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何文琦 杜翔翔
一路走來,深圳文博會締造了「政府投入1億多元而累計成交額超過1萬億元、實現文化出口額達1000億元」的文化奇蹟。而進入第十二屆,「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地位更加鞏固,也更具實效:實質性成交2032.014億元,比上屆增長23.42%;出口交易金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
文博會肩負著「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和「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兩大核心任務。昨天閉幕的第十二屆文博會以出色的成績單完成了這兩大任務,並以不斷提升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辦展水平,以「質量型內涵式」的發展思路,彰顯越來越強的全球輻射力和全國影響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表示:「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會,深圳文博會已成為觀察和研究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深圳的文化願景之一,就是「以國際一流城市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並在交流中形成文化話語權,展示城市文化鮮明特色」。如今新起點上的新飛躍已然開始。根據《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力爭將文博會打造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國際知名品牌」。
國際化:為文化產品走出去揚起風帆
文博會的美,不只是川流不息的人潮物流、奇思妙想的創意設計、「漲」聲不斷的成交數量,更重要的是國家戰略的現實呼應與文化自覺的「深圳表達」。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表示,文博會要走質量型內涵式發展之路,在提升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上下功夫。
深圳以文博會為輻射中心,既推開觀察全球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窗,也打開展示輸出中華文化精華的門,為文化產品走出去揚起風帆。
本屆文博會出口交易金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億元以上出口交易項目23個。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以新加坡、埃及、日本、韓國、德國、美國等為主,主要出口產品為陶瓷、家居飾品、裝飾畫等工藝美術品以及影視、動漫、遊戲等內容產品。
國際化是真真切切的亮點:
——從數字上看,40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家海外機構參展,全球98個國家和地區的19523名海外採購商到現場進行採購。12年來的堅持和探索,一批具有鮮明文化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在這裡獲得認可。
——從展館中看,各館均有海外元素。尤其是今年首次亮相的「一帶一路」展館盡顯魅力,來自包括印度尼西亞、緬甸、尼泊爾、印度、俄羅斯、伊朗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106家海外機構參展,為參觀者帶來了來自世界各地頂級的文化珍品。
——從效果上看,海外展團帶著實物,帶著設計產品,帶著自己的文化來到展館,成效顯著。其中俄羅斯與惠州市籤約,欲5年內就要在羅浮山建成大項目。
本屆文博會從總體策劃方案就開始對國際化進行謀篇布局。據深圳報業集團經管委委員、文博會公司董事總經理葉建強介紹,已完善了文博會的客戶資料庫,覆蓋五大洲160多個國家有關的文化產業機構包括商會協會;利用主辦單位的駐外文化網絡、商務網絡, 牽線搭橋引入外商;確定48家海外代理機構面向海外進行招展招商,使得海外專業觀眾如期到位;以展促商、以商促展,產生縱深的效果;通過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培訓中心合作,引進了亞太地區傳承傳統工藝的培訓,吸引了22個國家進入展館。
今年中國港澳臺地區表現依舊搶眼。其中臺灣是第八次參展,臺灣的文創產品每年均有新創意,還達成了與大陸在創意、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各種交流。
不少國際客商讚嘆,文博會規格之高、品種和內容之豐富,令他們不虛此行。
市場化:以高端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判斷一個展會是否有持續生命力、展商和採購商是否優化、專業服務是否到位,可以從參展商的持續性這個側面來體現。
本屆文博會的專業館中75%都是上一屆的展商,而且會展未結束,不少展商已經跟主辦方明確表示,明年還要來,要求留展位。展會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眾多項目成功籤約,也讓文博會市場化特色凸顯。交易規模超億元的項目共134個,比上屆增加12個;籤約金額達1680.069億元,比上屆增長23.99%。超百億元項目3個,合同額最高的是華僑城集團與龍崗區政府和深圳市甘坑生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約的投資300億元建設「華僑城甘坑新鎮」大型文化旅遊項目。此外,博納東方影視城項目落戶深汕特別合作區,而且二期將在合作區建設影視主題公園,堪稱全方位的產業鏈條。
