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國人,大家應該對於臺灣還是比較熟悉的。臺灣雖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我們大陸居民和臺灣居民的身份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兩岸生活習慣、社會保障之間的區別也不小。
那麼臺灣人生活得到底怎麼樣?我們如何才能移居到臺灣,轉換身份成為一名臺灣人呢?
雖然根據國內媒體近幾年的報導,臺灣居民們一直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感到擔憂,但實際上這份「擔憂」是相對而言的。臺灣地區經濟水平,確實達到了國際發達地位。
按照人均GDP計算,2016年臺灣地區人均GDP約為2.2萬美元。中國大陸地區到2017年的人均GDP也只有8800多美元。如果再細緻一點對照,2016年大陸地區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省份有9個,其中第一梯隊是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個地方人均GDP也不過是突破了1.7萬美元。距離同時間臺灣的水平,還差大約5千美元。
人均收入方面差距也還比較明顯。根據臺灣政府的數據,2016年臺灣「上班族」平均月薪為48000新臺幣,大約是1萬人民幣左右。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算下來一個月只有5千多人民幣。
作為一個發達地區,它對於普通居民各方面的保障肯定是已經達到了比較完善的水平。對於臺灣來說,最有名的便是「全民健保」,也就是我我們關心的醫保。他們的這種醫保與加拿大一樣,都是政府主導的全民覆蓋保險計劃。
既然是醫保,肯定要從每個人收入中扣錢,但他們扣錢標準很有意思。不是按照年齡、地區來確定醫療保險錢數,而是按照職業身份來確定。舉個例子,一個月收入5萬新臺幣的公司負責人和一個月收入5萬的普通員工,那麼公司負責人身份地位相對「較高」,所以扣費就會多。
政府把統一收繳上來錢作為醫保項目的經費,再直接劃撥給醫院。所以臺灣看病的費用很低。以到小診所看病為例,病人需要繳納50臺幣,急診繳納150臺幣。如果到大醫院看病,如果未經轉診者,要繳交360臺幣,轉診者要交210臺幣。
此外,臺灣提供的醫療保險範圍比美國還要全面。住院和門診治療,以及口腔治療、非處方藥和中藥都在保險範圍內。
帳單可見醫保報銷比例之高
臺灣醫保同時覆蓋了看病之後的藥費。如果每次看病藥品的費用總計為100臺幣以下,他們就無需繳交藥品費;如果藥品費在101至200臺幣間,需繳費20臺幣;如果超過1000臺幣,需繳付新臺幣200元。所以,看一次病,連同看診費用、藥品費用,最低可能只用花50臺幣,最高花費也只有650臺幣左右。
更有意思的是,對於沒有臺灣醫保的外來者,他們的收費標準也低於美國、日本等其他地區。
2004年有臺灣媒體報導,美國EileenDreizin畫家千裡迢迢前往臺灣,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她來臺灣換肝有兩個原因:一是臺灣的肝臟移植技術全球領先;二是很便宜,費用僅需約200萬元新臺幣,而在美國則需耗資1000萬元新臺幣。換言之,在臺灣僅需5分之1的價格,即可獲得世界先進水平的醫療服務。
如此惠民的醫保制度,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大力推崇,為此他還曾寫了一篇名為《驕傲、偏見、保險》的文章,要求美國虛心向臺灣學習全民健保的經驗。
除了看病之外,臺灣其他社會保障也是十分齊全的。比如常見的養老、社會救助等。
養老保障:
總體來說,臺灣的養老福利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養老津貼、健康補助和生活料理補助。
首先是養老津貼,只要是65歲以上生活困苦或子女無力扶養,沒有得到收容安置的老人都可以享受。發放標準主要參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倍以下者,每人每月可領6000臺幣;在1.5倍以上2.5倍以下者,每人每月3000臺幣;失能老人每人每月5000臺幣,四捨五入每個月能看50次小病。
其次是健康補助,如果中低收入的老人需要安裝假牙的話,按其假牙類別,提供每人最高1.5萬臺幣至4萬臺幣的補助。需要申請重病住院看護補助的老人,每人每日可享最高1800臺幣,每年最高21.6萬臺幣的護理補助。
