歷了明朝滅亡、李自成敗退的大事。多少顯得有些躁動後的疲乏。
  • 清朝入關做江山,面對前朝的帝王靈位他們究竟是怎麼處理的?
    我們這到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那1950年的時候,經由當時的政務院批准,這裡批為首都職工文化活動的場所,毛澤東主席還專門題寫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匾額,那太廟國學講壇就是由北京市總工會主辦,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中國紫禁城學會和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共同支持的,我們也是希望藉助太廟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傳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的
  • 朱棣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宗廟制度宗廟制度是古人祭祀祖先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的一種禮法,《周禮》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簡單來說,皇室祭祀先祖,大殿靈堂內只供奉七位先祖(即七廟),居中為始祖牌位,後世子孫則遵循左昭右穆的原則。
  • 一代明君朱棣,死後牌位差點被子孫扔出太廟!究竟是誰如此大膽?
    這也是儒家對於帝王將相祭祀先祖的禮制。而在周王朝後,歷代帝王為尊重儒家以及尊崇祖制,將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在七廟中,包含一個太廟和三昭三穆,所謂太廟,就是指本氏族第一位先祖。歷來是指打拼天下、開創基業的第一人,如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而所謂三昭三穆,也是古代的宗法制度。
  • 風雲際會話太廟
    清朝有太廟制度始於皇太極改元稱帝之時   清崇德元年(1636年),當時的太廟建於瀋陽撫近門(大東門)外五裡的地方,前殿供奉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后葉赫納拉氏(皇太極生母)神位,後殿則供奉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兒、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太廟建成後,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極都要親自前往焚香祭祀。
  • 明朝一代明君朱棣,在其死後一百年,為何他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中國歷史上出過許多的英雄人物,同時也伴隨著許多的帝王的出現,他們各有特色也都各自統領著自己的王國,可以說有殘暴不仁的暴君,也有人民愛戴的優秀君王,各自的成就都褒貶不一。令人覺得無語的事,朱厚熜當上皇帝後竟然還不知足,他毫無感恩之心,非但沒感謝太后等人,而且還想要將他自己的母親封為太后,而且還想要讓自己已經過世了的父親的牌位能一起進入歷代先王的太廟中一起被祭拜。要說雖然他已經是皇帝了,但是這有壞規矩,因為他的父親並不是皇帝,所以自然他的牌位沒有資格和歷代先王一起被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