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大5個兒女,幫兒子蓋房子帶孩子,渾身疾病,誰來關心我?

2020-12-11 雅馨嘮史

65歲婆婆哭訴,養大5個子女還要帶孫子,為何成了全家公敵?老母親變成全家公敵 結婚30年丈夫向她揮斧頭養大兒女還要帶孫子嗎?含辛茹苦,就該全為子女不為自己嗎?養大5個兒女,幫兒子蓋房子帶孩子,渾身疾病,誰來關心我?

羅女士與夏先生65歲,結婚30多年,5個兒女都已成人。

這對夫妻很能幹,5年前在老家幫兒子建了一棟5層樓房,但也因此欠下不少債務,老父親依然要打工掙錢,老媽媽也落下一身疾病,內風溼關節炎,疼得骨骼都變形了。

他們的兒女也並非不努力不孝順。大兒子兒媳遠去貴州打工,打工不易,賺錢不易,兒子每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

婆媳矛盾,一家人維護兒媳

大兒子第一胎是女兒,孫女一直是羅女士帶,老家的一切已經讓渾身病疾的她疲累不堪,這時大兒媳又生了二胎,需要婆婆去伺候月子。

羅女士不想去,一天一夜的火車讓她很難承受。她想讓老公和兒子兒媳說,她的身體受不了。

夏先生話語不多,他認為老家的風俗,婆婆就是要伺候媳婦月子,就是要帶孫子,老伴也沒啥大毛病,就是個關節炎。

羅女士沒有辦法,只得去了貴州。

伺候月子期間,羅女士氣不順,數落不斷,兒子兒媳這一胎生的不是時候,兒子不會過日子,花錢大手大腳,媳婦不會過日子,不給孩子用尿布而是用尿不溼。兒子不給自己錢,自己就是他們不花錢的老媽子。

她和媳婦爭吵不斷,她總是給兒子、老公、女兒們抱怨,沒想到所有的人都向著兒媳,怪她一天叨叨叨,她實在是氣啊,氣得不想活,她要去跳水庫,哭喊著往外走,兒子拉住她,她說兒子快把她胳膊拗斷了。

可以想像,兒媳月子期間,婆婆與兒子兒媳的關係多麼緊張,家中不斷的爭吵、眼淚與嘶喊,抵消了多少新生命降生帶來的喜悅。

這有些奇怪,一般來說兒媳二胎生孫子是家庭的喜悅和希望。高齡產婦坐月子,婆婆整天給臉色,整天數落抱怨,甚至尋死覓活,這個月子,不得產後抑鬱症都難。

好容易媳婦月子滿了,羅女士急忙回到老家。

兒子要打工攢錢養家、還債,為減少開支,媳婦帶著孩子回到老家,婆婆覺得媳婦年輕,也需要掙錢,孩子她帶就行。

羅女士的女兒開館子賣麻辣燙,就讓嫂子一起加入,可以在家幫忙洗菜、穿菜等。

姑嫂相處得不錯,但羅女士有意見,女兒對媳婦太好了,媳婦有心眼,女兒沒心眼,女兒都28歲了,還沒有結婚,她得給自己多留點錢,給嫂子少分點。

總之,老媽媽絮絮叨叨,惹得女兒都不高興了。女兒認為,嫂子嫁到自己家就是自家人,就算她精明一點,那也是為了小家庭,說到底還是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

羅女士給老公整天抱怨,兒女們長大了,都不聽她的話,女兒沒心眼,胳膊肘往外拐,不向著親媽反向著嫂子,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

不善言辭的夏先生不勝其煩,這日子過得沒有意思,不如一死了之。

夏先生夾在兒女和老伴之間,他的天平都向兒女傾斜。

兩口子含辛茹苦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兒孫嗎?

自己主外老婆主內,做後勤帶孫子,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他覺得,老婆子一再抱怨,整天拉著個臉,全家弄得雞飛狗跳,這日子過得太沒意思。

羅女士看不慣的都有誰呢?

一、首當其衝的是媳婦

大兒子的第一個孩子,羅女士的孫女,是她一手帶大,兒子媳婦出外打工,孫女一直跟奶奶睡。

媳婦回到老家後,孫女跟媽媽不親,只跟奶奶親。媳婦要和孩子親近,讓孩子和自己多接觸,奶奶說孫女不想去,她鎖上門不讓媳婦帶走孩子。

這一切,是當奶奶的羅女士自己說的,沒有聽到媳婦和孫女的真正感受。

從我的判斷,羅女士把孫女當成了抗衡媳婦的籌碼,這個家裡,兒子女兒都不聽她的,孫女還小,一直跟著她,依賴慣了她,可能也怕失去奶奶的關愛。

兒子兒媳不得已出外打工,孫女相當於是留守兒童,孩子的媽媽回來了,不該讓她們母女多多相處,彌補以前親情的缺失嗎?