而在本屆文博會開幕當天舉行的重點項目招商推介合作籤約儀式上簽約的36個招商合作項目,均為反映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需求和結構調整趨勢的文化產業項目。
第十二屆文博會交易額增長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由於本屆文博會採取多種措施強化交易功能,同時更加注重展商質量和展品內涵,高端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以高端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2004年文博會創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就確立了展會運作模式,即「政府辦會、企業辦展、市場運作、打造平臺」。確定了「市場為王」的明晰定位之後,文博會開始全方位圍繞「市場化」來做文章。
——本屆文博會設有9大展館,其中4號「一帶一路」館和5號文化創客館為今年首次設立,新展館新內容,為市民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和市場成績。
——第七次實現全國省、區、市政府組團「滿堂紅」,均帶來各自富有市場前景的文化產品。政府組團原來多為各地行政主體組團,而現在往往委託給當地的商會和協會組展,更加準確和及時有效地把當地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和優秀的文化產品帶過來。
——文博會的市場化參展成就了一批上市企業,中影集團、奧飛動漫、湖南電廣傳媒、江西省出版集團等一批文化企業30強在文博會平臺得到成長和發展。一大批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創意、文化+旅遊、文化+網際網路的業態在這裡成長。
市場化的提升,使得文博會成為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和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
專業化:點滴細微處打造體驗式服務
文博會的「鐵粉」們都有一個感受,本屆主場館各大展館的安靜程度大大提高,可以更加安心靜氣地悠然看展,心情頗為愉快。 雖然總參觀人數達587.085萬人次,但通過多項有力措施控制噪音,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不僅整個展場的島式設計非常新穎、時尚,而且本屆展會的二樓平臺進展館沒有門樓,所有入口可以通過電子屏,在下展館前查詢每個展位情況和參展內容。
種種貼心細節,體現的是辦展的專業化提升,從細微處打造體驗式服務。
與往屆相比,今年文博會「專業化」特色更加突出。8個專業館均有明確分工與亮點。核心層企業、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參展率均比以往更高,而展品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影視演藝、數字出版、動漫遊戲、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均有國內代表性企業和新產品參展,龍頭企業佔70%。
葉建強介紹說,文博會質量體系建設工作始終堅持不懈,從招展、招商、布展,從展前的籌備,展中、展後的服務,均有詳盡的指標。而且在布展搭建方面,堅持綠色、環保、循環再利用。今年的北廣場完全沒有一個商業廣告,強化了文博會形象體系。
專業化的目的是為了使交易能夠最大程度順暢。據葉建強介紹,今年組織了10萬國內專業觀眾,這也是強化內需市場的努力。對於海外市場,則適應和滿足參展商需求,國內採購商和海外採購商需求,組織各類洽談。
「質量型內涵式」:成就文化產業新未來
在深圳,「文化+」正在迸發出「1+1>2」的聚變力量,「文化產業升級版」已初見雛形。
跨越12屆的深圳文博會,其全稱是「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這裡湧動著的不僅僅有產品流和參展的人流,還有文化產業集群的活力。在主展館,「文化+科技」融合成效更顯著;「文化+金融」步伐加快;「文化+創客」成為熱詞。
如果說每年一度的深圳文博會是匯聚八方賓客、搭建國際性平臺的大盆地,那麼數量不斷攀升的文博會分會場,則是深圳藉助文博會地利之便,迅速發展自身文化產業的一個個小綠洲。
本屆文博會共設立66家分會場,遍布深圳各區域,涵蓋創意設計、數字內容、文化旅遊、高端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的各主要領域,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公眾參與度高,品質也逐年提升。
深圳中心書城分會場用傳統元素營造「家的溫度」,遍集境內外知名文化創意品牌;大芬油畫村繼續加強對外藝術交流,延續老牌分會場的優勢;連續七年位列全市各區之首的龍崗區今年新增了橫崗眼鏡時尚e城分會場;有10個分會場的福田區開設了29個專項活動;寶安主展館打造成開放式藝術館,35家本土文化創意企業100多件創意項目齊齊亮相。
連日來,各個分會場也迎來了交易合作的熱潮,交易功能活躍。有了大盆地和小綠洲的相益相生,追求「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的文博會,必將成就文化產業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