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會安的花燈亮起,手提燈籠的奧黛姑娘
行前,在網上翻看關於會安的圖文,很多人都說,那是越南的「麗江」。
去了才知,其實不然。
那個凌晨,坐了一晚上的「新咖啡」夜班大巴,終於從大叻來到了會安,把行李從車上提下來的瞬間,長舒了一口氣,竟然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蜷縮在逼窒而顛簸的大巴席位,一路空調的噪音,經過漫長難眠的長夜旅途煎熬,到達,就是解脫。
找到會安鄉田酒店,放下行囊,我們選擇徒步去會安古城。
會安人家,大蚊帳裡的小人兒,睡的正香
女主人手作花燈
紫陶做的燈籠,很別致
燈籠作坊裡的小哥,獨自忙碌著
路過街邊一戶人家,進去要了越南炒飯炒青菜當早餐,腳邊的地上掛著一幅大蚊帳,一個小人兒在裡面睡的正香呢。女主人微笑著坐在我們身後,繼續做她手裡未完成的一隻燈籠。
傳說中的會安燈籠,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歇息片刻,我們繼續前行,經過的燈籠店裡,有少年在懸掛的燈籠堆裡埋頭手作;再去不遠,另一家店,用的是紫泥陶土燒制的燈籠,乍一晃眼,造型還有點像西方萬聖節的南瓜燈呢。
據說,會安最早的的居民,是來自明朝的一批流民,因不滿清廷統治避禍至此,當時的越南國王一念慈悲,賜了此地給他們居住,取名「明鄉」,後來才更名會安。這些明朝遺民,在異國的日日夜夜裡,思鄉而不能回,於是,每到中秋就紮起燈籠高高掛,又修築一座座會館相聚望鄉,以聊解一腔情愁。
又相傳,當年鄭和下西洋登陸的第一站,就是這兒,越南會安。
福建會館,是老街上最大的華人會館
賣冰鎮蓮子湯的阿婆,,數錢數的歡呢
法式老建築,都開了店了
日本橋邊的老房子
雖才5月,會安的悶熱,就似閩南的酷暑七月,和剛剛離開的清爽宜人的大叻迥然不同。
走在大太陽下面,穿過一個露天市場,走過幾條街,不知道走了幾公裡遠了,才到古城。
最先遇見的,就是福建會館,一長溜的老街上,還有中華會館、廣東會館、潮州會館、廣肇會館、瓊府會館、黎氏宗祠,兩邊的建築,除了法式風格的黃色牆身,門窗廊柱、琉璃飛簷、雕龍畫鳳,無不是中原的傳承。
會館門口,三角梅樹蔭下的阿婆擺了一口鋁鍋,揭開是燉好的蓮子,坐下來,點了一杯冰鎮蓮子綠豆湯,一杯兩萬盾。喝完仍然不足以解渴,於是,再來一杯。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們一趟一趟的來找阿婆喝蓮子湯,阿婆數著錢笑的合不攏嘴,她都記住我們了。
日本橋,也稱來遠橋
拍婚紗寫真的情侶,後面冒出來攪和的頑皮女孩
從路邊的樓上,俯視街上行人
快樂的小姑娘
沿著老街往前走,是日本橋,也叫來遠橋,橋身短小,步子邁大一點不出十步就過橋了。就這樣,這橋上還有人收過橋費。繞到橋那頭,有兩尊猴子的雕塑,橋這邊,有兩尊狗的雕塑,據說,這座橋於猴年開建,狗年完工。在我眼裡,這什麼日本橋,還不是國內古鎮鄉村依然存在的廊橋嘛,比如剛剛去過的湘西芷江龍津廊橋,可比這座橋宏偉有氣勢的多。
臨近黃昏,有一對新人在離來遠橋不遠的街口,相擁著,拍寫真呢,夕陽斜斜的打在他們的身上,剪影投射在身後明黃色的牆上,仿佛是戲院裡正片開始前,播放的幻燈片。這幻燈片,卻被突然出現的騎車小女孩攪和了,她停下單車,衝著拍寫真的情侶嬉皮笑臉的壞笑,弄的圍觀的人們忍俊不禁。
這條陳富路老街被稱做「廣東街」,街上除了會館,還有觀音廟,關帝廟,兩邊的茶館、藥鋪、刺繡繡坊,門楣門柱影壁牆面,都鐫刻著中文字樣,讓人有一種走在國內南方古鎮街頭的錯覺。朋友說,來了會安,必須嘗一下小吃「白玫瑰」,點了一份,發現其實就是咱們的蒸蝦餃,被冠以這麼好聽的名字。除了法棍麵包,除了聽不懂的越南話,華人們似乎把故鄉都移植到了會安,在會安,到處是看得見的「鄉愁」。