羅女士的的確確含辛茹苦、為兒女為家庭操勞一生,但是這樣的老人,眼界還是不夠,整天抱怨不止,喋喋不休,她可以帶孫女,教育問題、思想影響,怕是也不敢多指望。

和兒媳爭著控制孫女,就是她控制欲強、不聰明的典型例證。

二、第二是老伴

羅女士最大的希望是老伴對她說話耐心點,不要總是吼她。

夏先生和很多勤勞的父親一樣,六十好幾了還在打工賺錢,他言語不多,是個實幹的人。他總是在外面掙錢,回到家聽到老伴沒完沒了的抱怨,心煩得要命。

他不善言談,不會去和兒子兒媳交涉,他自己也覺得老伴就該做家務帶孩子。

老伴鬧得厲害了,夏先生快被逼瘋了,他衝老伴舉起了斧頭,羅女士瞬間崩潰,劈死我算了,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當然,這個大家庭那麼多人,肯定會被及時勸阻。夏先生在氣頭上,也是想用這種方式出出氣,嚇唬嚇唬老婆。

三、第三是兒女

羅女士和大兒子兒媳相處的時候,看不慣他們的生活習慣,不知道好好攢錢,不知道關心自己。

她也不滿意女兒還向著媳婦,不向著她這個親媽,她總覺得女兒和媳婦合作,女兒吃虧了。

羅女士的小兒子看她為大兒子做了這麼多,也要求老媽給自己帶孩子,她實在不想帶了,希望老伴出面說句話,無奈老伴還是沉默。

四、最後的結果

羅女士和夏先生,這一對年過花甲的老夫老妻,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好的日子咋就雞飛狗跳呢?

家庭關係的基石是夫妻關係,理順了夫妻關係,其他的矛盾都好解決。

羅女士不停給老伴抱怨子女,她一心是念著孩子的,她希望老伴能夠理解她,而不是和他們站在一起數落自己。

羅女士不停地說自己渾身疼痛,她是想得到丈夫的關愛,儘管疼痛她還是不停地在幹活,而且這活兒是沒完沒了,無窮無盡。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在專家們的批評勸解下,夏先生走向老伴,拉著她的手說:「你辛苦了!」

羅女士雙手緊緊拉著老頭子的手,連聲說:「你辛苦了,你也辛苦了!」

老頭說,以後咱們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孩子們長大了,他們自己的事就靠自己吧!

生活不就該這樣嗎?這樣表態,關心疼愛老伴,她還會再鬧嗎?

夏先生的天平傾斜到老伴這一側,本就還算孝順的兒女們再關心體諒一下老媽,這位老媽肯定還會為兒子出力,只要是她自願而不是強加給她,這一家的日子,不就和和睦睦、蒸蒸日上了嗎?

(本文案例來自《金牌調解》,圖片來自iqiyi截圖,如有侵權,告知即刪即改。)

