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移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壓力,也有價值觀的衝擊。90年代以來,一波波的移民潮席捲溫哥華,中產階級已經不再是溫哥華的代表,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的土豪。
網易教育訊 (來源:加拿大家園網論壇)本人在一家知名IT公司溫哥華office工作,周圍的同事也算是加拿大普通中產階級的代表。同事年收入在8萬-15萬刀左右不等,我老闆年收入 20萬刀,開奧迪跑車,同事大多居住北溫,蘭裡,new westminister,基本很少有住溫西的,住溫西的也是公寓,或者租房子,而不是擁有一套house。
我想整個公司上上下下,除了最高管理層和繼承祖業的,應該沒多少在溫西有house的。同事家庭年收入普遍在15萬左右,有一到兩個子女,也是標準的加拿大家庭。族裔橫跨全世界,有東歐來的,有亞洲來的,美國來的,當然絕大多數是加拿大土著,來自加拿大其他地區。
某次午餐,大家討論到了政府砍掉了投資移民,出乎我意料,還是有不少同事知道這件事情的,但是祖上三代土生土長的同事對移民政策是一無所知,但是能感受到移民對加拿大帶來的變化,特別是溫哥華。知道移民政策的的同事大多也是移民(有的二代移民也很關心移民政策,雖然他們在這裡出生)。
Anyway,他們對待砍掉投資移民的事情居然出奇的一致,表示贊同。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房子。
對於溫哥華的普通上班族,溫哥華的房價太高了。他們很多畢業於名校的碩士,博士,在知名大企業工作,居然買不起溫哥華的房子,心裡的怨氣還是很重的。他們不是移民產業鏈中的一環(雖然有些人曾經是隨父母移民過來的,但是現在不是依賴新移民而生存的)但是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他們具有強大的社會代表性,代表了加拿大主流社會現在的想法。
他們有親戚朋友,有一大幫子同學,在過著他們一樣的生活,感受到一樣的壓力,對待移民政策有著類似的觀點。他們覺得投資移民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壓力,也有價值觀的衝擊,而公司管理層也明顯感覺到這點。在這些投資移民大大影響到溫哥華之前,這些同事算是加拿大的支柱,是溫哥華消費力的主體,溫哥華是中產階級的樂土。
但是當90年代以來,一波波的移民潮席捲溫哥華,中產階級已經不再是溫哥華的代表,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的土豪。他們在溫哥華花著各種來路不明的錢,在溫哥華形成了圍繞於自身的產業鏈,排擠了本地的中產階級。所以對於本地的中產階級,這種憤怒可想而知。『
為什麼加拿大氣候最好,風景最美的地方,讓給了外國人,而不是本地的中產階級?』這是我老闆說的,雖然他有跑車,一年掙20萬,還是買不起溫西的房子,因為他很忙,老婆只好不工作,成為家庭主婦,還有兩個孩子,開銷可想而知。對他而言,他覺得他已經是事業有成,成為加拿大標準的中產階級,從小到大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名校博士,業餘雕塑家),完全符合加拿大主流價值觀,怎麼現在房子都買不起。
因為對於世界各地來的富豪,他努力半輩子的一年20萬,可能還不抵這些土豪一晚上的開銷,他曾經或者現在的努力以及成就,在這些土豪面前一文不值。這種失落可想而知。而更可氣的是,這些土豪的錢大部分一分都不是在加拿大掙的。這些土豪英語都說的不利索甚至一點不懂英文。
這些土豪的都是順應了他們母國社會的價值觀而發財的成功者,而不是順應加拿大價值觀培養出來的成功者。
保守黨這次在大選前的移民政策的大改,實際上就是在拉攏我老闆這批人的選票。而且,不管民調現在如何,有些事情確實在暗流湧動。我老闆們可能沒有土豪們有錢,但是架不住在加拿大有社會影響力,和龐大的社會交際圈。
對於我,我每個月給自由黨捐款,但是我也部分支持保守黨的移民政策(我反對技術移民一刀切,投資一刀切也不太妥當,但是應該限制投資移民)。
加拿大社會應該還是保持加拿大社會的價值觀,就是因為加拿大的價值觀所以加拿大變得這麼吸引人,加拿大才是發達國家,才有這些青山綠水,才有穩定的社會制度和政治等等。而這些吸引著無數有錢人,有技術的人移民加拿大。
如果加拿大的價值觀被扭曲,這些移民不認同加拿大的價值觀,或者試圖把加拿大變成他國的價值觀,那就不會得到加拿大人的支持。
住房也是加拿大價值觀的體現,以前是「通過努力,成為中產階級,買上house,有兩到三個孩子」,而現在溫哥華是「通過努力,成為中產,downtown買個鴿子籠,養不起孩子」,溫哥華房地產是徹徹底底亞洲化,香港化。溫西在過去十幾年就從一個中產社區,徹徹底底變成土豪洗錢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