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是封建王朝皇帝祭祀自己先人的地方。
太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呼,夏朝的時候被稱為"世室";商朝時稱"重屋";到了周朝則被稱之為"明堂",自秦漢起,在被稱為"太廟",以後歷朝都沿用了這個名字。
明朝原來的首都是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將首都遷至北京;作為明朝皇帝家廟的太廟,也隨之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此後直到明朝滅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國都,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後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後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城,頭一天崇禎來到煤山自盡,統治了中國276年的大一統的明朝宣告滅亡。
42天後李自成撤離北京,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兵進京,同年9月順治帝也來到紫禁城,坐上龍椅,開始了對中國200多年的統治。
順治皇帝登基之後,隨即就將自己的前輩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牌位,以及清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牌位自盛京(瀋陽)原清室太廟遷到了北京的太廟。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家也不能有兩座太廟。
清朝定都北京,就成為北京的新主人,明朝太廟就變成了清朝的,裡面供奉的皇帝以及他們的先人,自然要被請出去。
其實順治進京的時候,天下大局未定,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和南明小朝廷的軍隊還佔據著半壁江山。
但是順治皇帝還是急不可待地把明朝皇帝請出太廟,讓自己先人的牌位入住太廟。
因為這樣就等於向天下百姓宣布,清王朝受命於天,明朝滅亡是天意,江山已經換主人了,天都變了,大家要認可我這個新主人,不要再為明朝效力了,因為所謂的太廟,也是江山社稷的象徵。
那麼,在新"主人"進駐之後,明朝的歷任皇帝和朱元璋的四代祖宗牌位都弄哪去了?
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上,清朝統治者還是很精明,處理得非常好的。
清朝統治者雖然恨不得將明朝的"餘孽"斬盡殺絕,打倒在地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能翻身,但他們的政治手腕還是非常高明的。
比如清軍入關,明擺著就是要奪朱家江山的,但是人家偏說是為崇禎報仇,說李自成才是滅亡大明的罪魁,因此來收買人心,讓漢人精英為他們效力,讓百姓把他們看作正統。
再比如,李自成進京之後,草草將崇禎埋葬,順治卻用上等棺木厚葬崇禎,讓百姓為前皇帝服喪三日。
不得不說,跟李自成比起來,在收買人心方面,清朝統治者技高一籌。
既然要收買人心,明朝皇帝的牌位也不能扔到大街上。可是往哪裡放呢,順治身邊的漢族大臣出了個金點子,說明朝嘉靖年間,北京曾經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裡面供奉的是中國曆朝歷代皇帝配位。順治一聽茅塞頓開,就把原來在太廟供奉的明太祖的神主移到歷代帝王廟裡。
順治三年(1646年),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也全部被"安置"到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說:"朕披覽史冊……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
康熙這段蓋棺論定的話的意思是說,歷史不能割裂,歷代帝王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是那些無道昏君,對不起沒有這樣的資格。
誰是明朝的無道昏君呢,康熙認為是神宗、光宗、熹宗這個三個傢伙,崇禎帝不該為明朝滅亡背鍋,因此神宗、光宗、熹宗三個神主則被趕出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還認為,朱棣這個皇帝是發動叛亂當上的,來路不正,沒有享受祭祀的資格,所以朱棣的牌位被請了出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口號,給之前沒有能入廟祭祀的十六國、十國、三國、晉、隋等朝代有代表性的皇帝設立牌位,讓他們入廟接受祭祀,並把之前被請出來的朱棣的牌位也請了進去。
估計朱棣當時也一臉懵逼,昨天趕,今天請,把朕當猴耍?
不管怎麼說,大多數明朝前皇帝,在明朝滅亡後,總算有了一個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