相關焦點

  • 「不在家帶孫子,學別人旅遊?」「兒媳婦,我沒義務幫你帶孩子」
    她的委屈無人訴說,但她還是鼓起勇氣跟兒媳婦說: 「兒媳婦,我本沒有義務幫你們小兩口看孩子。現在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5歲,這五年我像個保姆一樣,看著你們的臉色,聽著你們的埋怨把孩子拉扯大,你們從不感恩,從不給錢也就罷了,畢竟壓力也大,可如今我只是要跟姐妹們出去聚三天你就這樣不顧面子的指責我,你難道心裡沒有絲毫愧疚嗎?
  • 守寡50年養大5個兒,5個兒子5棟樓,八旬老母卻難覓安生之所
    人們常說「多子多福」,如果一個老人有幾個孩子,等他年老之時,眾兄弟姐妹你出一份力,我出一份力,很容易就把父母給供養了。可是,現實往往並非如此,多子的家庭更容易因為老人的贍養問題產生紛爭,此時最難過當然就是已經垂垂老矣的父母雙親了。
  • 你不幫我帶孩子,就拿錢給我請保姆,否則就滾出我的家!
    我今年51歲,我和老公還都在上班,為的就是不給兒子增加負擔,做父母的都是想盡辦法替孩子著想,可我們的一片用心卻得不到兒子和兒媳婦的理解,現在反而被他們逼到了無家可歸的地步,說出來真是諷刺啊,我感覺自己白活這麼大歲數了,養個兒子也是白養了,哎!
  • 天天清粥小菜,還要幫哥哥養兒子,看她去拐個世子來種田
    天天清粥小菜,還要幫哥哥養兒子,看她去拐個世子來種田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本穿越種田文!這4本小說,都是小編精挑細選的,其中,第四本《農門驕妻,撿個世子來種田》天天清粥小菜,還要幫哥哥養兒子,看她去拐個世子來種田!小說高潮不斷,精彩不斷,還在等什麼?快快閱讀吧!
  • 哥哥我帶,兒子誰帶?母親老了,有了孩子
    這對夫婦今年都快50歲了,因為二胎政策的開放,他們樂於創造一個男人,生一個健康的男孩,因為他們已經生了一個女兒,可以說他們是孩子雙全,滿足了自己人生的一個大願望。沒過多久高興,因為莫女士發現自己產後後遺症很嚴重,而且還是個老太太。沒辦法帶新孩子,所以老兩口決定讓女兒幫他們帶兒子來。
  • 一位60歲老人坦言:在兒子家住了3年,讓我明白晚年最能依靠誰
    一方面能幫助他照看一下孩子,另一方面,我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兒子說我一個人住在家,他不放心。 我心裡也是這樣打算的。我只有一個獨生子,老了後,肯定要跟兒子住在一起,他的婚房是我騰空家裡積蓄買的。現在趁身體還行,給兒子兒媳帶孩子,將來養老還指望他們呢。所以退休第二年,我把自己房子出租了,去了兒子家。
  • 婆婆讓我帶小姑子的孩子,我直接冷笑回答:孩子沒親媽?
    現如今偏心的父母還是很常見的,但是那種既偏心還不講道理的父母是真的非常令人討厭了,這樣的爸媽總是拎不清一些事情,不顧自己兒女們的困難,只是一味地偏心,最後將自己兒女的痛苦建立在被偏愛的孩子的快樂之上,秦蓓就遇上了這樣的事情,她的婆婆是真的非常的不明事理,幸好她也勇敢的反抗了,咱們現在就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 老人若不幫自己的子女帶孩子,晚年大多是這三種結局,很現實!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帶孩子,反正我兒子掙的錢也夠你們生活,你就辭職在家做全職媽媽好了。公婆的態度讓玲敏很無奈,她不願意放棄工作的機會,只能到處找保姆。公婆不願意幫忙,玲敏卻下定決心,越是這樣,越不能讓公婆把自己看扁,工作要做好,孩子也要照顧好。靈敏嘴上不說,心裡其實對公婆的意見還是挺大的。
  • 父母把財產都給了兒子,卻讓女兒贍養,最後結局更令人心寒
    我的父母都是農村人,老實能幹,年輕的時候開闢了很多土地,我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兩個哥哥結婚的時候,父母給兩個哥哥蓋了新房,把土地也都分給了哥哥們。之後父母帶著我們單過,我和在姐姐在外打工供家用,之後我和姐姐又陸續出嫁,父母沒有給我們出過一分嫁妝。
  • 帶大孫被兒媳趕回老家:我的錢是兒子的錢,兒子的家卻不是我的家
    父母的無私付出,懂感恩的孩子,始終會回報。而不懂感恩的孩子,卻只會認為父母給的還不夠。所以在晚年,孤苦無依的時候,父母只會感嘆一句:我的錢就是兒子的錢,可兒子的家卻不是我的家。01趙阿姨原本和老伴住在鄉下,雖然日子比較平淡,但卻過得很安心。老兩口,都有養老金,雖然不多,每月才三千,但也足夠他們安穩度日。
  • 68歲老太太戳心話: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發現晚年靠得住的是誰
    要知道,親情給了我們溫暖和牽掛,讓我們有個舔舐傷口的港灣,所以說我們永遠要懂得感恩!在兒女家各住1個月,才發現靠得住的是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辛辛苦苦的賺錢拉拔孩子成長。等到父母晚年沒有工作的時候,孩子們也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生活的責任。