廣肇會館,中式對聯,中式建築
那道叫「白玫瑰」的小吃
街上賣小吃的越南女子
掛著很多面譜和油畫的咖啡館
如果沿老街向左走,就是白藤路邊的秋盆河了。
一座古城,加上一條河流,如果再有花燈,那就風情萬種了起來。
秋盆河上,放置了許多各種造型的花燈遊船,大大小小的遊船在河面上來去。一到入夜,才是秋盆河散發魅力的所在:河道兩岸的燈籠全都亮了,河上遊船載的花燈也亮了,一艘艘小船擠到岸邊,在燈影恍惚的夜色裡,急切的招攬岸上遊人上船,遊燈河---這可是真正的燈河啊!白天還寬敞人稀的秋盆河邊,這時候人群密集,人潮湧動,賞燈拍照。各種做小生意兜售食物紀念品的小販,當然不會放過這絕好的發財機會,他們亢奮的在人堆裡,擠過來擠過去,不停的把手裡的東西遞到人們面前。
秋盆河邊,夜色漸濃
秋盆河邊賣河燈的小姑娘
穿奧黛的越南女子,婷婷玉立
我擠出人群,卻發現背後地上,安安靜靜的坐著一個小姑娘,面前地攤上,擺了一些紙折的河燈,她不叫也不喊,坐在昏暗的光線裡,用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看著眼前躁動的人們。
老街上的一排排一串串的花燈,也都亮了,熙熙攘攘的人們,在街上遊逛。時不時的有三輪車夫們,就像約好了一樣,排成長隊推著客人魚貫而過,消失在暗夜街角遠處。這種客人在前車夫在後的三輪車,那些謝頂的客人,會不會有種背後頭頂涼颼颼的感覺?
有位穿一襲白色繡花奧黛的越南姑娘,婷婷的站在一簇花燈邊上,淡淡的燈光映襯著笑臉,讓老街昏黃的夜,明亮了許多。有人說,越南的國服奧黛,也是源於中國旗袍的改良版。也許,在越南的華人,看到奧黛想起的就是旗袍吧?
街邊對弈象棋的高手
月色下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人們
會安,花燈的街市
一處街邊牆上,掛著「車」、「炮」、「帥」三隻燈籠,燈籠下豎著一面畫著中國象棋的木板,一位老者,正站在棋局面前沉思不語,老者後面,站著坐著幾位男人,也都專注的盯著棋局。如此對弈,頗有古風。
往前不遠,遊人漸少,忽聞絲竹聲響,近前一看,一座掛著燈籠的老宅門口,圍坐著幾位男女,或操吉他,或拉小提,或彈月琴,後面還有鋼琴伴奏,當中一位白髮老者,笈著一雙拖鞋,正唱著「summer is comming」,歌聲裡傳遞著隨意、深情、歡快、滄桑,聽的讓人心軟。坐下來,點一杯甘蔗汁,望望天邊高高的月亮,看看眼前自娛自樂的人們,也許這個晚上,這個畫面,就是會安幾天裡,留下最美好的記憶吧?
天色已晚,又過昭應殿,這裡,卻是華人紀念明代100多人海難者的祭堂。幾塊牌匾,鐫刻著「重振鄉聲」、「天道酬勤」、「赫弈千秋」,兩側牆壁的華文紀事碑,滿滿的都是關於家鄉的符號。
會安城裡,不管是福建會館,還是潮州會館,或者是這昭應殿,一館一店,一燈一食,無不寄放著旅越華人們的鄉愁所在。
會安城的寺廟
越南女子帶口罩,騎著摩託車
會安,越南人的尋常生活
越南繡坊的繡花女
空車而去的三輪車夫
三角梅樹下,這是穿制服的城管嗎?
會安大市場裡,悶熱的攤位
家庭SPA館門口,小女孩很喜歡我們
露天市場,坐三輪車遊覽的遊客
賣菜的小販,膚色黝黑,神情疲憊
攤販眾生相
秋盆河上,安靜的白天
花燈布置在岸邊,河上也有花燈遊船
街上橫空出世的花燈
花燈點亮會安的夜
走過花燈小巷
夜深人靜,獨坐路邊的姑娘。
隨心隨行,記錄行走的遇見
微信公眾號:TIM_PHOTO
微博:TIM生命過客
微信:TIMSHENGMINGGU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