最後是生活料理補助,凡是65歲以上老人、或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50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失智、失能)、抑或是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IADL)受限且獨居的老人。按失能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級,家庭總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倍以下者,全額補助;家庭總收入在最低生活標準1.5倍以上2.5倍以下者,補助90%;一般戶補助60%。
社會保險:
勞工保險是臺灣當局最早推行的社保制度,2009年臺灣勞工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年金制。
按最新的「勞保條例修正案」,目前勞保的最高投保薪資等級為43,900臺幣,費率從2011年7.5%起每年調漲0.5%,一直漲到2015年的10%,2016年起每兩年漲一次,直至2027年13%為上限。2014年勞保費率為9.5%。
軍人保險和公務人員保險一般被統稱為軍公教保險,公教人員投保基數(月薪)最高53,075臺幣,費率為8.25%(2013年),當局和投保人分別負擔65%和35%(私立學校教職員負擔35%,65%由私校與政府各分攤一半)。
國民年金是對未加入勞保、公保、軍保的島內民眾設立的補充制度,即未僱傭人員的社保,也常被稱為老人年金。25-65歲未曾參加軍公教及勞保的人都可以參加,每月繳交新674臺幣,只要繳滿40年,每月可領全額年金8986臺幣,直到去世為止。
社會救助:
臺灣社會救助制度的目標有兩個,一為「安貧」,二為「脫貧」.救助的對象包括低收入者、急難患者和受災者,其中低收入者又分為三類,等級越低表示貧困程度越深。
兩種社會救助方式
社會救助分為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急難救助和災害救助四類,生活救助類似於我們的城鄉低保,以現金救助為主、物質救助和精神救助為輔;醫療救助主要面向低收入群體;急難救助面向所有人群,類似於我們的「救急難」工作。此外,還有嬰兒營養助、教育補助、房屋修繕補助等特殊項目救助。
由於目前臺灣社會面臨著老齡化和生育率降低的情況,為了能夠人丁興旺,政府也是想了很多辦法。就在最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大陸居民移居臺灣。
就在今年5月,為了吸引人力和資金,臺灣出臺了最新的移民政策《新移民經濟法》。這項移民政策是在之前的投資移民法案上做出了優化和修改,進一步放寬了獲取永久綠卡的要求。
按照要求,想要移居過去的大陸人只要在臺投資1500萬新臺幣,約為319萬人民幣,並創造5個工作崗位,三年後即可獲得永久綠卡。另外,還有一種投資600萬新臺幣(120萬人民幣)獲得臨時居留籤證的方式,不像現在推出的「新經濟移民法」,可以直接拿到永久綠卡,省去了更多的流程和時間。
在投資移居新政出來之前,大陸人取得臺灣身份最常見的方式是靠結婚。按照相關規定:與臺灣人結婚,並且在臺灣報上戶口並查驗無誤之後。大陸配偶在臺灣居留總時間超過2年之後,可以申請定居。不過每年有名額限制,依照排對順序發放身份證,大約需要6年左右。
再就是類似依親的方式:
臺灣人和大陸人民婚生子女,戶口在大陸者。小孩未滿14周歲,可以隨時以依親方式將戶口遷往臺灣,但必須先在原戶口所在地辦理戶籍遷出。
臺灣人收養的大陸戶口人民,年紀未滿14周歲。具有合法收養手續,可以比照婚生子女辦理。
對於我們來說,一個臺灣身份的好處可能就是在於出國更加方便和不用擔心融入社會。
臺灣證件可享161個國家免籤或落地籤證,並享有90天美國免籤。臺灣生活一直沿襲中華文化,生活大小習慣及節慶都與內地及香港相近;日常生活中做為主要的溝通語言為國語,和內地普通話大同小異,而在字體的書寫雖然採用繁體,但也基本毫無障礙。
所以,對於臺灣,你有興趣嗎?
線索爆料:fuchao@17getfun.com
我們安省移民留學交流群已經開啟
入群方式:
轉發我們公號文章,並將朋友圈截圖發送給我們小編個人微信
加拿大必讀小編個人微信(ID:yiqijianada)
通過人工驗證後,即可加入我們的交流群哦~
你還可以關注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