  • 75歲老人哭訴:在兒女家各住一個月後,才明白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在農村,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老人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指望將來老的那天能有所依靠;老人辛苦一輩子,操心一輩子,就希望能安度晚年,有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每況愈下,老年該依靠誰?兒子、女兒還是養老院呢?我們聽聽75歲的老人怎麼說。
  • 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生活什麼樣?逃不出三種結局
    案例妍妍生完二胎後,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兼顧兩個孩子,於是想要麻煩婆婆幫忙來搭把手,可是卻遭到婆婆的嚴詞拒絕,對方稱:我不想一把年紀還去瞎折騰,反正我將來也不指望你們給我養老,你們自己請個保姆吧。1、孩子和老人難親近都說隔輩親,老人真心疼愛孩子,孩子會跟老人很親近,尤其是被老人帶大的孩子,普遍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感情很深;而沒有幫忙帶娃的老人可能平日裡和孩子來往的較少,孩子可能從內心沒有那麼親近老人。
  • 別只八卦孩子的父親是誰,你們沒看到張栢芝養的三個兒子都很棒?
    原因可能大家沒有想到過,離婚的時候張栢芝有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2歲,離婚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判給了張栢芝。你能想像一個32歲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是怎樣度過的這幾年嗎?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感同身受,這種狀態下的張栢芝再走近婚姻的機率幾乎為零。至少再找一個能夠接受她,接受兩個孩子的男人並不容易。
  • 老公去世我獨自養兒子,無意中看到婆婆在餐館打工,原因讓我淚目
    老公去世後我獨自養兒子,無意中看到婆婆在餐館打工,原因讓我淚目生命很脆弱,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都有生死離別的事情發生,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們不要頹廢,要化悲痛為力量。我想每個人都希望和自己的伴侶白頭到老,兒孫滿堂之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可生活中有有些人卻早早遭遇喪夫或喪妻之痛,今天我們來說說這樣的話題。我和老公恩愛無比,老天給我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老公年紀輕輕遭遇癌症去世了,我獨自養著兒子。
  • 廣西90後夫妻即將生下第10個孩子,滿堂兒女就一定幸福嗎?
    廣西90後夫妻即將生下第10個孩子,滿堂兒女就一定幸福嗎?這對住在深山危房裡的夫妻已經生了9個孩子,第10個孩子還有3個月降生。目前,都安縣宣傳部工作人員回應稱:情況屬實,但部分內容與網傳不符。他們分別有3個女兒和6個兒子,最大的12歲,讀小學4年級。據丈夫透露,因妻子生病不能結紮,故頻繁生子,此前因計劃生育有4個孩子沒做過產檢,妻子在婆婆幫助下在家產子。
  • 73歲老人去世一周後兒女才知道消息:養這樣的孩子,到底圖什麼?
    新聞中的這位老人是有一雙兒女的,只不過都把家安在了新城區,可是兒女到老人家中的距離,開車不過40分鐘的車程,可兒女已經有20多天沒來探望過老人。看完這則新聞以後,我也簡單翻看了一下網友評論,有位網友這樣評論道:「兒女離得不算遠,竟然20多天都沒回去探望,養兩個孩子還不如一個盆。」這位網友的評論非常犀利。
  • 「老婆,離婚吧,做上門女婿5年我受夠了」「蓋房子的錢先還我」
    但卻沒想過,女人嫁到婆家,同樣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女人願意為了孩子繼續忍耐,男人未必就能忍下去。「倒插門5年,我受夠了委屈,只想離婚。」 一位上門女婿的哭訴,李凡講訴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李凡家裡有兩個兄弟,他是老大,父母務農,經濟條件不怎麼好。李凡結識了城裡姑娘孟靜,兩人經濟差距過於懸殊。孟靜的父母反對這門親事,除非,李凡做上門女婿,生的孩子跟母姓。
  • 一個80歲老人的生病感言:「兒子坐等分遺產,女兒只照顧不出錢」
    老人的女兒們輪流來照顧,等到需要錢的時候,三個女兒就會跟老人要錢。老人對這個年輕人說:「你看見了嗎?滿堂的兒女,養不起一個老人。我養大了他們五個,到我老了,兒子只想分遺產,女兒只照顧,不出錢。我還得自己救我自己的命。你姥爺我要是沒錢,早就死了。
  • 人性故事|貪心的兒女
    「 「這事不好問,什麼時候發下來就誰都不知道了,也許,還得等一陣子,也許,還得一年半載吧。」我笑著對大姑說。 「喲,幾天前,馬大嬸被幾個兒子兒媳,爭來搶去地要接馬大嬸回家,還有那城裡的寶貝閨女也回來啦。「 我知道話茬子打不斷的大姑。「大姑,我還有點事,等會我打個你。」